医学院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并非短短几年或十年就能完成。
它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多代人的接力。
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和壮大。
优秀的临床医师也需要时间来培养和成长。
更需要前辈们的传承和指导。
重庆大学医学院的年龄还是太年轻了。

不过重庆大学近年医学发展迅速,自2017年起不断强化医学学科建设。
通过与重庆市多家医院合作,成立附属医院和医学院,重庆大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学科得到显著提升。
2017年与两家三甲医院建立合作,2018年成立医学院,2022年获得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23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附属肿瘤医院、三峡医院等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至2025年,重庆大学已拥有9家三级甲等医院。
从第五轮评估结果来看,中国医学领域的总体格局并未发生变化。
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以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这四所院校依旧占据着国内顶尖医学名校的位置,稳居金字塔尖。
在临床医学专业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已经快坐上了头把交椅。
相较于第四轮评估,浙江大学的排名有所下滑,从A+降至A档。
反观复旦,则维持了其A档的地位。
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均取得了明显进步,由上一轮的A-跃升至A档。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此次评估中表现平稳,这意味着曾经并列同一梯队的“中华同湘”组合正式解体。
本轮临床医学领域的两大赢家分别是陆军军医大学和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前者此前未参与过任何一轮评估,但在第五轮直接进入了A-级别。
后者则终于追平了湘雅的水平,再次奏响了“东齐鲁、西华西、南湘雅、北协和”的旋律。
在下一轮竞争中,B+级别的院校也开始经历重新洗牌。
其中既包括传统医学强校,也涌现出许多新兴势力加入竞争行列。
海军军医大学与空军军医大学双双晋升至B+级别。
重庆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以及南京医科大学等地方性新星正积极争取进入A类行列。
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则是通过985高校带动原本较弱的医学院实现了逆袭。
尽管其成果不如浙江大学那般耀眼,但这样的进步同样令人瞩目。
重大医学院的建设似乎主要是为了稳固现有的排名,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进一步的发展。
由于医学领域论文发表相对容易,且重大本身拥有工科背景,其在光学图像方面的强大实力能够直接服务于医学领域。
预计在未来几年的专业评估中,凭借丰富的文章和实验成果,该专业将迅速崛起。

对于一所985高校而言,打造一个B级或以上的专业并非难事,更何况重大拥有如此优越的平台和众多合作大学的支持。
再经过几年的联合培养项目,其专业水平将更上一层楼。
然而,在临床医学领域,历史悠久是关键因素。
重庆大学的医学教育自2018年才恢复。
重庆医科大学作为上海医学院在重庆留下的遗产,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并一直享受着重庆医疗资源的独家支持,因此在临床医学方面远胜于重庆大学。
清华办医学多少年了。
结果怎么样?清华医有什么名气和口碑吗?
在北京还不是被北大医、首都医和协和压得死死的。
当全国上下提起医学,人们首先想到的仍是协和、华西、同济这些历史悠久的顶尖医疗机构。
重庆大学的临床资源目前尚不及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是四川省人民医院,尽管它不如华西医院,却也是一所实力雄厚的综合医院。
在西南地区,它位居第四,仅次于华西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及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中国医院科技价值综合榜单上,四川省人民医院综合排名位列第77位,在复旦医院排名中(临床占80%,科研占20%),名列全国第57。
电子科技大学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医学院校科技价值排名中位居全国第51位,仅略高于排名第55位的西南医科大学(原泸州医学院)。
而重庆大学医学部在该榜单上的排名为全国第59位。
重庆医科大学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的临床学科评级为B+,且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科技价值排名中位列第17位,这些成就并非重庆大学短期内能够企及的。

尽管重庆大学医学院成立时间不长,但近年来其在医学领域的发展却颇为显著。
临床博士点的设立以及9所附属医院的建立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加之重庆大学作为985高校,在重庆市内独树一帜,政府必然会给予更多的资金、资源与政策支持。
客观而言,如今重大医学院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实力都相当可观,发展势头迅猛,各附属医院还能为研究生提供实习与就业机会,业内的认可度自然也是逐年攀升。
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未来十年间,重庆大学虽可能不及重庆医科大学,但也定能取得不俗的成绩。
重医是否后悔了呢?
当初要是合并的话,重医也是985了!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本来一步跨入985的,多好的机会不珍惜,最后却成了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