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五都是理科或者工科强校。
浙大和上交是清华之外工科最强的学校。
科大,南大,复旦是北大之外理科最强的学校。
人大的理工科,就普通985水平,和华五差距很大。
而文科又是另一番景象。
人文社科整体水平,人大排名第三,仅次于南大、北大。
人文社科总量实力,人大第一。
人文社科综合实力,人大第一、数一数二,人大、北大都可能第一。
华五中以文科见长的复旦,南大也比不了人大。
但是文科这个东西,有很强的区域性,不要说客观的评价标准,连内容在不同的国家都很不一样,因此国际知名度会差很多。

由于学校学科类型不同,人大和科大难以相比,人大和协和难以相比。
有可比性的学科,总体上,可能人大和南大、北大相比,水平略低。
人大和北师大相比,水平略高。
人大和清华、武大相比,水平高不少。
人大和复旦相比,水平高很多。
人大和浙大、上海交大相比,水平高更多。
例如,经济管理学科,从重要指标看,总量实力,人大第一。
这个学科领域,人大影响力可能第一,质量水平应该也是少数几所最好的之一,说综合第一可能也没问题。
招生分数仅是表面层次与声誉的反映,其核心在于排名宣传及招生活动等因素,而非学校的真实水平与声誉。

以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为例,尽管合并后排名变动及平行志愿政策影响下,上交大的招生分数线一度超越复旦,甚至在部分排行榜上位居前列,但依据2024年的综合实力评估,复旦的整体质量与实力仍领先一个层级。
表面的排名与声誉并不等同于实际的质量与水平。
在文科领域,情况更为复杂。
受高考录取分数排名的影响,公众常误认为清华居首,北大次之,而后才是上海交大和复旦。
从实际人文社科水平来看,南京大学与北京大学远超清华两个层级,更比上海交大高出三个层级,中国人民大学紧随其后,复旦虽略逊于清华但优于上海交大,且在文科总体实力与影响力上远超后者。
这种差异源于高考录取中的“点招”策略,如清华热门专业仅招收一两名学生,导致其分数线虚高于北大冷门专业,进而影响了整体排名。
高考录取分数排名成为塑造大学形象的关键因素,误导了许多人对真实水平的评判。
若非如此,南京大学与北京大学的文科地位本应远超清华两个层级,高于上海交大三层级,而中国人民大学也应至少领先清华一个层级,比上海交大高两层级。

当前各类排行榜,包括招生分数、学科评估及综合排名,往往未能准确反映实际质量水平。
在文科影响力方面,北大、南京大学等远超清华,后者甚至难以跻身前十,上海交大则排不进前五十。
老牌名校如南大、北大、北师大,加上人大,其人文社科质量远超浙大、上海交大及人大。
近年来复旦虽有下滑,但仍保持明显优势。
只是由于一般排行榜中人大位置偏低,导致公众误判其水平。
学科评估排名虽能部分抵消此影响,但无法完全纠正公众认知偏差。
同一档次的学校中,若仅就生源与就业质量而言,中国人民大学在华五院校里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
具体来看,人大的法学、新闻等大部分社科专业,实力远胜华五高校。
经管大类及国际关系政治等专业,能与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比肩。
而理工科类专业,则稍逊于华五,或在这些学校中并无设置。
从热门与冷门专业的角度分析,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甚至包括复旦、交大在内,其天坑专业较多,竞争压力大且招生人数多,相较之下,人大的专业设置更为精细。
人大大部分专业的就业前景都较为乐观。
尽管有少数专业实力一般且就业情况欠佳,但近年来实施的大类招生政策允许学生完全自主选择专业,使得选择这些优势不明显专业的学生数量极少,这一招生政策相较于某些同类院校显得更为公平合理。

这几年人大和两财一贸回到了原本的位置,是因为这几年的就业形势变了。
前二十几年,去外企,咨询公司,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是最光鲜的就业选择。
而最近十年,计算机科学才是最牛逼的选择,所以北航,华工,北邮,电子科大才一路走高。
风水轮流转而已。
二十年前,中青院,国关,中国政法,外经贸那分数都高到天上去了。
现在你再看看,综合性大学全面胜出。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