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8岁的程世才正与父母道别。在许继慎、徐向前的领导下,加入了蓬勃发展的鄂豫皖红军队伍。谁也没想到,这个初生牛犊般的年轻人,会在战场上展露出惊人的军事才能。
程世才参军后的第一战,就让所有人眼前一亮。由于当时红军武器装备短缺,新兵们大都只配备了大刀、长矛这样的冷兵器。
但程世才丝毫不怯场,冲锋号响起,他第一个跃出战壕,手持大刀向敌军阵地发起冲锋。年轻的程世才奔跑速度极快,很快就将战友们甩在身后,独自杀入敌阵。

在与一名敌军的搏斗中,他虽然一度陷入下风,但凭借机智和勇敢,成功夺下对方的手枪,并将其击毙。这一仗不仅缴获了武器,更为程世才赢得了"勇将"的美誉。
程世才在入伍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被任命为33团特务连排长。这在以"红小鬼"闻名的鄂豫皖红军中也并不多见。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七里坪正式成立,徐向前担任总指挥。随后的半年里,程世才追随徐向前转战各地,参与了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大战役,累计歼敌近6万人,战功赫赫。

1932年,程世才迎来了军旅生涯中最重要的转折。当时红四方面军在枣阳遭遇敌军重重包围,33团作为突围主力,肩负着为全军打开缺口的重任。
战斗中团长吴云山不幸牺牲,程世才临危受命,担任团长一职。面对敌军的重重包围,程世才展现出过人的胆识,他高举特制的大长刀,带领全团发起总攻。
尽管在战斗中两度负伤昏迷,但他始终坚持在前线指挥,最终成功撕开敌军防线,为大部队突围创造了条件。

程世才的大刀和他的战术指挥一样闻名。
在红四方面军中,最有名的两把大刀,一把属于少林出身的许世友,另一把就是程世才的特制长刀。由于他身材高大,腿长善跑,每次战斗都冲在最前,战士们都说认旗认刀跟着打,程世才的大刀指向哪里,他们就打到哪里。
但与一般的勇将不同,程世才并非莽撞之人,他在指挥作战时心思缜密,每战必做周密部署,常能在关键时刻找到制胜战机。

1933年,川中战役,程世才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军事才能。面对川军"三路围攻"的强大攻势,徐向前采取了"求心撤退"的战略。
许多将领还在困惑这一战术意图时,程世才却敏锐地发现了战机:敌军左路纵队贪功冒进,暴露出了致命的战术弱点。他随即向徐向前建议,集中兵力切断敌军退路,一举歼灭其主力。
这个建议得到徐向前的高度赞赏,并被证明是扭转战局的关键。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在甘肃会师后,为打通与苏联的联系,开辟新的根据地,决定组建西路军,由徐向前指挥。
西路军肩负着重要使命,而程世才作为主力30军军长,再次担起了先锋重任。
10月下旬,程世才带领88师263团悄然来到黄河岸边。程世才远望对岸的敌军阵地,在心中反复推演着渡河方案。他深知,这一仗关系重大,必须一击即中。

当夜11时,程世才分兵三路,在火力掩护下发起突击。敌军显然没料到红军会在这样的天气里强渡黄河,仓促应战之下很快被突破防线。
岸边升起的三堆篝火,是向大部队发出的胜利信号。就这样,程世才带领7000余名将士,在一夜之间完成了这次惊险的渡河行动。
驻守河西的马步青得知黄河防线被突破,立即调集两个骑兵旅前来围剿。马家军以骑兵著称,其战法独特,善于运用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力,往往能在战场上形成局部优势。

程世才率部在河北湾、吴家川、尾泉连续作战,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也消耗了大量弹药。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一条山战役。此时马家军已经集结了3个骑兵旅和2个步兵旅的兵力,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更为棘手的是,马家军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战术:先用炮火覆盖,然后骑兵发起冲锋;如果冲锋受阻,就用步兵推进,构筑支点阵地,待骑兵补充后再次发起冲锋。
这种战术在开阔的戈壁滩上极为有效。

而此时的红军却面临着严重的弹药短缺。
30军虽号称有7000人,实际上只有3200条枪,平均每支枪仅有25发子弹。其他部队的情况更加糟糕。在这种情况下,程世才不得不采取一种极为冒险的战术:命令部队将敌军骑兵放近,然后用大刀与之近战。
一条山战役持续了三天三夜。红军将士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用血肉之躯抵挡着马家军的冲击。虽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这种胜利的代价极其惨重。

更重要的是,这种消耗性的战斗对红军来说是难以持续的。在茫茫戈壁滩上,没有任何补给来源,每一发子弹、每一名战士的损失都是不可逆的。
程世才深深明白这一点。他望着战场上疲惫不堪的战士们,心中越发沉重。这片河西走廊,不仅有天险黄河的阻隔,更有"河西四马"盘踞的军事力量。
如何带领部队突出重围,完成中央交付的任务,成为了摆在程世才面前的一道生死考验。

1937年3月,祁连山依旧是一片冰天雪地。程世才率领的西路军残部被迫转入山区,向着八十里外的康隆寺方向撤退。
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让每个人都痛彻心扉,连驮着伤员的战马都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军政委员决定,部队必须分散突围。
徐向前和陈昌浩将先行返回陕北向中央汇报情况,其余部队分为三路:程世才率领左路军向西突围,王树声带领右路军向南转进,伤员和妇女儿童编为另一支队伍。

分别之后,程世才带领着约1500人的队伍向西进发。祁连山脉绵延千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长年积雪不化。
寒冷和缺氧让许多战士在行进中倒下,程世才走在队伍最前列,不时停下来等待落在后面的同志,有时亲自背起体力不支的战友。
一天,程世才在巡视队伍时发现:两名战士静静地坐在雪地里,一个紧握着步枪,一个倚靠着岩石,他们已经永远地留在了这里。

牺牲的战友们甚至连一个像样的坟墓都无法留下,只能就地掩埋。
成功翻越了数座大山后,队伍规模已经缩减到900余人。正当所有人都筋疲力尽之际,通讯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们终于与中共中央取得了联系,并得知陈云和滕代远正在新疆等候接应。
这个消息让疲惫的战士们重新燃起了希望,但要到达新疆,还需要越过更多的雪山险峰。

4月中旬,队伍来到了石包城。
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商旅和牧民的交易场所。程世才得知安西有敌军驻守的消息后,原本打算带队前去获取补给。
一场沙尘暴打乱了他们的计划,在向导诺尔布藏木的帮助下,队伍最终躲过了这次灾难,但也被迫改变了行进方向,转而向蘑菇台方向移动。

他们在榆林窟遇到了一位善良的道士郭元亨。
这位隐居在此的道长不顾个人安危,慷慨地为红军提供了大量粮食和物资。他的这份情谊,在当时的处境下无异于雪中送炭。程世才深受感动,写下了欠条,并承诺将来一定报答这份恩情。
带着郭元亨提供的补给,程世才率领着最后的420名战士继续向前。

走出祁连山后,程世才带领幸存战士继续投身革命事业。
1938年,他来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领,此时却像一个普通学员一样,认真钻研军事理论。战争的洗礼让他深知,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更艰巨的战斗中保护好战友们的生命。
次年初,程世才被任命为晋察冀平西挺进军参谋长,同时兼任第十二支队司令员。

在萧克司令员的带领下,他积极投入平西、平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工作。程世才不再是那个在战场上以勇猛著称的"猛虎将军",而是一个深入群众、细心谋划的指挥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程世才随四野转战东北。昔日那个带领数百名战士在雪山中突围的年轻军长,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军事指挥员。
1955年,基于他在革命战争中的卓越贡献,程世才被授予中将军衔。

然而,程世才没有忘记在祁连山中遇到的恩人郭元亨。当年分别时,他给郭元亨留下的那张借条,却在一个月后被马步芳部队发现。
残暴的马家军不仅用私通共产党的罪名严刑拷打郭元亨,还强迫他交出积蓄,最后将借条撕得粉碎。尽管如此,郭元亨始终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郭元亨的善举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1949年9月,安西解放后,他将珍藏多年的象牙造像献给了人民政府。组织上充分肯定了他对革命事业的贡献,特别任命他为甘肃省人大代表。
由于当年的借条已毁,这段历史一度被尘封。直到1961年12月8日,已经是装甲兵副司令的程世才,专门写信给安西县政府,详细叙述了当年的经过。
1976年7月,郭元亨离世,享年80岁,按照他的遗愿人们将他安葬在榆林窟附近的戈壁滩。1990年11月15日,程世才因肺癌在北京逝世。

参考资料:
1、榆林窟,有过这样一位道士 党的建设 1995-12-01
2、郭元亨道长援助红军的往事 人民政协报 赖晨 2013年0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