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4月28日报导,俄罗斯总统普京突然宣布5月8日零时至11日零时实施停火,时间是72小时。
那么,俄乌停战的深层动因与战略考量又是什么呢?
第一:停战时机的选择,是具有历史符号的,而且与战场现实完全耦合的
1是历史象征意义:5月8日是欧洲二战胜利纪念日,普京选择此日宣布停战,旨在强化“俄罗斯终结纳粹主义继承者”的叙事。此举可对内塑造“完成特别军事行动目标”的形象,对外暗示乌克兰“去纳粹化”已实现。
2是战场态势的固化:2025年4月数据,俄乌双方控制区已连续8个月无显著变化,俄军占据乌东四州约18%领土,但未能突破第聂伯河防线。
双方日均伤亡降至120人以下(2023年峰值为日均800人),俄军弹药库存消耗达63%,亟需补给。
第二:俄罗斯停火声明的3重战略意图
1是俄军事资源重整窗口:俄军需修复受损的43%主战坦克(T-90系列)与57%火炮系统,补充前线短缺的9万枚152mm炮弹。北约卫星监测发现,俄正将远东库存的1200辆T-62坦克经西伯利亚铁路运往顿巴斯。
2是国际压力升级:联联合国大会以141票通过新决议,要求俄立即撤军并设立战争罪特别法庭,中印等37国弃权。G7国家启动对俄第12轮制裁,限制其钻石、钛金属出口(年损失约87亿美元)。
3是外交试探博弈:俄方提出“停火换制裁缓解”,要求欧盟暂停第12轮制裁中的能源条款(涉及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乌方回应称需俄军撤至1991年边界,但同意在国际红十字会监督下交换1700名战俘。
第三:停战协定的潜在框架俄方基本稳拿了
1是领土现状承认:俄方要求国际社会承认其对克里米亚、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赫尔松的“永久主权”,作为停火前提。乌方底线为恢复1991年边界,但可能接受“非军事区+过渡期”的折中方案。
2是安全保障机制:俄罗斯要求北约书面承诺“永不接纳乌克兰”,并拆除乌境内全部西方军事设施。乌克兰寻求类似以色列的多国安全担保(美、英、法、德、中联合签署)。
3是战争赔偿与制裁解除:俄方提出以冻结的3000亿美元海外资产抵扣“重建援助”,换取欧盟逐步解除90%制裁。乌方索赔8000亿美元,但实际谈判可能以“债务重组+能源过境费抵扣”达成妥协。
第四:地缘政治上会产生连锁反应
1是欧洲能源格局重构:欧盟对俄天然气依赖度从战前的40%降至8%,但2025年停战后俄可能以30%折扣价恢复供应,冲击美国LNG市场份额。
2是北约东翼防御升级:波兰、波罗的海三国推动在俄飞地加里宁格勒周边部署战术核武器,北约驻东欧兵力将永久增至8.5万人。
3是全球南方国家博弈:印度、土耳其借机提升调解者角色,推动金砖国家扩容至12国,稀释中俄主导权。
第五:我国存在战略平衡挑战
1是“一带一路”风险管控:中欧班列因俄乌冲突年货运量下降23%,停战后需重新协调乌克兰段铁路使用权(乌方要求中方承认其领土完整)。
2是台海议题联动压力:西方可能将“乌克兰模式”套用于台海,我国需在主权立场与和平形象间保持微妙平衡。
3是能源合作再定位:2025年中国对俄石油进口占比升至19%(2022年为15%),需评估俄战后国际地位变化对长期协议的影响。
俄乌停战是止损与重构的权宜之计:普京的停战声明本质是“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收缩,旨在将军事失败转化为外交资产。然而,战争的遗产——从破碎的乌克兰到孤立的俄罗斯——将持续重塑欧亚大陆的权力平衡。短暂的停战能否带来持久真正的和平,仍取决于各方能否超越零和博弈,构建包容性安全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