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期间祭扫,各地有各种各样的习俗,也就留下了诸多民间俗语。“清明纸钱不落地,落地祖先难满意”就是这样一句俗语。
那么,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反映的是什么样的祭扫习俗呢?

“清明纸钱不落地”,这句话,留下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寒食扫墓的影子。
我国古代有用钱币陪葬的习俗,这一点可以从考古方面得到证实。唐封演撰写的《封氏闻见录》卷六“纸钱”条记载:
“古埋帛金钱,今纸钱皆烧之。”
可见,唐朝初期,民间祭扫的时候,民间就开始烧纸钱了。到了唐玄宗时,将寒食扫墓纳入礼制,据《唐会要》记载:
“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

寒食扫墓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禁火,也就是不能烧纸钱。为此,唐代诗人王建在他创作的《寒食行》一诗中说:
“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这实际上带有抱怨的口气,一是抱怨把扫墓定在寒食期间,当时可能是个别地方的扫墓习俗,后来上升为朝廷礼制,成为全国的礼俗。而其他地方扫墓的日子不在寒食期间;二是唐玄宗上位以前,扫墓是可以烧纸钱的,现在却禁火,不能烧纸钱了。
既然寒食期间禁火,不能烧钱纸了,那就得另想办法。于是,催生了民间将纸钱悬挂竹子棍棒、墓树或者将纸摆在坟头的特殊形式。

比如,唐代诗人张籍所写的《北邙行》中就有这样的诗句:
“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上树”。
意思是寒食期间,家家到墓地扫墓,给先人送纸钱,送纸钱的方式,最先是将纸钱悬挂在墓树上,像乌鸦和老鹰做窝时那样,把纸钱放在树上。
北宋东京陷落后,大批民众南渡,扫墓时没有了坟墓和墓树,只好把纸悬挂在竹子或木棍上。江南一带的人也仿效,将挂纸的竹子或木棍上插在坟头。
另外,唐代还有一些普通百姓,因为坟墓没有像种墓树,没有地方悬挂,只好把纸钱摆在坟头上。这就形成了另外一种习俗。比如,明代《帝京景物略》载:
“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 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正因为如此,民间扫墓时出并存两种方式,一种是悬挂纸钱,另一种是在坟头放纸钱。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清明扫墓,也有寒食扫墓。到底是清明扫墓起源早,还是寒食扫墓起源早,古人历来存在争论,现在史学家也没有定议。
这可能与古代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扫墓时间有关,有的地方在清明,有的地方在寒食,甚至有的地方在上巳节,还有的地方在其他的时间。
好在历史上的这场关于扫墓风俗的博弈之中,最后还是清明扫墓成为赢家。
宋代以后,确定三节合一(两种说法,一种是指上巳、清明三节合一,另一种指寒食前一日、寒食、清明三节合一)为清明扫墓,寒食扫墓的习俗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反而大部分地区忌寒食扫墓,其中的原因还是禁火,不能烧纸钱。

到了宋代以后,悬挂纸钱的习俗沿袭下来,而焚烧纸钱的习俗,在宫廷的示范下,又重新流行起来。
据《东京梦华录》卷七记载,宫廷“纸马铺当街叠成楼阁状焚烧”。
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炎有一首《清明日先茔挂纸钱》诗,这首诗就直接用“挂纸钱”为题,同时也描述焚烧纸钱和挂纸钱的场景: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这首诗前半句说的是焚烧的纸钱的灰,在风中像白蝴蝶一样飞舞,后半句指挂在树上的纸钱,像红色杜鹃花一样盛开。
这里说进一步解释一下后半句。这种扫墓挂红纸的习俗,至今仍然在南方一些地方存在。也就是在所挂的数张纸钱上面,放一张红纸,与其他烧纸制成纸钱,悬挂的纸钱,远远看出就是红色的,像树上开的红杜鹃一样。

实际上,悬挂的纸钱上能不能放红纸,在民间一直有争论。有的人认为,扫墓悬挂纸钱,俗称“挂白”,不能有红色的纸。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挂白”是针对三年新坟而言,老坟是可以放红纸的。
这种争论是永远没有结果的,因为姓氏、家族,甚至家庭的传统不同,传承的认知也不同,悬挂纸钱的方式也就不同,只能各行其事,不可能有统一的制式。
以上表明南宋时期,悬挂纸钱和挂墓树两者并行,且已成为清明标志性行为。
到了明清以后,这种扫墓时,悬挂纸或者在坟头摆放习俗,在一些地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逐渐的成熟与定型。当然,在另外一些地方,这种习俗逐渐消失或改变了。
比如,明代陆容所编撰的史料笔记《菽园杂记》载民间“以竹悬纸钱插冢上”。《清嘉录》卷三“纸锭”条详细记载:
“其有挂于墓者,则彩笺翦长缕,俗呼挂钱,亦曰挂墓。”
湖南、江西、贵州等地,则称“挂墓”为“挂青”,甚至将扫墓之名,也用“挂青”代替。

以上讲清楚了悬挂纸钱和坟头置纸钱习俗的形成历史后,下面就来解读一下“清明纸钱不落地,落地祖先难满意”的具体意思。
清明纸钱不落地,这句的意思是说,扫墓的纸不能随便放在地上,也就是坟墓以外的地上,应该用使用的方式,不同的地方有两种不同方式:
一种是竹子或木棍挂起来,且要挂牢,不能让风一吹就立马落地了。
另一种是将纸钱摆在坟头上,并用泥土压好,避免让风吹到别的地方去。

这里包含了一个丧事方面的禁忌,也就是丧事出殡的时候,一路上要扔纸钱,俗称“路钱”。因“路钱”是落地的纸钱,如果扫墓时将纸钱落在地上,民间认为不吉利。
至于“落地祖先难满意”之说,实际上是人们的一种心理作用。主要是怕对祖先不敬,心理过意不去,是扫墓人自己不满意,跟祖先没有任何关系。
我个人认为,清明扫墓,尤其是山区扫墓,如果用传统的方式,不用烧纸钱,而是用悬挂纸钱和坟头摆放纸钱的方式,是比较环保,既可以防火,又传承了民俗传统。你认为如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