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上班打盹,不过,这次的回应很有“创意”

谭浩俊 2025-02-10 10:12:49

“心理性打盹”,一个新名词正式诞生。

2月6日,甘肃兰州市民现场实拍反映兰州市七里河区政务服务中心,一男一女两名工作人员上班时间长时间睡觉,引发关注。

对此,中心工作人员2月8日在回应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时表示:“他们已调取监控,此事属实,会对涉事工作人员进行通报批评,作出相应处理。”同时又解释道,因为办业务人员很少,他们刚好当时打了1分钟的盹,他们打盹是生理性的,没办法控制的,请稍微理解一下。

实际上,像此类事件,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如果调查属实,那就公开承认错误,并对当事人予以处理,而不是编造一些新的名词来搪塞。因为,谁都知道,两名工作人员上班打盹,主要还是春节期间过于放松,把作息时间给颠倒了,还没有完全调整过来,而绝对不是什么“心理性打盹”。更何况,机关中午是有午休的,那么,两名工作人员中午都干啥了呢?如果中午在玩、上班打盹,性质就严重多了。

可以理解的是,工作人员之所以要以这样的方式帮打盹者开脱,也是担心对单位形象产生负面影响,担心工作人员受到处分。出发点或许不差,但回应的方式显然存在问题。这种“护短式辩护”,只会让单位形象更受影响,让当事人也处于更加被动的地步。

要知道,如果承认当事人过年的状态还没有调整过来,就算不是理由,不能这样推卸责任,至少也能得到舆论和公众的理解,只要工作人员认真改正,争取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现象,问题也就处理好了,舆论和公众也不会盯着不放了。而发明一个“心理性打盹”这样的概念,就等于将自己放在火上烤了。

所以,此次兰州七里河行政服务中心对事件的处理,是不太妥当的,不仅没有能够平息事态,反而使事件发酵了。在这里,我们也向发布视频者提个建议,遇到这样的事,也不要动辄就发视频曝光。处理此类事件的方式很多,譬如把工作人员叫醒,严正指出他们的错误,或者直接向所在单位领导报告,等等,都是可供选择的方式。毕竟,对事件的处理,不是越热闹、越扩散就越好,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让当事人吸取教训。将其演变成社会公共事件,就难免会让事件的性质发生变化,反而不利于事件的有效处理和合理解决。

0 阅读:9

谭浩俊

简介:著名财经评论员,媒体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