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到底在担心什么?聊一下秦始皇背后的秘密

蓬蒿诗人 2022-07-27 17:21:36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也是一位孤独的帝王。在群雄争霸的时代,众叛亲离的嬴政就像是预言之子一样,建立了一个充满奇迹的大一统王朝。但在他统一之后,却突然出现了大量关于秦朝灭亡的预言,就好像是有一双无形之手,将秦始皇连同他的大秦王朝一同推向了无尽的深渊。那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到底在担心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秦始皇背后的秘密。

秦国变法

战国时期,因为周王朝的衰败,使得诸侯之间摩擦不断,他们对外征战,对内变法,企图能够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当时的秦国处于西北蛮荒之地,因为成立较晚,发展缓慢,所以在面对这些动辄几百年历史的诸侯时,就成为了被欺负的对象。于是在内忧外困之下,秦孝公就颁布了求贤令,说谁有计策能够让秦国强大,寡人就与他共分天下。

此时魏国的商鞅正好怀才不遇,在得知求贤令后,他来到秦国施行了著名的商鞅变法。可以说商鞅成就了秦国,同时秦国也成就了商鞅。商鞅变法简单来说就四个重点,分别是弱民、重刑、军功和禁旅。他先是确定了土地私有制,而后又制定了严格的法律。这个加大军功奖励表面上看是打破了贵族的世袭制,降低他们的权益,给了普通百姓一个上升通道,但实际上他的核心思想是弱民,让所有人都处在生死边缘,想要活下去就必须要为秦国努力。

商鞅的这一套变法对普通百姓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对贵族来说就是晴天霹雳,所以这个变法在其他贫富差距极大的诸侯国无法推行,而落后的秦国就是最好的变法对象。

就这样,商鞅花了十年的时间将原本弱小的秦国打造成为了一个“军事机器”。后世的白起、王翦、蒙恬等将领都是在商鞅变法的影响下催生出来的“杀器”。不过突然强大的秦国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联合讨伐,于是他们不得不送出质子,以求能换来一个稳定的发育时间,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曾经就是秦国在赵国的质子。

悲催的开局

秦庄襄王在赵国做质子的这段时间里,遇上了一个关键人物——魏国商人吕不韦。吕不韦与他达成了政治联盟,答应帮助他坐上秦国王位。在他们谈话时,秦庄襄王还看上了吕不韦的小妾,这个小妾就是赵姬,后来两人诞下的子嗣就是一统天下的秦始皇。

公元前250年,秦庄襄王重回秦国,并坐上了秦国王位,之后赵姬成为王后,而吕不韦也如常所愿,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邦。这本来是一场完美的交易,但可惜才过了两年的时间,秦庄襄王就英年早逝,此后嬴政登基,成为了秦国的少主,这一年嬴政13岁,是一个众叛亲离的开局。

首先是义父吕不韦,利用自己把持朝政;弟弟成峤想要依靠外戚势力夺权,就连生母赵姬整天都想着如何控制权力,如何祸乱后宫。在秦庄襄王生前,吕不韦就曾与赵姬私通,到了死后更是变本加厉,而且很有可能吕不韦就是毒害秦庄襄王的凶手。后来吕不韦担心嬴政的报复,开始刻意疏远赵姬,同时也担心赵姬心怀不满,于是就将喜欢玩车轮的嫪毐介绍给了赵姬,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赵姬这个人太过荒淫,被欲望冲昏了头脑,不仅将朝政一把交给了嫪毐,甚至还为他诞下了子嗣。赵姬的荒唐可能就是秦始皇不立皇后的原因。

公元前239年,成峤依靠外戚势力发动了成峤之乱,而后又被赵姬的“打手”嫪毐平复。至此韩氏外戚在秦国彻底消失,嫪毐也因此坐上了长信侯。要知道,秦国几百年的时间,封侯的人也才只有七个。

重掌朝政

一年之后,嬴政在雍城举行了加冠礼,此后开始亲政。最后的举动与其说是报复,不如说是为了实现集权的理想。他先是透露口风,迫使嫪毐谋反,将其镇压后又囚禁赵姬,并摔死了他的两个私生子,最后免除了吕不韦的职务,赐他饮毒酒自尽。做完这一切之后,嬴政才真正算是坐上了秦国的皇帝。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心软,心软一次可能就要坠入万劫不复的地狱。

彻底的集权和商鞅变法的加持,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商鞅的变法把秦国催生成了一台战争机器,秦国的士兵看待战场就如同我们看待高考一样,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在掌控秦国后,秦始皇根据李斯的建议,采取了“先易后难,远交近攻”的策略,先是快速消灭韩赵,而后又稳住燕齐,吞并楚魏,最后收买齐国的宰相,破解燕齐双方联盟,并逐一击破。

在公元前221年39岁的嬴政一统天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此后“改正朔,易服色,以水为德”,建立了大秦王朝。在统一天下后,他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到底是使用商周时期的分封制,还是继续坚持自己的集权理念?秦国的制度真的适合六国吗?于是秦始皇决定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这个也就是后来的封建王朝制度。

再往后的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其实都是将秦国的制度延续给了其他六国,这样一来就得罪了整个六国的贵族,得罪秦国贵族的商鞅都避免不了被贵族处死的结局,更何况是整个天下的贵族,秦始皇也说不清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与封建贵族的斗争

于是在他打定主意后,又“徙天下富豪12万户于咸阳”,收缴天下铁骑,铸成12铜人,为的就是以武力来压住贵族的不满。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有一天关于制度问题的讨论会出现在朝堂之上。

早期的贵族几乎都是崇尚周礼儒生,秦始皇的理念一不符合他们的思想,二又损害了他们的权益,所以他们坚持让秦始皇实行周朝的分封制,秦始皇也打不定主意,就让他们自行讨论。就在这个时候,与秦始皇有共同思想的李斯站了出来,说分封的结局不就是重走战国争霸的历史吗?李斯支持了秦始皇,他们共同确定了秦国以后的道路。尽管已经有了一个结论,可是这场争变却一直都没有结束。

于是到了第二年,秦始皇来到了齐鲁大地,并且遵循齐鲁的礼法,想要儒生们去泰山封禅,不过将这里的儒生理解为是整个天下的贵族势力,那这次封禅就是秦始皇对贵族势力的妥协和谈判。不过可惜的是,这次谈判并没有什么结果,而且还迎来了儒生们的讥讽与嘲笑,但即使如此,他也没有趁机报复,能否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可以说是关乎整个秦朝的存亡。

根据《秦始皇本纪》来看,他每天都要批阅120斤的竹简,而且常年都要奔波在游历的路上,甚至最后还累死在了路上。毫无疑问,他是一个极度不安的帝王,那他到底在担心什么呢?

在封禅之后,秦始皇接连遇上了张良刺杀和兰池遇盗,一个落魄的贵族刺杀当朝帝王,竟然举全国之力都追查不到凶手,为什么每次都有刺客知道自己的行踪呢?到底又是谁在包庇这些刺客呢?秦始皇不敢想象,似乎在他看不见的地方还有一双无形的巨手,他将要面临一场同整个天下的博弈。在44岁之前的秦始皇一直都是一个贤明的君主,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五年,他才化身成为了一个暴君。但这五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发动“焚书坑儒”

在公元213年,儒生淳于越再一次向秦始皇发难,建议重新采用封封制,而丞相李斯的据理力争与他在朝堂之上争辩,距离上一次确立郡县制度已经过去了九年的时间,但依旧没有一个结果。面对身体的每况愈下和整个制度的逐渐崩坏,秦始皇决定铤而走险,发动了“焚书坑儒”事件。

焚书确实是为了统一思想,但坑儒坑的不是儒生也不是术士,而是以侯生、卢生为首的攻击秦始皇思想和秦朝体制的势力。并且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问题,在封杀这些势力的时候,他一直培养着继承人扶苏,却以“诸生皆诵法孔子”为名替这些贵族求情,这说明自己一直在培养的继承人竟然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与六国贵族是同一个势力。秦始皇是什么态度呢?“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暗藏棋子

他让扶苏去边疆监察蒙恬,而不是蒙恬监察扶苏。蒙恬是什么人呢?是坐拥40万兵团的大秦第一武将,既然扶苏反对自己的路线,那为什么还要让扶苏去拿住兵权?如果了解完秦始皇的处境后,就会明白,他是要准备与六国贵族进行最后一次博弈,如果是失败的结果,扶苏可能就是维护秦朝不被灭亡的唯一机会。

在秦始皇生命的最后五年,先是“迁50万人徙戍五岭”,又“迁70万人徙建阿房宫、骊山陵”,而后又“修直道,筑长城,罢黜百家,独尊法术”,这个其实就是他与六国贵族之间的博弈。那六国贵族如何反击呢?

在公元前211年,东郡突然天降陨石,在陨石上还刻着“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样,如果剔除所有的外因,这块石头之上的刻字就是六国残余的贵族对秦始皇集权制度的反击。并且在同一年,还有人将一块玉璧送到了秦始皇使者的手里,而且这个人还带给了秦始皇一句话,叫做“今年祖龙死”。

这个就是明目张胆地宣战,从舆论上的宣战,这到底是一股多么强大的势力,他无法想象。在他埋下扶苏这颗暗器后,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不惜用武力来统一思想,四处建设来消耗民力,使得他们再也不会有反抗的能力。

奸臣阻挠,棋子灭亡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抱憾而终,可能他也没想到此后会出现沙丘之变。尽管扶苏与他的理念不同,但秦始皇后期的举动完全就是临终之前的最后一次尝试,如果失败,与他对立的扶苏恰好就是继位的最佳人选。所以在他临终前则写下了一封诏书,内容是让扶苏来参加丧事处理,此后诏书交由赵高保管。

其实这句话就是比较明显的暗示,在明面上,扶苏与自己是敌对势力,自己的形象越差,让扶苏继位后就越容易稳定民心,让扶苏有掌权的能力,又不指定他继承,这个就是最好的做法。就算以后朝中老臣反对扶苏带兵杀回,反而可以安抚贵族势力的躁动。但李斯和赵高又不同,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如果扶苏继位,他所坚持的法家理念就会灭亡。于是他选择听从赵高的安排,继续坚持秦始皇的理念,拥立胡亥为帝。

他隐瞒了秦始皇驾崩的消息之后,又假传诏书给扶苏,赐他自尽。尽管蒙恬劝他说:“皇上派我率领30万军队镇守边陲,令您担任监军,这乃天下的重任了。”但是扶苏却依旧选择自尽。此后秦二世胡亥继位,进一步加剧了秦朝体制对于百姓的压迫。有可能胡亥已经被李斯和赵高架空,有可能这个人确实有问题。不管怎么说,上台没几个月就杀光了几十个兄弟姐妹。

江山覆灭

在胡亥上位的同年,陈胜、吴广起义,理由有两个,一个是秦法规定“延期当斩”,所以他们不得不起义,但根据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来看,延期最多就是训斥和罚款,根本威胁不到生命。第二个是“天下苦情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所以他们还是打着扶苏的名号起义。这场起义就是两种势力对抗下所诞生的产物。此后先是陈胜吴广,后是项梁、项羽,原本不可战胜的秦军才坚持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被彻底覆灭。这时整个天下都厌恶了秦朝的体制,就连当地县令、地方长官也要一同起兵谋反。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这次秦朝彻底灭亡,“盛于法,亡于法”算是一种比较中肯的评价。在面对时代变革这个宏大的问题时,我们很难判定一个帝王的是非功过,但起码我们不能像后世的王朝一样,一边骂着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一边又干着禁书烧书,独尊一脉的举措。历史上的秦始皇就像是一个工具一样,我们不知道他的想法,不知道他的喜好,甚至不知道他爱过什么样的女人。这是一个伟大且孤独的人,至于是非功过,说不清楚,每个人各有分辨。

0 阅读: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