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搞好人际关系,记住庄子的“四句话”就够了

春香情感说 2025-02-18 17:15:11

在《庄子·徐无鬼》的篇章中,有一段令人深思的对话。

一日,啮缺与许由邂逅,好奇地询问:“阁下将赴何方?”

许由平静地回答:“吾欲远离尧帝。”

啮缺闻言,不禁错愕。毕竟,许由素以仁德著称,深受尧帝的青睐,尧帝更有意将帝位相让,何须逃离?

许由从容解释:“尧帝心怀仁慈,但我担心其成为天下人的笑柄。后世或许会演变为人吃人的惨状。民众易于集结,若以关爱相待,则彼此亲昵如家人;以利益引诱,则趋之若鹜;以赞美激励,则奋发向前;若触及其厌恶之事,则四散而去。”

原来,他忧虑过度推崇仁义,会导致人们丧失纯真天性,引发虚伪与欺诈的风气。

从这席话中,我们可以领悟,若能顺从人的天性而行,便能操控人心,或使之凝聚,或使之离散,在人际交往中始终占据主动。若你渴望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妨深思熟虑庄子所述的智慧,做到进退得体,游刃有余。

01 爱之,则亲。

庄子与惠子,这对莫逆之交,彼此间虽充斥着误解与辩论,但情谊却始终如磐石般坚固,未曾离散。

一日,他们并肩观赏水中游鱼,却因是否能与鱼共情而引发了争执:“你非鱼,焉知鱼之乐?”

当惠子在魏国担任官职之际,庄子不辞劳苦,跋涉千里,前来探望故友。然而,惠子却误信谣言,以为庄子有意取代自己的职位。于是,他派遣手下暗中跟踪庄子。

庄子机智地避开了追踪者,最终出现在惠子面前。惠子既感惊讶,又不免感动。

惠子离世之后,庄子独自一人来到他的墓前,哀婉地叹息:“自从先生仙逝,我已无对手,再无人与我共商大计。”

确实,当我们深爱一个人,无私地奉献,我们定会收获对方的深情。

父母对子女的爱,倾注了无数心血,含辛茹苦地养育他们成人;而当子女长大成人,他们也会孝顺回报。夫妻之间的爱,无条件且持之以恒,正如古语所云:“少年夫妻老来伴”,他们共同携手,白头偕老。

爱,是世间最动人心弦的情感,它有着神奇的力量,能将任何一种关系转化为亲密无间。即便是宿敌,也会在爱的感召下,化解恩怨,达成和解。以下是对原文的润色:

庄子与惠子,这对千古佳话中的挚友,他们之间的误会与辩论如同家常便饭,然而,这份深厚的友谊却如同一棵参天大树,虽经风雨,却从未动摇。

一日,他们一同在河畔观赏游鱼,却因是否能与鱼儿产生共鸣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你非鱼,岂能知晓鱼儿之乐?”

惠子在魏国担任要职时,庄子不惧艰险,长途跋涉,专程前来探望。然而,惠子却误信了流言蜚语,以为庄子有意取而代之。于是,他暗中派人跟踪庄子。

庄子巧妙地避开了追踪者的视线,安然出现在惠子面前。惠子既惊讶又感动,内心的疑虑瞬间烟消云散。

惠子离世之后,庄子独自一人来到了他的墓前,感慨万千:“自从先生辞世,我已无对手,再无良朋与我共论天下大事。”

爱,如同阳光照耀万物,当我们全心全意地深爱一个人,无私地奉献,我们定会收获对方的深情厚意。

父母对子女的爱,如山如水,他们倾注了无数心血,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成人;而当子女长大成人,他们也会孝顺回报,延续这份真挚的情感。夫妻之间的爱,如同一杯美酒,越陈越香,他们携手共度时光,直至白头偕老。

爱,是世间最动人心弦的情感,它有着神奇的力量,能将冰封的关系化为春暖花开的亲情,即使是曾经的仇敌,也会在爱的感召下,化解恩怨,成为朋友。

02 利之,则至。

在河畔悠然垂钓的庄子,忽然耳畔传来一声呼唤:“吾乃楚王的使者,特来邀请您出山担任官职。”

庄子不为所动,甚至未曾回头,便反问道:“试想一下,我更倾向于哪一种乌龟——是那自由自在徜徉于水中的,还是那被供奉于庙堂之上,受人膜拜的?”

使者沉吟片刻,答道:“显而易见,自由自在的乌龟更令人向往。”

庄子依旧专注于钓鱼,使者无奈,只得转身离去。

为何身处民间的庄子会受到楚王的青睐,甚至被邀请入仕?其中的动机或许并不简单。

楚王意图借助庄子的卓越才华,为楚国制定更多的治国良策,以期楚国能够繁荣昌盛,成为一方霸主。

正是利益这根纽带,将两位素未谋面的人紧密相连,使他们之间产生了交集。

古语有云:“天下熙攘,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任何一种人际关系的背后,都隐含着一定的利益考量。

即便是夫妻之间,也需要共同进餐,共同奋斗;父母期望子女能够养老送终,而子女则希望父母能留下一份财富;同事之间的相互协助,也是为了各自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获得荣誉;同学们一同苦读,追求的不仅是功名利禄,更是为了将来的富贵。

当你能够为他人带来利益之时,你的周围自是亲朋好友环绕,你也有机会选择与谁共事,投身于哪个行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抱负。

03 誉之,则劝。

在《庄子·人间世》的深邃哲理中,藏着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故事。

说的是叶公子高,这位楚国的外交使者,肩负着一项重大的使命,他即将启程前往齐国处理国事。

然而,面对这项艰巨的任务,他的内心充满了迷茫与不安,他不知道如何才能圆满地完成君王的使命。

于是,他决定向伟大的孔子寻求智慧与指引。他向孔子倾诉了自己的疑惑:“我这样的人,即使是普通人也难以说服,更何况要去说服齐国的君主呢?先生您总是教导我,无论事情大小,都应该遵循大道去完成。现在,我恳请您传授给我一些使者的智慧。”

孔子听后,面露喜悦之色,他深知这是一个愿意学习、追求智慧的心灵。孔子缓缓开口,教导说:“在天地间,有两种最大的戒律,一是命运,二是义务。”

叶公子高在孔子的点拨下,如同迷航的船只找到了灯塔,终于找到了作为使者的秘诀。

他领悟到,要使一个人愿意倾听你的话语,首先要做的是去赞美他,而不是一开始就严厉地指责。因为赞美能够打开一个人的心扉,使之更愿意接纳你的意见。

同时,一个人在德高望重者面前,往往更容易接受劝告,因为心中自然充满了敬意。

在日常的生活中,如果我们想要批评孩子,应该首先发现并赞扬他们的优点和成就;如果我们想要接受好的建议,就应该去请教那些品德高尚的人,而不是那些拐弯抹角、心术不正之辈。

赞美,是对于美好事物的称赞和肯定,它与阿谀奉承截然不同。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必须明确这一点。决不能说出虚假的话语,因为真诚才是人际交往中最宝贵的财富。

04 恶之,则散。

在《德充符》的篇章中,描绘了一位名叫叔山的角色,因一念之差,遭受了极刑,惨遭剁去脚趾的酷刑。

叔山怀着对知识的渴望,踏入了孔子的门庭,希望能得到他的教诲。

孔子望着他,语气温和而严肃:“你因一时不慎,陷入困境,连脚趾都已失去。此刻才想起求学的道路,岂非为时已晚?”

叔山却铿锵有力地回答:“我往昔铸下大错,洞察世事,尽管我的外表残缺不全,但我的心灵依然健全,我依旧在努力修炼我的道德。”言毕,他决然转身,头也不回地离去。

孔子望着他的背影,忍不住说出了几句挽留之言,但叔山并未回头。

在人际交往的旅途中,一旦心中萌生恶念,口吐恶言,双方就会如同两条平行线,渐行渐远。

若你决定与某人保持距离,甚至断绝关系,不妨给对方留下一个“心怀叵测”的印象。或者挑剔对方的恶念,使其心灰意冷。

然而,除非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并不提倡用恶语伤害他人。只有对于那些心机深沉的小人,你或许可以这样对待。

与此同时,若你察觉到某人开始疏远你,也应明白,他对你心存恶意,不必再试图讨好。

0 阅读:0

春香情感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