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承六代之威,开疆拓土,吞并周朝,灭诸国,登上王位,统六国,手持鼓槌,鞭挞群雄,威振四海。南取百越,占桂林,象郡;百越国主,低着头,束手就擒。
于是命蒙恬在北方修成长城,固守边关,抵挡住了北方七百多里的北方。胡不能骑,兵不能拉弓,兵不能。他的声望,已经达到了顶点,没有人敢违抗他的命令,他的话,就是他的话,就是他的话。“放眼整个世界,也只有你一个人,敢说出这样的话来。”
面对如此大的胜利,秦始皇好像忽视了,现在大秦最大的问题,就是内乱。秦王朝表面上风调雨顺,但暗地里却是风雨飘摇。
由于战争时期太过短暂,六国的余孽时刻都在考虑复兴问题,六国子民对于秦人并没有太多的归属感,最初的郡县制度又无法约束各地,各大族对于各地的掌控力远远超过了当地的官吏。
这些危险都是因为秦始皇的无上权势才能暂时平息,等到秦始皇一死,没有了秦始皇权势的继承人,又如何能掌控大局,到时候大秦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这是怎么回事?自然不会,能坐在朝堂上的大臣,没有一个是易与之辈,只是谁也不会说出来,因为谁都不想与秦国作对。
直到某一日,一帮“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喝醉了酒,对着秦始皇破口大骂,这让秦始皇情何以堪?那些倒霉蛋都被当成了肥料。
秦始皇以此为借口,大肆烧掉书籍,大肆搜捕儒家学者,实际上却是想要独占文化权,掌控民意。
少主扶苏曾在朝廷中,为人正名,明辨是非,力图以儒家之道,治理天下。
没错,大秦确实应该好好休息一下了,大秦在中国的古往今来,可谓是独树一帜,兵强马壮,横扫四方,统一大陆,又南征百越,北追匈奴,修建驰道,修建长城,消耗过大,已经到了衰败的边缘。
秦始皇居高临下地俯瞰着扶苏,他是以一己之力称霸大陆的开创者,他很相信力量,但也很务实,对儒生这种以仁爱为己任的东西,他认为应该给扶苏一个教训,让他知道老秦的底细,于是下了一道旨意,让扶苏去上郡督战。
接下来的事件让人痛心疾首,秦始皇临终前没有再立储君,致使太监把持大权,贪官污吏横行,最终扶苏自裁,无数忠臣惨遭毒手,所向披靡的大秦最终承受不住打击,轰然倒塌,仅仅两代便没了声息。
秦始皇
为什么在见到秦始皇的圣旨之后,扶苏便匆匆自尽,而赵高却没有给扶苏任何准备,只是用了这样一招,是不是就确定了扶苏一定会中计?赵国是秦始皇的亲信,对他与扶苏的恩怨应该有所了解。
要知道华夏人,哪怕是儒学,也从来不存在什么“君叫臣去死,那就是我去死”之类的古怪道理。
唯独孟子:“君见臣为兄弟,臣见君为兄弟;君主将臣比狗、马匹,臣比君将其视为自己人;陛下将臣子视为蝼蚁,臣子将陛下视为敌人。
所谓的君叫臣死,臣也要死,大概是清代流传出来的一种谎言吧?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国的执政舞台上,宗室的力量是很大的,但到了秦始皇时代,宗室的力量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再加上秦始皇既没有后,也没有立下储君,所以宗室中的宗室力量才会如此强大。
据说,扶苏的生母是一位王后,他的生母是一位郑人,是一位美丽的女子。至于为何取此名,则是因为当年扶苏娘娘所在的地方,流传着一曲名为《山有扶苏》的爱情歌曲,那是当时扶苏娘娘临产时常哼的一曲,于是秦始皇便赐下此名,以此来缅怀他的挚爱。
了解秦国的人都明白什么叫物以稀为贵,异人以及赢政之所以能成为皇帝,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华阳娘娘,华阳娘娘是楚国的一位郡主,秦楚两国通婚这么多年,楚国的宗室实力很强大,而异人娘娘只坚持了不到两年就去世了,所以想要稳固自己的帝室,必须要跟楚国的宗室娘娘结婚才行。
秦始皇是家中长子,自然有其生母,也有其生母,秦始皇的生母,也有其生母出身于楚国。
在秦始皇登基之前,他一直依靠楚国的外部力量,比如昌平君,他曾经是秦国的宰相,在五个国家被他征服后,他便对楚发动了进攻。
昌平君因是楚国人,强烈抗议,遂遭放逐。又返回楚国,称其为末任之君。
扶苏
楚国驻秦国的那些外乡人被灭,难免会牵扯到扶苏身上,所以被调往上郡当监察使,对于扶苏来说,实在是有些令人心寒,毕竟他和自己的父皇并没有什么交情,所以才会被人鄙视,然后一脚踢开。
儒教与法,原本是对立的。
所以扶苏在朝堂上并不受待见,他的父皇自然也看他不顺眼,所以他为了自己的身世,便直接寻死。
赵高非常了解秦始皇,因此他派出去的使者,均学着秦始皇说话时的语气,表现得既冷漠又坚决。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扶苏会毫不犹豫的去做这件事情。蒙恬问了一句,可是扶苏根本不理会。他以为这是父皇的旨意,他做了这么多年的统领,咸阳却没有给过他任何鼓励,或许早在楚国灭亡时,他的父皇便已做出了决定。
王铮对蒙恬说道:老爹让我送上门来,还需要问吗?这几个字,透着一股身为君王的悲凉,“难道权势就这么重要,就算是父子相残,夫妻相残,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去争取。”
扶望着咸阳,终于抽刀抹了自己的脖子,或许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松一口气,或许他对自己的父王有很大的误解。
此人虽然覆灭了六国,但是并没有赶尽杀绝,甚至连自己的王后都没有册封,自从登基之后,他就没有杀死过任何一个有功之人,之所以被任命为监军,一方面是因为他不想被其他大臣质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从来没有说过,父亲对他的感情太深了。
这就是法家的严酷统治,秦国已经使用了很多年,想要在短时间内更改,也是不可能的。
秦朝
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又过了一百多年,当时强盛的大汉王朝,出了一位少年皇子,名叫刘据,也是一位以仁爱闻名的人物,其父亲就是汉武大帝,和秦始皇并驾齐驱,北方灭了匈奴,南方灭了王庭,南方灭了百越,把越南也并入了中国版图,东方灭了chao鲜,西方灭了西域,汉家声威远播。
或许是强者的共性吧,武帝就像始皇那样,一意孤行,一意孤行,把自己的国运都消耗殆尽了。
他们的儿子也是如此,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如此,太子在朝中与皇上不睦,这样的事情,在后世再也没有发生过,或许是因为这些事情的后果,让后世的人吸取了教训。
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争辩,剩下的,都是一种对儿子的爱,对儿子的爱,对儿子的爱。
扶苏之死,并非因为他一个人,更多的是因为这个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那就是父之情重于山岳,但这山岳般的父亲之情,到底有多深,有多深,有多深?
如果能多交流,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悲剧,也不会有这么多的后悔,也不会有这么多的愤怒。
我们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国家,在一个以极快的速度前进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在飞速的变化着。
有的事情,如果失去了,就永远无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