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问津的偏远小寨,为何会耗费巨资修建悬崖躲匪洞?

黔程历史 2024-11-09 13:22:57

贵阳乌当王比组是一个小小的布依族自然村寨,不过十几户人家;清末时期,为躲避战乱,在高山崖壁上修建了巨大的躲匪洞。

一路上,黔程去游玩了非常漂亮的神仙洞,然后再去寻找一个水洞以及半山崖壁上的躲匪洞,最后进入王比组了解布依古建筑。

一、王比神仙洞

按照惯例,周六早上,我给内子和小孩做好一天的饭菜,共进午餐后,一人驱车前往王比组。

导航的终点是一个大坝子,可以把车停在此处;坝子边上是一棵柏树,树龄已达300多年,村民在此乘凉聊天。

王比组

我向一位正在打扫大坝的大哥询问王比大洞和神仙洞,大哥说大洞就在峡谷的尽头,神仙洞在村子右边森林的半山腰处。

我听到“森林半山腰”几字,马上就想到应该很隐蔽,非常难找,于是问大哥可否带我去。

大哥愉快的答应了,不过得等他把坝子打扫干净;1个小时后,大哥坐上我的车出发。

我们从大坝处往回走,在村口处左拐进入前往森林的公路。

我从大坝处开始打表,行驶约800米左右,来到一右转弯处,公路左侧是一块庄稼地,正拐弯处有一簇竹子,可作路标。

公路右转弯处

一簇竹子(路标1)

继续前行约100多米,来到一左转弯处,在此停车,从公路右外侧一条小道下行。

公路左转弯处

右外侧小道(路标2)

大家如果感兴趣实地一游的话,可以按照上述路标寻找;当然,建议最好有当地人带路,因为确实不好找;不过,如今村里人比较少,不一定找得到愿意带路的人。

从小道下行后,小道有些岔道;先是下行约数百米,然后往左边走,经过一段相对平行的路,又转为斜下,大约十几分钟,就可以看到洞口了。

洞口不大,也不起眼,我和大哥先坐在这儿聊天,抽了一支烟,然后入洞。

神仙洞洞口

洞口往外望

进入洞后,立即看到巨大的钟乳石柱;大哥说:我们先往右边走。

洞口石柱

右边是一个小支洞,不过十几米深,大哥指着洞底说:这儿就是神仙修行的地方,所以得名神仙洞。我看了下,感觉一般。

原路折回,进入左侧溶洞。

左侧入口处就可看到大量的钟乳石,非常的漂亮,可惜我的简易手电筒无法照出整体效果,钟乳石比我所照照片漂亮得多。

左侧溶洞口钟乳石

我和大哥共用一把手电筒,光线较弱,大哥说:干脆我在这儿等你吧。

于是,我一人入洞探索。

洞道右侧,有一大片钟乳石幔,石幔又形成了密密麻麻的颗粒状钟乳石,我猜测这是因为间隙性溶解下滴所至。

看到这些颗粒状钟乳石,我居然想到了皮下脂肪,每一颗钟乳石就像存储脂肪的细胞被放大了一样。

“皮下脂肪”

洞的右侧为数十米高的崖壁,在钟乳石上又生长了许多石笋。

崖壁石笋

前行不久,溶洞内坍塌下陷,形成了一个洞底结构,高约2米,于是小心下到底部。

洞厅高大,我站在洞中间,只见洞顶和四周均有很多漂亮的钟乳石钟和石笋,因为是孤身一人,这个感觉很奇妙!

溶洞顶部

溶洞四周

走到尽头,可以顺着斜坡上行,沿左侧小心前行,可以直行约数十米,几个石幔、石柱、石笋也很漂亮。

石幔

石柱

石笋

原路返回,在我爬上斜坡的地方继续上行,发现里面居然是一个支洞,洞内钟乳石更多。

由此进入支洞

在支洞内,我遇到了神仙洞的镇洞之宝:一根“定洞神针”。

“定洞神针”

神仙洞不算很深,也不算危险,这就是大哥放心我一人入洞的原因。

回到洞口,我和大哥又一起抽烟聊天。

大哥姓潘,王比组人。

我听到大哥说姓潘,于是问:那你是苗族吗?因为我知道潘姓是苗族的一个大姓。

大哥说他是布依族。

我们聊了约一刻钟,因为潘哥的口音比较重,我难以明白他的一些话语,所以就没有打听王比组的更多情况了。

我给潘哥一点烟钱,谢谢他带我来此,潘哥愉快的接收了;其实在这之前,我们并没有谈到“带路费”的问题,我是的确想请潘哥抽烟。

如果没有潘哥亲自带路,我感觉自己是几乎找不到神仙洞的。

二、王比大洞

和潘哥回到村里后,他还有事,给我指了王比大洞的方向和位置。

于是,再次谢过潘哥后,沿着峡谷往上溯溪前行。

01.水洞

峡谷中间为一条小溪,河水几乎已干涸,溪边为修建不久的水泥小道,看到一个精致的木门,是一个生态农场大门。

由此小路前行

然后碰到一位小哥,聊天发现我们口音略近,小哥是黔东南人,在此开了一个生态农庄,种植绿色蔬菜。

小哥告诉我:峡谷尽头是一个水洞,大洞从水洞左侧小路处上行,在山腰处。然后提醒我:水洞里暗河有齐腰深,比较危险,建议不进入。

谢过小哥,继续沿水泥道前行,天高云淡,植被苍翠,风景优美。

峡谷风光

水泥道路的尽头,转为土路,还算好走;随即就看到大洞所在白色崖壁了。

转为土路

大洞在白色崖壁处

走到峡谷尽头,发现是一个盲谷,由此向上溯溪,溪水侵湿河床苔藓,比较湿滑,需要务必小心。

由此溯溪上行

路上发现溪道右侧有一山泉,从一个小洞口喷涌而出,甚是冰凉,正合我意,于是清洗手和脸;忍不住浅尝一口,很甘甜;这种水不知经过了多少公里暗河过滤,很干净的。

山泉水

走到一水窖处,一根引水管将水引出,垂直跌落,因是常年有水,所以此处苔藓非常茂盛;下方一根水管,是从水洞引水而出,我估计是下面村寨用作灌溉用水吧。

水窖与水管

随即就来到了水洞口,不大。

我在此处居然发现了一条小水蛇,约手指大,一尺长,青色,我不知道是不是竹叶青,是否有毒?

它见到我,倒是很快游入岩石缝隙;这就是我野外游玩一定会带一个木棍的原因,因为可以打草惊蛇。

水洞洞口就有一些钟乳石,让人感觉不错。

水洞洞口

洞口钟乳石

这是一个狭长型洞道,暗河倒是不深,没有淹过膝盖,我索性穿鞋入水,同时时刻注意是否还有水蛇。不过,蛇是冷血动物,在非常冰凉的暗河水中可能性不大。

洞道中有一些钟乳石还算漂亮。

约100米左右,来到洞道水深处,这就是小哥说的齐腰深的地方了。

暗河水深处

因为我是踩水入洞,此时方感觉暗河水不是冰凉,而是冰冷无比,浸入骨头的那种。

我对这条齐腰深的暗河倒不觉得有多危险,但也不愿犯险;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水是真的冷!

于是折返,待重新回到可见光处,拍了一张照片,居然有了一种坐火车穿越隧道之感。

洞口泛光

02.大洞

从水洞出来后,我按照小哥的提示,往面向水洞的左侧寻找上山之路。

但是灌木浓密,看不出小道在哪?

一根独树横亘在道上,形成一座木桥,远端已深入草木之中。

一座木桥

我突然灵机一动:这座木桥是不是可以前往上山古道呢?

于是,踩在木桥上平衡前行。

果然,木桥的尽头是一条隐约可辨的小道。

小道外侧是我溯溪的来路,前行数米有条小道通往溪床,是真正的道路;我从木桥处走到正确的小道上,算是误打误撞吧。

小道往上,想都不用想,必是去大洞古道无疑了,因为整个悬崖,再无第二条路。

悬崖几乎达到90度,最宽不过一尺!

最险要处是在崖壁上凿成几个仅容下一脚的岩石小窝,如果是雨天湿滑就异常危险;不过,外侧一棵树的树根突兀而出,踩在树根上比踩在石头上更安全。

悬崖古道

借道树根

远望水洞口

古道呈现“之”字形,是在悬崖上人工所凿,外侧为数百米悬崖,我想:这小道本身就是一道防御设施,真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尺道”

路边有一个小溶洞,残存一些石块,是大洞的一个前哨洞,观察敌情所用。

前哨洞

到达一斜坡处,我的鞋子在水洞打湿后,更加湿滑,踩在落叶上居然滑了下来,好在此处又恰好有一根横向的树根可以抓住。

感谢树,感谢树根!

借力树根

终于看到洞口,洞口为锐角三角形状。

洞口

洞口处残存城门,未见城门顶;城墙长约10米,高约2米,未见明显的垛口或射击孔,所以无法判断是否是清末咸同时期产物。

城墙

不过我想,这个斜坡如此之陡,几乎为80度,城墙上的每一块石块,都是阻击敌人的利器!

洞厅高大宽阔,躲个上千人不成任何问题,左侧洞壁上,一条“石瀑”涓流而下。

高大洞厅

一条“石瀑”

地面上有一个土坑,一望便知是熬硝坑了;洞道靠里处有一个长方形水池,水池明显经过人工修整,水源为内侧的一个小岩泉,水质干净,看来是以前躲匪之人的饮用水。

熬硝坑

饮用水池

回望洞口,勾勒出流线型弧线,左侧是稀疏的树木,呈现出一片生命之绿;右侧为天空白底,犹如国画留白,给人以无限想象。

回望洞口

洞道的内壁,出现了四个支洞口,我逐一进入查看。

第一个支洞不深,进入回望,发现洞门的一侧还有一个小“窗户”。

第一个支洞回望

第二个支洞也不深,也比较普通。

第二个支洞回望

第三个支洞正对着主洞口,需要爬上一段斜坡,到顶之后进入了一个较大的洞厅,洞厅中大块乱石散落一地,是从顶部跌落所至。

从石块棱角分明来看,是地质抬升至此高度后才开始跌落,形成年代相对较近。看到这些石块,我就知道大洞城墙石料的来源了。

第三个支洞回望

洞厅内部

第四个支洞正对着第一支洞,需要下行,洞道左侧还有一些石砌堡坎;及至往里,土坑密布,一些土坑上方有水滴下,形成一池清水,因为池底为黄泥,给人以水相当浑浊之感;我静待水滴滴下,拍了一张水滴入池形成同心圆的照片。

第四个支洞回望

土坑密布

一池清水

终于看到了一个勉强看得上眼的钟乳石。

钟乳石

继续前行,洞道变得低矮,需要弯腰俯身方能进入,我犹豫了一会,还是决定不再冒险,于是折返。

低矮洞道

三、王比组

回到王比组,我决定进村一游。

王比组不大,约十几户人家,分布在平坝两侧,水洞暗河之水转为明河之后,沿峡谷一路向下,穿过村中坝子。

村中平坝

贵州有一种说法:汉族住平坝、仲家住水边、苗族住山头,意思是汉族客民占据了最好的坝子,仲家(布依族)多住在水边,而苗族则被赶往了高山之上。

王比组依山傍水而居,倒是符合仲家住水边的传统;从村中古柏已达300多年来看,潘姓布依人多是几百年迁居至此。

村中一些遗存民居,布依特征显著,如明间缩进,墙面短梁短柱形成多个矩形单元,堂屋大门之上有“福禄寿”三字,以及朝门开在厢房一侧等。

明间缩进

“福禄寿”

朝门

村中有一栋单体建筑,两层,上一层用作储存物件所用(如木板、柴禾、稻草之类),下一层则为牛圈或猪圈,当作猪圈用时也是旧时茅房,这是我小时候在乡下常见的建筑,如今已经很难见到了。

这种房屋结构,其实是南方古民居的孑遗,上一层住人,下一层关牲畜,在黔西州州的南龙古寨,就遗存这种建筑。

南方民居孑遗

在村中,我又见到了一个古老的物件,是旧时打稻谷所用,我们铜仁老家的方言叫做“fu-tong”,我却从来不知道这两个字如何写。

记忆又回到了乡下小时候,越长大越怀旧,可惜再也回不到幼时的时光!

/“fu-tong”

王比组不过十几户人家,平坝又少,旧时自是贫苦,难以想象什么土匪会到这儿来抢劫。

此地离下坝镇不远,我想起清咸丰同治年间,黄号军何德胜部的一把大火,把喇平宣抚司衙署烧为灰烬,那时村村自危,纷纷修建营盘或躲匪洞以自保。

至于大洞城墙上为何没有看到垛口或射击孔,可能是已经坍塌,也可能是王比村民无非只有几支土枪,又或者其实只要用石块就可阻击仰攻的敌人。

因此,我推测王比大洞这个躲匪设施多半建于清咸同时期,但当时没有问潘哥,也忘记问村民了。所以,只是推测而已。

四、竹林河-普渡河

游玩王比组后,我按照地图所标示的“观音洞”导航。

先是往神仙洞方向前行,过神仙洞后转入右侧山路,然后一路下行。

山中已无移动信号,地图无法实时更新,所以压根就没法导航到观音洞,从地图上来看,观音洞位于山路右侧的森林中。

因为山路仅为单车道,又被雨水冲刷得坑坑洼洼,极不好走,我一边小心开车,一面观察是否有小道前往观音洞处。

其实在神仙洞和潘哥聊天时就说到过观音洞的,我当时以为通过导航就可到达,就没有向潘哥了解具体地址,也没有请潘哥带路。

所以,没有找到观音洞。

继续下行,来到了一条河边,之前在神仙洞时潘哥曾说起这条河,还说他小时候经常来此游泳,我问潘哥:这条河的上游是不是相思河,潘哥说:是的。

河边玩水的人很多,或搭帐篷,或烧烤。

我虽然也想下河玩玩,但不喜欢人多的地方,因此没有停车,而是继续沿公路前行;我不想原路返回,因为山上那条路实在是烂。

中途看到一标识牌,上写有“竹林河”三字,一路上整条河流数十公里都有人来玩水,我就懒得停车了。

中途还堵车了半小时。

最后到达的居然是下坝镇普渡河的普渡桥处,换言之,来此玩水的人,都是从普渡桥处沿河边公路开车溯河上行的。

由此来看,水田镇相思河的下游是竹林河,竹林河的下游是普渡河,最后在下坝镇注入南明河。

这条河的确是玩水的好地方,水浅且清。

我喜欢自然山水、历史遗迹,但确实不喜欢人多的地方,喜欢一个人静静游玩。

我是天性喜静,习惯内视;慎独,有时候是享受孤独。

没法改变,也不想改变;人到中年,放过自己也是一种人生修为吧。

回到家里时,刚好18:00,没有耽搁和家人共进晚餐的时间,挺好!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王比组: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罗庄村王比组。

02.王比水洞:王比组往峡谷方向溯溪尽头。

03.王比大洞:面向水洞左侧小道上行近山顶处。

04.王比神仙洞:王比组右方森林方向半山腰处。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