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过,明朝与日本之所以能够议和成功,完全是沈惟敬和小西行长私下协商、两头忽悠的结果,然而二人是在忽悠,神宗皇帝和丰臣秀吉确是相当认真;
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十二月,明神宗下旨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同时任命临淮侯李宗城(李文忠后裔)为正使、都指挥使杨方亨为副使,连同沈惟敬一起前往日本宣诏;
行至釜山时,李宗城偶然得知了谈判的内情,震惊之余,竟然丢下诏书和印玺选择跑路。消息传回北京,明神宗大怒,一边下令捉拿李宗城,一边改任杨方亨为正使,沈惟敬为副使,继续出访日本;
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中的明神宗朱翊钧(梅年佳饰)
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九月,明朝使团抵达京都,丰臣秀吉异常兴奋的接见了众人,可是在宣读诏书的过程中,他的脸色却越来越难看,尤其是当听到明朝册封其为日本国王时,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愤怒,出声打断并大声说道:“吾欲王则王!何须髯虏之封?!”
知道自己被耍了的丰臣秀吉把沈维敬等人训斥了一顿,念在“两国交战尚不斩来使”的原则,最终将几人驱逐出境。相比之下,小西行长就没这么好运了,当场就要被推出去斩首,好在平时人缘还不错,在众人的不断求情下才保住了性命;
日本电视剧《真田丸》中的丰臣秀吉(小日向文世饰)
此事过后,感觉受到侮辱的丰臣秀吉决定再次出兵朝鲜,只不过出征之前先要剪除最大的威胁,于是他使了一招“离间计”,在宣祖李昖的“配合”下,李舜臣被罢官免职;
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正月,小日子集合水陆两军十二万余人渡海入侵朝鲜,算上釜山的留守部队,总人数约十四万人,史称“丁酉再乱”。
再度援朝日军第一军一万人,指挥官加藤清正、第二军一万四千人,指挥官小西行长、第三军一万人,指挥官黑田长政、第四军一万两千人,指挥官锅岛直茂、第五军一万人,指挥官岛津义弘、第六军一万三千人,指挥官长宗我部元亲、第七军一万一千人,指挥官蜂须贺家政,第八军四万人,指挥官毛利秀元。除陆军外,另有水军七千两百人,分别由藤堂高虎、加藤嘉明、胁坂安治、来岛通総等人统领;
明神宗在接到日本再度入侵的奏报后,当即任命兵部尚书邢玠为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经略备倭。任命山东右参政杨镐为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任命麻贵为备倭大将军总兵官兼朝鲜提督。同年五月,首批明军约三万人进驻朝鲜;
日本影视剧中的旗本武士
二次开战,日军没有像上次一样迅速推进,而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麻贵也知道仅凭手里这点人想将日军赶下海就是痴人说梦,因此他没有鲁莽地选择进攻,只是率主力一万七千人进驻汉城,随即又令杨元带兵三千驻守南原、陈愚衷带兵两千驻守全州、吴惟忠带兵四千驻守忠州、茅国器带兵三千驻守星州。其计划是先固守各处要地,待后续明军抵达后再夹击日军,可惜计划永远也赶不上变化。
七月,朝鲜水军在漆川梁之战中全军覆没,损失战船188艘,阵亡数千人,李亿祺、元钧等将领殉国。尽管李舜臣后来被重新起用,但朝鲜水师损失惨重,短期之内很难恢复战斗力,制海权就此丧失;
八月,日军开始进攻南原,杨元率部拼死抵抗,由于敌众我寡,身负重伤的杨元除带数十人突围而出外,其余守军全部阵亡。南原失守的消息传至全州,守将陈愚衷弃城而逃,日军于是又兵不血刃的拿下全州。据《明史麻贵列传》记载:
二十五年,日本封事败,起贵备总兵官,赴朝鲜。贵驰至王京,倭已入庆州,围南原。守将杨元遁,全州守将陈愚衷亦遁,倭乘势逼王京。
没过多久,黄石山、金州、公州等地接连沦陷,王京的外围屏障尽失,日军凌厉的攻势不仅彻底打乱了明军的部署,也将战场主动权牢牢地把握在了自己手中。
影视剧中的大明军队
稷山大捷为了遏制日军的攻势,麻贵决定伏击日军。九月初六,副总兵解生奉命率2600人至王京附近的稷山设伏;
次日拂晓,日军第三军的先头部队进入稷山,明军躲藏在丛林中以火枪、火炮发起突然袭击,日军顿时大乱,想要组织反击却又看不到明军的身影,惊慌失措下,士兵们四散奔逃。黑田长政闻讯率兵三千赶来支援,结果部队被溃逃下来的败兵冲散,解生趁机下令发动总攻,明军全线出击,一路追击日军,直至毛利秀元率大军赶到,明军才从容不迫的撤回王京。最终明军以伤亡两百余人的代价,斩杀日军八百多人,史称“稷山大捷”;
据朝鲜人赵庆男所著的《乱中杂录》记载:
七日黎明,天兵左协出柳浦,右协发令通,大军直从坦途,锣响三成,喊声四合,连放大炮,万旗齐颤,铁马云腾,枪剑奋飞,驰突乱砍,贼尸遍野,一日六合,贼逝披麾。
影视剧中的古代日军
此役,虽然日军占领了稷山城,但慑于明军强悍的战斗力,始终未敢向王京再前进一步。一个月后,邢玠从各地抽调的两万余名战士抵达朝鲜,此时入朝作战的明军已达五万余人,日军统帅见战机已失,只好全线撤回南部沿海的釜山一带,从而彻底丧失了战场主动权。
蔚山之战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年底,明军兵分三路主动出击,左路军一万六千人由李如梅、杨镐统率,进军忠州、中路军一万一千人由高策统率,进军宜宁、右路军一万四千人由麻贵亲自统率,进军安东,另有一万朝军在柳成龙的带领下向全州进军;
麻贵的分兵之计看似削弱了明军的实力,很容易被各个击破,实则是为了迷惑日军,使其无法判断出主攻的方向。毕竟早在制定作战计划时,明军就已经明确了此次出击的攻打目标,那就是蔚山。
影视剧中的明军炮兵部队
釜山一直是侵朝日军大本营的所在地,而蔚山不仅是釜山的最后一道屏障,还是日军的重要据点和后勤中转站。拿下蔚山,明军既可以断绝日军的粮草供应,还能以此为基地直捣釜山,继而围歼侵朝日军;
十二月二十日,左、右两路明军突然调转方向并在庆州完成会师。二十二日夜,中朝联军开始向蔚山进军,驻守蔚山的是日军第一军指挥官加藤清正,总兵力约一万三千人,或许是明军的“疑兵之计”太成功了,日军万万没想到明军会攻打蔚山,因此不仅防备较为松懈,就连加藤清正都不在城内,而是去了西生浦巡查;
二十三日黎明,明军抵达蔚山城下,李如梅随即率本部一千精兵向城外的日军兵营发起进攻,蔚山之战就此拉开帷幕。
电视剧《大明风华》中的明军骑兵
双方在城外展开激战,期间,李如梅“诈败”撤军,成功将日军诱骗至明军的伏击圈内,一时间伏兵四出,日军大败,明军乘胜反攻,一举拿下了城外的兵营并攻占蔚山老城,日军临时指挥官浅野幸长被迫率部退守岛山城内;
由于蔚山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日军在城内和城外都构筑了防御工事,内外遥相呼应,阵地互为犄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可以说是易守难攻。其中外围以老城和兵营作为第一道防线,内城除遍布的工事、壕沟、土墙与障碍物外,还依托山地的陡坡修建了一座阶梯式的“倭城”作为整套防御体系的核心,即岛山城。
二十四日,明军开始猛攻岛山城,尽管士气旺盛,三军用命,但由于是仰攻,地形不利,明军在付出极大的伤亡后仍旧没能攻下。二十五日,明军在火炮的掩护下再次发起攻击,此时加藤清正已经回到城内,日军在其鼓舞下人人拼死力战,明军再次被击退。二十六日,朝军接替明军担任主攻,鏖战一天,死伤惨重。二十七日,明军继续进攻,困守城内的日军深知无路可退,故异常顽强,明军第三次无功而返。
加藤清正画像
兵法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连续四天强攻都没能拿下岛山城,明军的士气因此严重下滑;
二十八日,天降大雨,这让原本准备采取火攻的明军计划落空。久攻不下,士气低落,麻贵明白靠强攻已经很难拿下岛山城了,于是他开始转变策略,将攻城改为围城,下令严密封锁四周,断绝城内的一切补给。此时的日军只剩下最后一口气,而明军也是强弩之末,仗打到这种份上,比拼的就是双方的意志力了。
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正月初二,日军援军抵达蔚山外海,虽然麻贵早有安排,但面对日军潮水般的攻势,负责阻击的明军拼死抵抗才勉强阻挡住。次日,日军援军继续猛攻明军阵地,尽管明军咬着牙挡下了一天的进攻,但伤亡惨重,士气也低落至谷底;
正月初四,麻贵见此战已无胜利的可能,只好下令撤退。为确保能够安全撤离,他令杨镐统领城北的军队先行后撤,其他部队随后跟上,茅国器率本部兵马负责断后。
中朝联军围攻蔚山倭城
如果说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明军此次出击顶多也就是进攻受挫,铩羽而归,可人算不如天算,麻贵没想到杨镐在惊慌失措下,竟然率部逃跑,以致明军大乱。日军援军趁机登岸追击,小败直接转变为大败,若不是负责殿后的茅国器、吴惟忠等率部奋勇阻击,损失还会进一步扩大,最终明军死伤万余人;
蔚山之战后,明军的战线收缩至王京附近,而日军虽成功守住蔚山,损失却同样不小,一时半会儿无力发动新的攻势,双方再次陷入僵持。
明军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
同年五月,明军的援军五万余人抵达朝鲜,入朝部队已达八万余人,援军之中包括刘铤统率的四川兵、陈麟统率的广东水军以及邓子龙统率的江浙水军。与此同时,日军由于久征在外,国内土地荒芜,不得不征召一部分士兵回国,留在朝鲜半岛的部队大约也在八万人左右;
不久后,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彻底终结了此次战争。
胜利!胜利!“跳梁者,虽强必戮!”
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八月,丰臣秀吉病死,由于日本方面封锁了消息,因此无论是朝鲜还是明朝都不知道此事,就连在朝的日军将领中也仅有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等寥寥数人知晓;
而与死讯一同传来的还有一道命令,是托孤大臣们在丰臣秀吉死后共同商议的决定,他们要求侵朝日军积极争取议和,如果议和不成则全线撤军,撤退日期定于十一月五日,在此之前,所有部队务必死守营垒,誓死击退明军的一切进攻;
电视剧《大明风华》剧照
十月,由于日军坚守不出,束手无策的麻贵只得实行“囚笼战术”。他令陈麟、邓子龙和李舜臣三人分别带领大明与朝鲜水师沿海岸巡弋,截击日军的运粮船,切断日军的后勤补给;
同月,麻贵通过种种迹象察觉出日军有要撤退的意向,虽然不清楚具体缘由,但哪怕是回国祝寿,也不能轻易地就让他们离开,于是陈麟等人计划在海上设伏;
十一月十八日,前去接应小西行长的岛津义弘与中朝联军在露梁海遭遇,双方激战一天半,邓子龙和李舜臣不幸牺牲。在众将士的拼死搏杀下,日军第五军几乎全军覆没,损失战船四百余艘、伤亡万人,岛津义弘仅率几十艘船、数百名士兵成功逃离,史称“露梁海大捷”;
失去最后希望的小西行长被迫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逃窜,最终大部分被歼,小西行长与少部分士兵侥幸偷渡回国。至此,历时七年之久的抗倭援朝战争结束。
韩国电影《鸣梁海战》剧照
抗倭援朝作为“万历三大征”之一,是明朝万历年间一项比较重要战事,明军踏出国门,远赴朝鲜半岛,协助友邦抵抗外来侵略者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按说理应大肆宣传一番。然而在我国史书中相关的记载却并不多,远没有朝鲜和日本史书中的记载更加详细,究其原因,无非“不值一提”四个字;
我泱泱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类似规模的战争数不胜数,在咱们看来这只是一场微不足道的小打小闹。而且朝鲜、日本的文化皆源自华夏,朝鲜王朝一向视大明为“父母之国”,在第一次议和之时,李昖就曾对明朝一视同仁的态度不满,其抱怨道:“设使以外国言之,中国父母也。我国与日本同是外国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则我国孝子也,日本贼子也。父母之于子,虽止于慈,岂有爱其贼子同于孝子之理乎?”
因此,“父亲”帮助一下“孝子”、教训一下“贼子”,合情合理,没啥好宣扬的。
更何况,在日本国内被吹得神乎其神的战国名将们带着十几万人来到朝鲜半岛,打了七年,可以说是梭哈了全部家底、拼了老命,最后不但死伤无数,还灰溜溜地逃窜回国。至于朝鲜方面就更不用说了,被打的几乎亡国,政府都差点儿流亡国外,对二者而言必然会留下深刻的记忆;
而明朝呢?从始至终只派出了四五万人,直至战争结束前才增兵至近十万,甚至军饷、粮草都是自筹自供,没怎么费事儿就把小日子打的哭爹喊娘;
什么叫强大?这就叫强大。
大明帝国疆域图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四月,明军班师回朝,神宗皇帝亲临午门接见众将士,邢玠献俘六十一人,神宗令“付所司正法”,随后当众宣读《平倭诏》,通告天下,正式宣布抗倭援朝战争就此结束;
《平倭诏》全文五百余字,感兴趣者可以去看一下全文,其中有一段话:
“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故宫(紫禁城)午门
PS: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