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子之变:皇太极亲征朝鲜,仁祖李倧困于南汉山城,被迫投降

路过你头顶 2024-12-22 04:56:05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朝鲜与后金订立盟约,双方结为兄弟之国,朝鲜被迫开放义州与后金互市,同时每年向后金缴纳岁币,两国之间得以暂时进入和平期;

尽管如此,朝鲜与后金的关系却并不融洽,一来朝鲜并未断绝与明朝之间的宗藩关系,仍奉大明为正朔,年年遣使朝贡;二来长期受儒家思想熏陶,朝鲜君臣始终视女真人为蛮夷,从心底里鄙视后金。

韩国电影《南汉山城》中的仁祖李倧和朝鲜大臣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皇太极想要讨伐东江镇,于是派人来朝鲜索要船只,李倧义正言辞地表示:“明国犹吾父也,抚我二百余年,今征我父之国,岂可相助以船?船殆不可借也!”

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二月,孔有德和耿仲明率万余人从登州乘船出海,准备投降后金,朝鲜出兵协助明军追击,由于孔有德给后金带去了急需的舰队、大炮和工匠,因此皇太极对其来降极为重视,这也让他对朝鲜的“半路截杀”耿耿于怀。除此以外,双方还在俘虏、互市、岁币等问题上冲突不断,矛盾日益尖锐。

导火索

皇太极在平定察哈尔部统一了漠南后,末代蒙古大汗孛儿只斤·额尔孔果洛额哲(简称额哲)投降并献上“传国玉玺”。同年底,诸贝勒及众将领奏请皇太极称帝,皇太极认为“朝鲜乃兄弟之国,应与共议”,恰逢朝鲜王妃(仁祖李倧之妻、仁烈王后韩氏)病逝,于是皇太极便遣英俄尔岱和马福塔以吊唁为名前往朝鲜,实则是要求朝鲜共同参与劝进;

得知皇太极要称帝的消息后,朝鲜上下一片哗然,成均馆的儒生们甚至联名上书请求“斩虏使,焚虏书”。李倧自然是没有这么大的胆子,只得以后金所提要求是朝鲜“不敢闻之语”为由搪塞答复。

韩国电影《南汉山城》中的仁祖李倧(朴海日饰)

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盛京登基称帝,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当时朝鲜春信使罗德宪、回答使李廓正好在盛京,二人也受邀参加了登基大典,只不过在典礼上拒绝向皇太极行跪拜之礼。没过几天,皇太极将一封国书交给二人并把他们礼送出境;

在国书中,皇太极先是回顾了两国之间的历史恩怨,然后又讽刺了朝鲜对大明的愚忠,还指出李玖(“丁卯之役”后被送往后金的人质)真实身份并非是王弟,最后要求李倧立刻送来王室子弟为质,否则便将兴师问罪;

同年六月,李倧给予答复,强调清朝才是破坏盟友关系的责任方,两国关系濒临破裂。

影视剧《孝庄秘史》中的皇太极(刘德凯饰)

关于是战是和,朝鲜国内一直争论不休,以金瑬、崔鸣吉等人为代表的反正功臣们主张议和,而以金尚宪为代表的台谏官员们则反对议和,李倧起初偏向斥和派,后来在崔鸣吉的反复劝说下倾向于议和;

其实“主和”的并非就一定是奸臣,“斥和”的也并非就是忠臣,在实力完全不对等的情况下,战争的主动权始终是掌握在更强者手中。

影视剧中的八旗骑兵

朝鲜使者抵达盛京后,皇太极直接拒绝接受国书,同时下达最后通牒,要求朝鲜在十一月二十五日前送来王子并派大臣来议和,否则“大举东抢”。李倧进退两难,一方面他深知以朝鲜的国力无法抵抗清军入侵,另一方面他又扛不住国内的舆论压力,只能哭诉道:“欲为守御之备,则形势如此;欲为羁縻之策,则名士辈皆曰不可。贼来而已,将如之何?”

南汉山城

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十一月十九日,皇太极宣布将亲征朝鲜,随后下令从各旗抽调士卒,整备军械马匹。为了师出有名,他还公布了朝鲜的诸多罪状,包括在萨尔浒之战时协助明军、多次招诱辽东汉民以及在“丁卯之役”后屡败盟约等。十二月二日,皇太极誓师出征;

此次讨伐朝鲜的清军中既有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也有外藩蒙古兵马和孔有德等人带来的汉军,总计约十万人。先锋部队由豫亲王多铎统领;以满洲、蒙古三旗(正白、镶白与正蓝)和一部分外藩蒙古兵组成左翼军,由睿亲王多尔衮和贝勒豪格统率;以满洲、蒙古五旗(正黄、镶黄、正红、镶红与镶蓝)和一部分外藩蒙古兵组成右翼军,由皇太极亲自统率;以汉军和从各牛录中抽调的3名甲士组成后卫部队,携带粮草与辎重,由贝勒杜度和三顺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统领;

十二月八日,清军前锋300人在马福塔和劳萨的带领下渡过鸭绿江,从而正式拉开了丙子之役的序幕。

电影《南汉山城》中朝鲜士兵阻击清军

由于朝鲜军龟缩城内不敢出战,清军的前锋部队一路高歌猛进,犹入无人之境,仅仅用了五天时间便抵达安州,都元帅金自点驰启告急;

十四日,李倧接到奏报称清军前锋已过开城,于是带着世子仓皇出逃,准备前往江华岛避难,然而还未出城就听说清军已至西郊的弘济院,遂决定先行转移至王京以南四十里的南汉山城。都城内的百姓听闻清军来犯,人心惶惶,纷纷逃亡,“士大夫扶老携幼,哭声载路。”

次日清晨,受风雪阻挠,再次出发的李倧等人又被迫折返回城内,由于担心中途遭遇清军,思索再三后,李倧决定固守南汉山城。

《东国舆图》中的南汉山城图

十二月十六日,多铎率先锋部队与马福塔会合,清军完成了对南汉山城的初步包围,走投无路的李倧向群臣哭诉道:“三百年血诚事大,受恩深重,而一朝逢废朝(光海君)时所未有之事,诸卿诸卿,此何为哉?”

为避免沦为俘虏,李倧下定决心死守城池,据《朝鲜仁祖实录》记载:

上下教曰:“目今君臣上下,同守一城,和议已绝,唯有战耳。战胜则上下俱存,不胜则上下俱亡,唯当死中求生危中求安,协心齐力,奋身当敌,则彼虏孤军深入,其强易弱,四方援兵,相继而至,天若助顺,可以全胜。”

从十八日至二十九日,双方在南汉山城外大大小小交战十数次,朝鲜军以阵亡数百人的代价,斩杀清军百余人。

电影《南汉山城》中清军攻城片段

此前,皇太极已于十二月十日率右翼军进入朝鲜境内,一路招降纳叛,掠夺财物牲畜。二十九日,右翼军渡过汉江并在南汉山城西侧扎营。彼时城内尚有朝鲜士卒一万多人,如果说之前凭借人数优势还可以出城骚扰一下清军的话,随着主力部队的到来,朝鲜军彻底缩在城内不敢再出来了;

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正月初四,运送大炮的辎重部队抵达。六天之后,多尔衮与豪格率左翼军抵达。至此,清军正式完成合围,李倧也被彻底困在南汉山城内。

电影《南汉山城》中清军攻城片段

身陷重围,打又打不过,李倧只好重启和谈,但是皇太极的态度十分坚决,除非朝鲜称臣,否则不接受议和,李倧接连三次派人送去国书辩解,请求原谅并恢复“兄弟之国”的状态,皇太极均不予答复;

在此期间,都元帅金自点、副元帅申景瑗以及忠清道、江原道、庆尚道、全罗道、平安道等地观察使率军来援,无一例外全部被清军击溃,史书载:“赴难之兵,一无成功者。”

晾了李倧一段时间后 ,皇太极终于给予了答复,他给了李倧两个选择,要么投降,要么开打,“欲生耶,亟宜出城归命;欲战耶,亦宜亟出一战!”同时还开出了投降的条件:一是称臣、二是出城、三是交出斥和派大臣。李倧无法接受,双方为此反复拉扯;

致命一击

江华岛地处朝鲜半岛西侧,距离如今的韩国首都首尔约50公里,与半岛隔江华海峡(古代称“盐河”)相望,海峡宽约1公里,由于水文条件复杂,潮水落差大,暗礁多,因此从高丽王朝开始,每当外敌入侵的危难之际国王便会移驾江华岛避难,可以说是半岛王朝的最后一处避难所;

李倧在逃离王京之前,下令金庆征(金瑬之子)护送庙社神主以及凤林大君(李倧次子)、麟坪大君(李倧三子)、世子嫔等王室人员和大臣们的家眷先行前往江华岛。

江华海峡与江华城

为了粉碎李倧负隅顽抗的想法、逼迫其投降,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正月二十二日,多尔衮率清军发起渡海作战,驻守在江华岛的朝鲜士兵约有1000人,战船有二十多艘,防务负责人是江华留守兼舟师大将张绅。此外,忠清道水军观察使姜晋昕也奉命率七艘战船南下防备清军;

原本相比清军的舢板小船,朝鲜水师的板屋船占有绝对优势,奈何由于退潮而被迫搁浅,慌乱之下张绅率先逃跑,而前来增援的忠清道水师也被红夷大炮击退。午时时分,清军顺利登陆,随即轻而易举地拿下了整个江华岛,除了一部分不愿受辱的大臣们引爆炸药自杀外,包括两位王子、世子嫔在内的王室成员和大批财宝全部被清军俘获。

电影《南汉山城》中的清军骑兵

就在江华岛失守的第二天,皇太极下令炮轰南汉山城,并且一轰就是三天,不仅造成了大范围的杀伤,更是极大震慑了城内的军民,据《南汉日记》记载:

炮丸大如鹅卵,或有如小儿头者,能飞越冈峦,乱触宫墻,声震天地,昼夜不绝,城中之人,比比中死,堞所触皆崩溃,人心因此大汹。

至二十六日上午,守城士兵再也受不了清军的炮轰,聚集在行宫外实施兵谏,强烈要求交出斥和派大臣。李倧无可奈何只得再次派出大臣与清军交涉,希望以世子代替国王出城,清军谈判代表英俄尔岱表示“非国王亲出,决不可听!”同时将两位王子的亲笔信转交给了朝鲜大臣;

江华岛的失守成为压垮李倧的最后稻草,从得知消息的那一刻他便再也绷不住了,当晚就决定出城投降,失败的情绪也开始在军民中蔓延,人人莫不痛哭。

电影《南汉山城》片段

PS: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