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组数字,是关于考研报名人数的。考研人数:
2025年:388万
2024年:438万
2023年:474万
2022年:457万
2021年:377万
2020年:341万
为什么从2024年开始,本科生不热衷于考研了?

1999年高校扩招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生学历一度被视为跨越阶层、改写命运的黄金通道。然而,2025年考研人数较2023年峰值下降86万的现象,折射出社会对学历价值的集体认知重构。当“硕士送外卖”“博士争抢中学教职”成为常态,我们需要从教育投资回报率、产业结构变迁、代际价值观更迭三重维度,解剖这场持续两年的考研退潮潮。
学历回报率的“边际坍塌”:从精英门票到生存枷锁
学历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错配
过去,中国硕士招生规模快速增长,但同期高学历岗位创造速度却跟不上,导致“学历通胀”加速显现。实际情况中,互联网大厂算法工程师岗位收到大量硕士简历,可实际录取率极低,薪资中位数相比本科生优势也不明显。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就业现实,使得考研逐渐从“增值投资”沦为“沉没成本”。
教育分层与就业分流的加速割裂
重点院校硕士仍保持较高溢价,但普通高校研究生正陷入“学历诅咒”。有双非院校工商管理硕士就业追踪显示,毕业生从事销售岗的比例较高,平均起薪与该校本科生差距极小。与此同时,知名企业校招中,“本科特别优秀者可放宽至硕士”的条款首次出现,标志着学历筛选机制的根本性松动 。
机会成本的显性化计算
三年读研期间有着直接经济成本,若再计入放弃工作的潜在收入,总成本相当高。而硕士就业薪资需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在一定年限回本,这对非技术类文科生而言已成奢望。这种精算思维在Z世代中的普及,彻底瓦解了“读书改变命运”的朴素信仰。
产业变革催生的“新生存法则”:学历让位于技能矩阵
数字经济重塑人才评价体系
直播电商、跨境电商、AIGC等新兴领域创造出大量就业岗位,其核心能力模型更强调数据敏感度、内容创造力、资源整合力等“非学历化技能”。像三只松鼠创始人中专学历的商业传奇,以及李佳琦团队中95后运营总监大专学历年薪破百万的案例,不断冲击着“学历=能力”的传统认知。
制造业智能化引发的需求转向
在智能工厂,操作工业机器人的“数字蓝领”需掌握特定技能,这类岗位起薪不低且不设学历门槛,与传统岗位形成鲜明对比。技能证书的市场溢价已超过部分硕士学位,推动职业教育进入黄金发展期。
自由职业者经济崛起
中国灵活就业人口数量可观,其中视频创作者、独立设计师、跨境买手等职业中,高中/大专学历者占比很高。这类职业的“收入非线性增长”特性,与体制内“学历换资历”的线性晋升模式形成代际性认知冲突,促使年轻人重新评估人生赛道选择。
代际价值观的“生存理性主义”:从阶层跃迁到风险规避
风险厌恶型择业观的蔓延
面对职场危机和AI替代焦虑,00后更倾向选择“确定性收益”。国考报名人数激增,其中很大比例为应届毕业生,折射出“体制内>读研>私企”的新排序 。有双一流高校调查显示,放弃考研学生中很多直言“三年后考公年龄劣势太大,不如趁应届生身份抢占先机”。
家庭决策的止损逻辑强化
在农村家庭,“读书负债”恐惧加速蔓延。有调研发现,农户对子女读研支持率大幅下降,多数家长认为“不如用学费在县城付首付更实在” 。这种实用主义考量,实质是对“教育投资—房产投资”收益率对比的残酷现实投票。
时间价值认知的代际颠覆
在短视频、快消文化中成长的Z世代,更崇尚“即时反馈”而非“延迟满足”。有考研机构大数据显示,考生日均复习时长下降,超40%坦言“无法忍受三年后再面对不确定就业市场” 。这种时间焦虑与“35岁退休”的FIRE运动思潮共振,重构着人生规划的时间坐标系。
系统困局与个体突围:教育重构的十字路口
这场考研退潮实质是工业化教育体系与数字经济社会的剧烈碰撞。当高校仍在批量生产“标准化工科硕士”,企业却需要能解决“非标问题”的跨学科人才;当导师们执着于论文影响因子,市场却呼唤懂商业逻辑的技术应用者,这种结构性矛盾注定导致学历信号失灵。但危机中孕育着转机:
• 职业教育的“黄金窗口”:德国双元制模式本土化加速,“高职—龙头企业”定向培养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岗位出现“入学即就业”现象;
• 教育评价的“能力本位”转向:知名企业建立自主技能认证体系,一些新兴证书含金量直逼传统学历;
• 终身学习市场的爆发:职场人年均购买技能课程数量可观,远超考研培训消费。
这场无声的革命预示着,教育的终极价值不在于颁发证书,而在于培养对抗不确定性的核心能力。当“改变命运”的定义从“获得学历”变为“掌握生存技能”,或许正是中国教育回归本质的历史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