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相继发布了2024业绩报告(电信明日召开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总体来看是两者营收都有增长。
有个网友说了一句伤害不大但侮辱极强的话:“联通跟移动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了”。
也不能全怪人家网友这么评价,表面看两者营收均保持增长,实则差距倍数从2022年的2.64倍波动扩大至2024年的2.67倍,绝对差值增加688.4亿。
若以2023年峰值2.71倍计算,相当于移动用1年时间拉开了相当于联通全年营收18.4%的差距。

这是近三年二者的营收数据情况:
2022年:
——中国移动全年营运收入达到人民币9,373亿元,同比增长10.5%。
——中国联通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达3549.4亿元,同比增长8.3%。
2023年:
——中国移动全年营运收入达到人民币10,093亿元,同比增长7.7%。
——中国联通2023年营收3726亿元,同比提升5.0%。
2024年:
——中国移动实现营业收入10408亿元,同比增长3.1%。
——中国联通营业收入3896亿元,同比提升4.6%。
联通和移动看上去是业绩的差距,实际上是制度、多战线管理等方面的差距,就像古代军事战场中军备力量、多线指挥作战能力是拉开大战役胜负手的关键。
背后的制度之困中国移动手握通信业的“金钥匙”——继承邮电部核心资产、掌握着最宝贵的800MHz频段资源。而联通创业时拿到的却是“锈钥匙箱”,拿着1800MHz这种“鸡肋”频段艰难创业。
3G时代联通本可逆天改命,拥有当时最成熟的WCDMA,还通过出售CDMA获得了1000亿元的资金,但联通只愿在城市里建设WCDMA发展高端用户,其他地区的信号覆盖,远不如其他运营商。
4G时代移动的“雪球效应”已然成型,凭借资金和频率优势一骑绝尘,移动造就了年年利润创新高的传说。
当联通在经历了与网通合并、3G/4G开网及混合所有制改革,在重组中完成“组织变形记”之后,通信市场已进入存量绞杀阶段。
如今无论是移动用户市场,还是宽带市场,联通与其他运营商之间的差距早已“大”的无法追赶。

当中国联通的6G白皮书还在畅想空天地一体通信时,其服务系统却卡在3G时代的“流量刺客”模式。
今年2月,中国联通因“天价流量费”事件登上热搜。山东潍坊大二学生小陶名下手机卡因套餐外流量消耗超过34GB,当月手机话费达到8700多元,加上违约金,欠费金额累计超万元。
一个月流量超出套餐配额34GB,收取的流量费竟然高达8700多元。而市场均价为3元至5元/GB,价格却超出市场均价50倍,这样的流量费明显不合理。而小陶还称,在产生巨额流量费期间,她并没有收到欠费短信。
这一现象并非孤例。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中国联通的投诉量更是高达34万条,其中有关流量方面的投诉超2000多条。
中国联通因其服务问题广为诟病,成为三大运营商中声誉和口碑垫底的一家。
战略之道:不死,就行战略困局在于求全胜、贪巨功,终陷空妄;持"生门"之念者,笃行守拙,逍遥无碍,功成于无意,破局于无形。
联通若要与移动、电信在规模游戏中追赶,那如同在流沙中赛跑。当下,联通最危险的决策恰是"追赶万亿"。当中国移动年营收突破万亿时,联通首先要有跳出"规模陷阱"的战略觉醒,做垂直领域的"极端物种",如同沙漠中的骆驼刺,把根系扎向产业互联网的深层水位。
不在5G基站数量竞赛中豪赌,将每座基站变成“数字哨兵”;
不追求政企客户数量超越,但求单客户数字服务收入提升;
不被资本市场营收增速绑架,专注培育新兴战略业务……

达尔文说过: “在丛林里,最终能存活下来的,往往不是最高大、最强壮的; 而是对变化能做出最快反应的物种。”
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但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价值。当联通学会用生态位思维替代规模执念,那些曾被视作差距的数字,反而成了轻装上阵的优势。
使用了很多年的联通宽带,现在换移动了,联通宽带太贵了,千兆要2000多元,200M的一年550,太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