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呼和浩特发生了什么,很多人的记忆都已经淡忘,但现在回望过去,很多事情却值得记住。
1996年,呼格吉勒图因杀人被判处死刑,直到9年后另一个杀人嫌疑犯赵志红向警方坦白自己才是真凶,这个冤案至今很多人都不会陌生。走在96年的呼市街头,当时遇到的醉鬼会比现在多不少,有些醉鬼会和过往的行人“找事”,有的人会和行人“要钱”,还有的人不能对视,你和他对视一眼,就过来找你事儿,想和你“较较劲儿”,大街上活跃的偷自行车的小偷要比现在多很多,总得说来,当时一出门,遇到的麻烦会比现在多不少。
1996年,呼和浩特的地盘在扩大,1995年和林格尔、清水河两县划入呼和浩特市之后,1996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武川县也划归呼市管辖。呼市行政区划面积扩大为17224平方公里。据初步统计1996年末全市总人口197.7万人,当时还是在严控人口增长的,比上一年增加了3.1万人。
1996年,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是大街上的马路开始拓宽,一条条柏油马路开始贯通,立交桥开始动工修建,这一年是呼市“大兴土木”的开始,电信大厦、市话户线工程、第二长途通信枢纽工程、白塔机场扩建工程和16条城市主要道路拓宽工程以及鼓楼、兴安北路立交桥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这一年,开饭馆的人增多了,兜里有钱的人们喜欢外面吃饭了,而单位请客接待更是主力军,餐饮业增长最快。1996年餐饮业零售额3.4亿元,比上年增长30.8%。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4.5亿元。有钱买传呼机的人也多了,最先用上传呼机的人3.2万人,而用上大哥大的人也有1.5万人,这个确实够拽的了,作为不发达的内陆城市,当时一部大哥大可以换郊区的一套四合院,或者市区内的一居室,那现在些卖房换手机的人,要不就后期有了手机生意更加发达了,要不然就是装X没成功,现在都在后悔的要死,根据赚钱二八定律来说,后悔的人应该更多一些。
当时最赚钱的纸媒时代拉开了帷幕,1996年1月1日,《呼和浩特日报》正式复刊发行。市民间歌舞团编排的大型民族历史歌舞剧《也兰公主》继上年获得全国第四届戏剧节优秀演出奖后,年内又被评为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奖。之后《内蒙古商报》、《内蒙古晨报》将陆续登上“历史舞台”。
再说最敏感的工资问题,全市职工的工资增长了不少,当然毛纺厂人的工资就没这么增长,也许卷烟厂的职工就增长了不少,总得来说,1996年职工平均年工资是4525元,比上年增长了7.7%,提高这个收入的是私营企业,这一年涉及到下岗在就业,国企职工大量减少,私企职工队伍进一步扩大。
收入高了,大家都有了购物的欲望,当年,彩虹内蒙古电视机厂加大劲儿生产电视,当年生产彩色电视机50万台,黑白电视机50万台。当年呼市的知名酒类托王集团扩产白酒1000吨,可以说是很赚钱的了。不过,调查显示,大多数老百姓赚的钱都是奔小康的路上,男士希望有一件毛皮大衣过春节,更多的女士的新春愿望是能买一件呢子大衣。此外,结婚的人希望得到一套组合家具,有钱了的人希望有一台洗衣机,还有的人开始打上了组合音响的想法,那时候还没有出现DVD,不过也快了。照相机,摩托车,传呼机还是不少人的梦想,新年的奋斗目标。
房地产还没有进入商业化开发,还是住集体宿舍为主,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仅为7.7平方米,农村四合院的面积要大的多,人均已经达到了16.6平方米。
现在看来,当时的愿望也太“低级”了一些,呢子大衣,摩托车,手机不是可以轻易实现的吗?只是房子是不可能回到过去了。但想想当时人的收入,每个月也就三四百块,东西还挺贵,大家的钱真的不够花的,现在想简单的事情,在当时,也是要靠憋着劲儿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