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呼和浩特讨号板村一条沿街商业房建了起来,老板却躲在幕后不肯见任何人了,原因也很简单,开发这条商业街花了不少银子,等到房子建成后,欠下的工程款还不上了,老板开始玩消失。
那个时候,包工头们还兼着间谍的活儿,白天干工程,晚上还要研究老板的行踪轨迹,免得完工以后要不到钱,技术难度确实够高的。
那位老板也没有钱,提出用房子来顶账款,包工头们都不干,不是他们见识短,是眼下「局势」危急,如果他们拿不到钱,手下的一帮兄弟会把房子给拆了的,说来说去,大家都缺的是现金,要了房子也解决不了当下的困难。
2000年呼和浩特立交桥
老板找了一个懂销售的总经理坐镇,这位经理颇喜书画,经常光顾文化商城购买一些字画,挂在简陋的办公室,办公室生着火炉,烟筒把几幅字画烤的有些变形,他找来一些媒体朋友,想在报纸上登广告,又不想出广告费,提出让媒体赚中间差价的方式,比如一平米的商品房780,给媒体往外卖560,剩下的差价就是大家平分了。
和媒体朋友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还可以,但没有钱做广告,又没啥能抵的东西,位于荒凉地段的商业街,产权来历还说不清楚,媒体也觉得没啥「前景」,当年纸媒的版面那么紧俏,谁也不会为这点事情操心,这事儿自然是黄了。
每平米780的临街门面房卖不出去,老板躲着不出面,总经理干了没多久也只好悻悻的离开了,就这样熬了两三年,包工头们都觉得钱要不回来了,老板自己也是有家不能回,也就是在某一天开始,商业街的房子忽然间开始有人买了,再后来,有南方的销售团队联系老板要代理销售了。
在老板觉得一辈子没啥希望时刻,钱忽然就开始哗啦啦的流进了口袋,有了钱的老板久旱逢甘露,腰板又挺了起来,换了豪车、夹着小包、抽着华子、拿着最新款的摩托罗拉翻盖手机,觉得之前那个项目太小了,自己还可以再干一把大的。
那么问题来了,2000年的呼和浩特,为什么很多人对780元的临街商业房「看不上眼」?
2000年,青城
当年,呼和浩特最赚钱企业是伊利、金宇、内蒙古TCL公司、三角公司、三联化工公司、飞鹰齿轮集团、蒙牛这7家公司,拉动了全市工业增长13.7%的百分点。当时,身在这几个企业的职工是幸福的。
建筑也开始启动赚钱模式,只是还不太明显超过这些知名企业,2000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52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0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2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69%。商品房的营销渠道还没有开始建立,一切都在向南方学习,开发商舍得花钱砸广告的时代即将到来。
用手机的人开始增速,1999年,只有10多万的手机用户,到了2000年,就一下子增长到了21.9万人,用传呼机的人有30.5万人,也多了将近8万人,这些人主要分布在餐饮、批发、制造业,如果是搞农业,还得继续下沉等待机会。
读大学开始好上了,当年普通高校招收学生1.74万人,比上年增长56.61%,这还只是正规考上的学生,如果加上自考、成考的,数字远比这个要多的多,为日后的城市发展输送有力的人才队伍。
2000年的呼市地图
那为啥人们还是没有开始买房?其实,虽然有了钱,但还是刚刚解决温饱问题,2000年,大家的工资虽然有所提高,国有企业的年平均工资在7995元,而城乡居民的年平均可支配收入是5582元,农村就更少了,只有2538元,就这都比上年增长了6%,也就是说大家赚钱的速度其实在提高,但物价也不低,多数人的收入为了一日三餐奔波,最多买辆摩托车,一个传呼机啥的。
放在现在看来,那是个「干啥都赚钱的时代」,但在哪个时代,并不是所有人都觉得当时的遍地黄金,每天操心的生活已经足够让很多人疲惫不堪,能有钱做投资的人还不多,基本上是靠储蓄来抵御风险,拿出钱去投资买房,甚至去和银行贷款,普通人是没有这方面的金融意识的,用钱来生钱,对大家来说,是放进银行拿利息,而不是用金融杠杆来撬动未来的商机。
购房者特别是刚需就是那么□,大概2014-2016年左右呼市房价还是5000-6000左右时,买房的人很少,都在等待了,等到了房价开始猛涨,特别是2018年以后,购房者们坐不住了,纷纷出来抢购
到现在工资翻了六倍,房价涨了二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