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太幽静了,幽静到什么地步呢?
就连康熙都有点担心起来。
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放开了马跑,遇到一个人都是稀罕物。
地方太大,人太少,少了一道有力的屏障。
如果放在明朝,这事就不用操心,出了山海关就不是自己地盘了。
但清朝的领土太大了,呼伦贝尔只能算是他们的后花园。
出了呼伦贝尔,一路往北,还有更广袤的土地蒙古碦尔碦部需要用心经略呢!
在蒙元时期,呼伦贝尔是热闹的。
成吉思汗把这个地方分给了三个弟弟和外戚德薛禅家族,这也是成吉思汗起家发达之地和修生养息之所,蒙古人一开始就是生活在呼伦贝尔这片地方,也并不是靠牧业为生,毕竟是森林地区,他们的先民们都是靠狩猎为主,个个都是好箭法,极度抗寒冷。
《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在1203年合兰真沙陀之战被克烈部王汗战败仅剩19人时退回呼伦贝尔,在贝尔湖、呼伦湖畔修养士马,养精蓄锐。后来又在新左旗的罕达盖地区整军建制、增强了战斗力,1203年从呼伦湖畔出兵灭了克烈部王汗,1204年又在呼伦湖畔祭旗出征,消灭了最后的政敌乃蛮部。
清朝初期,大兴安岭以西直至尼布楚的广阔草原为蒙古四子、乌拉特和茂明安部游牧地, 但这三个部落后来被清廷陆续西迁去了今天内蒙古中部地区,作为清廷早期合作者,去监视土默特部,驻防蒙西更为重要。
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康熙把呼伦贝尔划归到了黑龙江将军的辖区之内,也许从那个时候起,说起东北,呼伦贝尔人也承认自己和黑龙江走的近一些,大家都是东北人。
雍正九年,清军和准噶尔蒙古一战以失败告一段落,这让漠北、漠西的形势忽然紧张起来,雍正意识到一个问题,康熙早已经知道的那个问题,呼伦贝尔的人太少了,战争如果从漠北发起,这里很容易会成为突破口。但那个时候清廷国运正盛,即使不放多少人马,也有威力震慑周边,现在有点走下坡路了。
于是,「移民」这个有组织的活动,一直从雍正年间开始直到解放后依然在进行,成为呼伦贝尔几个世纪的主要活动。
雍正时期的移民,一开始还只是「移兵」,可以携带家眷,调动的都是满蒙部落的人去驻守呼伦贝尔,汉人想去那是不可能的,北国的大门对汉族人是不开放的。最开始,抽调的都是巴尔虎、鄂伦春、阿尔泰车臣汗这些部落的人,将不同的民族变为索伦,又叫「呼伦贝尔」,这些人大概是第一批呼盟人。
他们在荒无人烟的草原巡牧、驻守北疆、游走在美丽的克鲁伦河边上,骑着骏马,赶着羊群,听起来浪漫无比,其实,非常的艰苦,不是一般人是受不了这个苦寒之地的。
好在,这次移民在历史上来说是成功的,一来都是满蒙自己人,朝廷给的待遇比较好,管理规范,财政拨款到位。最重要的是第一批移民,他们本身就是习惯放牧的游牧民族,对寒冷之地有着充分的应对方法。还有部落因此发了财的,呼伦贝尔无论是牧草还是自然河流都比自己之前的地盘更适合放牧,羊群繁殖的很快,几万头很快变成了几十万头羊。
驻守部队把这里当做新家一样看待,空阔寂寥的呼伦贝尔终于人间烟火气,沙俄的军队虽然离这里不远,也不敢冒然来犯了。随着移民的到来,海拉尔这个地方也逐渐形成一个城市的雏形,山西的商人跟着过来带来了茶叶、布匹、赶走了他们的羊群。
当清廷决定第二次移民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鸦片战争之后。
那个时期,别说呼伦贝尔,就连黑龙江这么富裕的地方,也被沙俄强行割掉了大半个地盘,呼伦贝尔就是他们到手的肉,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
光绪后期,清廷决定呼伦贝尔要继续移民,因为人太少了。
雍正时期第一批移民13000人,到了光绪年间,按理说发展的不少了,结果一盘点,才三万多人,人口几乎停滞不前没什么发展,苦寒之地,出生的孩子夭折了很高,生育效率不行,这点人口,对于有着上千公里的边防线,有着广袤草原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连个毛线都不算。再看看人家沙俄对面,种田的种田,当兵的当兵,人口众多,虎视眈眈的盯着丰美的草原。
这一次,负责移民的是呼伦贝尔副都统宋小濂,此人常年在边疆工作,无论是办事能力还是工作态度都值得信任,本来信心满满,但后来结果不尽人意,即使换上了这么能干的一位官员,此次移民工程效果十分有效,除去土地不收租押的政策,财政方面能给予的资金仅能维持官兵的生活和军事防御。
移民过来的人基本生活艰难,再加上气候寒冷,衣食无着,好不容易来的移民第二年就差不多跑光了,这可能就和清朝的国运有关系了,国运强的时候,办什么事情都很顺利,国运一旦消失,搞个移民工程也办不好。
虽然这次移民效果并不是特别的理想,但也算为后续大规模移民进驻提供了条件,毕竟,前行者了解到在呼伦贝尔要想活下去,活的更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平顶草坯子墙、里外糊泥、大炕,窗户糊窗户纸,院前后留有菜地,这就是呼伦贝尔移民们最理想的居住地。呼伦贝尔后来的移民得益于“闯关东”,从光绪二十五(1899年)全面开禁后到宣统三年(1911年),这12年的时间里,东北人口从之前的570万猛到1850万之多!截止1908年,从关内进入东北后进入内蒙东部的移民到达60万人之多。
从东部的森林草原呼伦贝尔到中部的草甸草原锡林郭勒再到西部的沙漠阿拉善。
内蒙古横跨祖国正北方,像一只奔驰的骏马。
不熟悉内蒙古地理的朋友会以为,围绕首府呼和浩特,一定会有很多高速公路连接东西两端,从呼伦贝尔到呼和浩特,无论开车还是铁路都很方便。
其实,不要说前十年,即使到现在,除了飞机能直达,要从呼伦贝尔到呼和浩特,既没有直达的高速公路,也没有直达的火车,从呼市去海拉尔要绕着走,经过河北、北京、黑龙江,横跨很多省才能「缓缓到达」。
这就导致呼伦贝尔和呼和浩特两地来往并不是很「密切」。如果不是公务活动,非得去首府呼和浩特报道,呼伦贝尔地方的人们都会想别的办法替代,比如打工人往哈尔滨,北京去,也比去呼和浩特近,赚的钱更多一些。学校也尽量能考到离家近一点的地方,如果考入内蒙古的一本院校,那就要坐K90开始四年的漫长征途了。
从历史上来看,两地的来往更是「寡淡」,毕竟距离太遥远了。
清朝康熙时期,呼伦贝尔因为战略要地,紧邻着沙俄,被统一纳入黑龙江将军管辖区,虽然统辖的是蒙古贵族的地盘,但能管理这个地方的黑龙江将军可都是旗人,官居一品,黑龙将军的府邸设在今天的黑龙江齐齐哈尔,也就是说呼伦贝尔从很早开始,就觉得自己是“东北人”了。
从区域划分来说,民国时期,蒙东四盟和东北三省一直都是抱团属于“东北”,而内蒙古其他地区属于“塞北”。
呼伦贝尔城市最大的红利就是:“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正如当地旅游局所说:她是中国最绿的城市。拥有8万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场,站在高处,目之所及都是一望无际的青草。她是中国最宁静的城市。拥有11万平方公里原始森林,极目远眺,让你感受到无边无际的安宁。她是这个干渴星球上最富足的城市。拥有3000多条河流,500多座湖泊,缀满在圣洁的大地上。她,就是“生态环境最美奖”获得城市——内蒙古呼伦贝尔市!
我一个呼伦贝尔人看的津津有味
啥叫直达?直线到达?铁路公路你家开的?k274不直达?k90你自己查查到哪!
可说的也是事实,离黑龙江就是近
我觉得说的没毛病阿。确实是这样的,要去呼和浩特一定要先经过黑龙江,河北,北京,去北京都比去呼和浩特近。至于车次,太久没坐了,已经忘了。不过大部分都是真实的。
蒙东地区确实属于东北啊!比如通辽 呼伦贝尔!但是要说呼伦贝尔没有直达呼和浩特的火车那有点偏激了!K996了解一下[得瑟]
写东西不查资料的吗?就自己瞎编?
现在因为采矿 地下水流失 干旱 草都长不高的 全指望老天爷
写得很好[点赞]
内蒙太大了
……将不同的民族变为索伦,又叫「呼伦贝尔」,……
阿拉善在内蒙最西部,28万平方公里,内蒙最大,离宁夏首府银川也只有100多公里,这的人在银川买房,上学,购物。因为距离呼和浩特没有火车,将近800公里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