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对外宣布,波音公司赢得了F47战斗机的合同。紧接着,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也站出来力挺,说这个战斗机型号根基扎实,波音和洛马两家公司都曾研发过它的原型机。虽说没能实现特朗普所说的五年期限,但好歹也飞行测试了好几百个小时。
从海外媒体放出的照片可以看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那款原型机确实露过面,它用的是无尾三角翼设计和菱形机头,一看就是为了隐身和飞得快。早在几年前六代机竞标那会儿,洛马公司就拿这个设计出来秀过,但大家一直没见过真机啥样。
在美国的军工科研生产圈子里,那些看起来能抢到军方订单的原型机,一般都会赶紧亮出来,吹嘘下自己的技术多牛,进度多快。它们想靠这种展示抢个先机,竞标时好占点便宜。不过呢,你看洛马公司和波音公司,它们的技术验证机,媒体上连个影子都没见着。这么说吧,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声称的那些飞了几百小时的事儿,恐怕得打个问号。
大家纷纷猜测,这两家公司可能是把现有的战斗机当作基础,加上了一些试验机的部件,做了些技术尝试的飞行测试,这在航空研究领域是挺常见的做法。不过特朗普却拿这种测试飞行来炫耀,倒也挺符合他一贯爱夸大其词的作风。
咱们聊聊美国空军买战斗机的历史,你知道一款战机从开始琢磨着做验证机,到最后定型上战场,得花多久吗?就说那个挺有名的F15,第三代的主力,1962年有了想法,磨蹭到1972年才第一次上天,又过了四年,1976年才正式当兵打仗,前前后后14年。到了F22,这算是四代机吧,1981年开始想要,1990年才试飞,1997年才正式服役,又是16年。F35呢,90年代初有了个念头,跟波音的F32斗了好几年,21世纪初才赢,2006年总算是上天了。后来美国人改了规矩,F22和F35都算五代机了。这么看,一款战机从有想法到能大批生产上战场,基本都得十多年。这还是军事科技厉害的国家,像印度那样的,他们搞的光辉战斗机,40年了还没法大批生产呢。
通常情况下,大国空军在挑选和购买战斗机这事儿上,都是由专门的空军装备团队来把关,空军的头头脑脑们也得亲自过问。美国那边,有个叫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机构,他们搞的全是些尖端的、探索性的、理念上的项目。成功了,这些技术就能用到真正的战斗机上;失败了,也就算是投资学习了。再说了,就算有的原型机看起来能发展成实战用的飞机,那也得花上好一阵子时间呢。
战斗机的实战型号可不是简单飞几趟、测几个数据就能搞定的活儿。它得跟作战部队、飞行员们紧密合作,一遍遍听他们的意见,还得装上各式各样的武器装备,在各种恶劣环境下试飞,看它能不能完成任务,然后不停地改进调试,直到满意为止。这一整个过程,得花上好长一段时间的研发,特别是那种重要的型号,价格更是不菲。说它贵,不光是因为有各方想从中捞好处,更是因为功能越加越多,性能越调越好,花费自然就上去了。特别是为了保证飞机好操作、靠得住,还能适应各种环境,得砸进去大堆资源,让它变得越来越完美,这样一来,价格自然就水涨船高了。
要想让一款顶尖战斗机的价格下来,只有一个法子,那就是多造,造得多了,单个的成本自然就少了,这就是把研发的花费分摊到每一架飞机上。简单说,造的飞机数量上去了,价格就下来了。可问题是,美国空军已经好久没下过上千架的大单了,就连那个说要大量生产的F35,空军到现在也就买了几百架。想把F47的生产数量提到上千,那不过是特朗普的一个愿望。就算真造出来了,那成本也高到吓人,根本没法接受。
科技日新月异,现在就算是最顶尖的战斗机,也没法像以前那样一口气造出成千上万架。特朗普心里头想着F47能既先进、强大,又便宜,但这真的不太可能。老话说得好,一分钱一分货,第六代战斗机的成本,不管怎样看,都不可能比第五代低。你瞅瞅咱们中国歼36和歼20一起试飞的照片,歼36明显比歼20大了一圈,那价格自然也得往上涨。
原来的历史时刻,真的是让人印象深刻。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事件,这些事情对后来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当复杂,各种势力交织在一起,局势动荡不安。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一群人挺身而出,他们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和理想,为了改变国家的命运,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的行动不仅引起了国内的广泛,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瞩目。这些事件在当时掀起了一股热潮,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历史事件逐渐沉淀下来,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它们见证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见证了人们的勇气和智慧。如今,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依然能够感受到那股激情和力量,它们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