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参次,师指帘,时有二僧同去卷。师曰:“一得一失。”
——《五灯会元》第十卷 清凉文益
白话直译:众僧正向清凉文益请益禅法之时,他用手指向方丈室前低垂的门帘。随即,有两名僧人不谋而合地上前将门帘卷了起来。
对于二僧的行为,文益禅师点评道:“一得一失。”

清凉文益这句“一得一失”凭空而出,让众僧一头雾水。他这是在说谁呢?得的是什么,失的又是什么呢?
如要从文字上去领会,终究不是。不妨暂时把这没头脑的一句撇下,先看看另一则极其相似的故事,或许就有所领悟了。
那是一则关于南泉普愿禅师的公案,原文如下:
师问僧曰:“夜来好风?”曰:“夜来好风!”师曰:“吹折门前一枝松?”曰:“吹折门前一枝松。”次问一僧曰:“夜来好风?”曰:“是甚么风?”师曰:“吹折门前一枝松。”曰:“是甚么松?”师曰:“一得一失。”

这个故事的文言文已经很直白了,就不再翻译。相比于清凉文益的那句“一得一失”,南泉普愿的故事虽然更饱满一些,但却更容易被陷了进去。
因为,清凉文益的故事中,二僧做法一样,得失一体。而南泉普愿的故事中,二僧所为不一样,人们总会去关注哪一个是得,哪一个是失。
在前面的公案中,谈到了“曹源一滴水”。
清凉文益禅师上堂说法,一个和尚就问:“什么是曹源一滴水呢?”
清凉文益禅师回答说:“那就是曹源一滴水。”
真相不是脱离现象之后的知见,而就是现象本身。问个是什么、为什么,无论如何作答,已然是过后风光,是心生妄想了。
在南泉普愿故事中,第一位僧人的回答与“曹源一滴水”一脉相承。而第二位僧人的回答失却本心,已随意识无尽流浪去了。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花开就好好品花,月明就好好赏月,如果还要问个什么花,月圆还是月弯,是不是太煞风景了呢?
这样说来,南泉普愿的“一得一失”应该是有所实指了?其实不然。
第一位僧人得到了当下,失去了自心。而第二位僧人得到了自己,失去了真相。谁是应该鼓励的呢?这基于不同的视角而已。
只要去分别,就必然有得有失,只是得与失不一样,且恰恰是相对的。
同样,再来看看“二僧卷帘”公案,不是其中一位有得,另一位有失,仍然是有得必有失。得到的自己,失去的真相。

文益的手指向帘子,此乃客观景象,然而其本意究竟为何?或许是认为进来的学僧众多,致使方丈室的光线被遮蔽;亦或觉得人多拥塞,空气欠佳,需要将帘子卷起以通风透气。
亦有可能其本意并非将帘子卷起,而是将其卸下,如此则更为采光、更为透气,甚至所指或许并非帘子,而是帘子旁的门或者某人。
文益的这一指,两位僧人不谋而合地卷起了帘子,实乃二人依据现象进行了自我解会,自心攀缘外境,而起心动念并付诸于行动。
即便两位认为应卷起帘子的僧人,心中恐怕亦存有各异的理解。兴许一个觉得卷起帘子利于透光,另一个则觉得卷起帘子更便于通风。
或许,还存在其他的解读,诸如:进来的人老是触碰帘子从而发出响声,噪音干扰了大家参学。

然而,不论他们是基于何种解读,皆未必与法眼文益的本意相符,仅仅是他们的自以为。
所以,他们得到了自心呈现,而失去了文益禅师那一指的本来。
只要去加以分别,无论何人皆为“一得一失”。倘若真有一种值得倡导,而另一种务必摒弃,那定然并非真相了。“得失”本身即为一种存有差别的认知。
倘若“一得一失”本身就欠妥,那南泉与文益缘何还要有这般言说呢?
你看,既然当下是分别过后的念头和行为,如果不去分别,不去解读,不在意得失会怎样?这就留给各位看官自己去体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