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一夜于僧堂前叫曰:“有贼!”众皆惊动。有一僧在堂内出,师把住曰:“维那,捉得也!捉得也!”曰:“不是某甲。”师曰:“是即是,秖是汝不肯承当。”
——《五灯会元》第四卷 子湖利踪禅师
白话直译:一日夜半时分,子湖利踪于众人沉眠之际,奔至僧堂之前,蓦地高呼:“有贼!有贼!”
众人皆为其所惊,纷纷匆忙奔出以察之,帮助寻觅贼人。
当一位僧人睡眼惺忪地刚从僧堂里走出来时,子湖利踪迎面上去一把抓住他,并喊道:“监院快过来看啊,捉到贼了,捉到贼人了!”
这位僧人急了,连忙摆手辩解道:“不是我,不是我!”
见这位僧人又急又怕,子湖利踪随即松开了手,叹息道:“是倒是你,只是你不肯承当!”

还记得“偷水果的和尚”那则公案吗?陈尊宿冤枉新僧偷水果,那位僧人也连忙为自己辩解。陈尊宿却说:“赃物在此,还要狡辩!”
睦州陈尊宿冤枉新僧偷水果的故事和子湖利踪抓“贼”的故事如出一辙,是他们故意为之,都是师父逼迫弟子体悟佛性的一种教化手段。
佛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佛性到底是什么,又在哪里呢?学僧非常想知道,往往上来就问师父这个问题。
可是,正在思维之时,既成思维的认知,已然不是。“道可道非常道”,说出来的那个,已经不是那个的本来面目。
禅宗师父是过来人,当然清楚自己说什么都不是那个,而最关键的是要让子弟亲身体会到那个的存在,能用而不是会说。一朝体悟,终身不离。

禅宗机锋实乃师父对弟子行的不言之教。就在生活中随缘拈起,行住坐卧任何之一均可融入教化之中。
这次,子湖利踪于三更半夜呼喊“捉贼”,也是煞费苦心!只是这位僧人还不够警醒,或许是修行不足,也或许是悟性不够,并没有在子湖利踪的逼迫之下当即悟入。
但没有关系,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开悟的机会,师父还会找另外的由头来指引僧人的。当然,僧人自己也要努力渐修,才终有顿悟的那一天。
证悟佛道的过程,就像小鸡的孵化过程,“子啐母啄”。当要破壳时,小鸡在里面啐,母鸡在外面啄,两者同时进行,就便于小鸡顺利破壳。
如果小鸡没有开始啐,小鸡肯定还没有发育成熟,如果此时母鸡在外面啄破蛋壳,小鸡出是出来了,但很难正常存活下来。
破壳之时机未至,任凭母鸡怎样忙碌操持,皆为徒然之功,且极有可能弄巧成拙,祸及小鸡。

故而,师父不可于弟子亲身领悟那一点之前言语道断。属于你的终归并非属于他的,纵是言说再多亦是枉然。
反之,如果小鸡火候到了,在里面碎时,母鸡在外面再帮一把,破壳就非常容易了。
僧人睡眼惺忪之时,子湖利踪一把抓住他,并把他当作贼人。僧人瞌睡都吓醒了,赶忙辩解:“不是我,不是我!”
还说不是你?闻声而来、不停辩解的哪个又是谁呢!
听见有贼你就来了,说你是贼你就辩解,这些就是“贼”的铁证啊!
所以,子湖利踪说:“是倒是你,只是你不肯承担!”
“贼”不都是在秘密活动吗?这像不像佛性呢?
“贼”做的一切都见不得光?一说破就暴露了啊,那还是贼吗?

既然你没有体悟到一切作为都有个“秘密作用”在支配,那子湖利踪也没有什么好说的,等下次吧!
或许在子湖最后一句话之后,已然清醒的僧人有所领悟也说不定,抛却自我,直承当下。但公案不用管这些了,你也不要去关心这位僧人后来怎样了,关键的是你有何体会呢?
见自己方能见众生,不见自己见众生根本就无从谈起,因为根本就不知道“众”是谁“生”的。明心,是找准方向,修行的起点。剩下的就是往这个方向慢慢前行,到家是迟早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