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强:学生为什么会“厌学”?

才干王营评 2025-01-02 03:44:58

王福强:学生为什么会“厌学”?

原创 海城浮尘 王福强的小院

2024年12月29日 07:43 辽宁

谈到学校教育中的难题,我经常会把“学生厌学”排在最前列。

曾经有一份全国中小学生学习状况调研,其中的数据让人非常担忧,调查显示,因为喜欢读书而上学的小学生仅占8.4%,初中生10.7%,高中生仅有4.3%。可以说,至少有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

这一点,即使就学校的观察而言,也是清晰可见的:很多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课堂上,要么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要么睡觉,视上课为坐牢;或者马虎草率,作业几乎不做,考试也只满足于把选择题胡乱填完;或者行为散漫,经常旷课、迟到。

需要警惕的是,不要以为厌学是学困生的“专利”。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才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包括那些名列前茅的学生。他们很可能成绩出色,但依然掩盖不了他们不喜欢学习、厌恶学习的真实状况。

常识告诉我们,学习是人的本能。人生下来就是地球上最爱学习、最会学习的生物。可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学生厌学呢?原因可能是复杂的。但学生过重的负担和社会倡导的“苦学观”无疑是最重要的诱因。

在中国,不少孩子从小就被灌输“学习是苦的”这种观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潜意识中把学习看做了枯燥无味的事。

让我们来想一想,逃避痛苦、追求快乐是人的本性,如果把学习当作一件“苦差事”,哪能不“逃避”呢?可逃又逃不了,就只好硬着头皮去学,压力自然就大了。

据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证明,当人情绪紧张时,思维能力迅速下降,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的效率均会大大降低。相反,当人愉快放松时,大脑思维能力加强,记忆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加快。这时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会分泌一种神经介质——多巴胺,它能够帮助神经组织重新建立连接,改善大脑机能,使人获得愉悦感。

除了降低学习效率,“苦学观”还可能给学习者造成更大的损害——损害心理健康,甚至会引发悲剧。

如果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中学生自杀”这个词条,可以查到120万条相关信息。据某机构全国调查结果显示:有20.4%的中学生曾想过自杀,即平均五名中学生里就有一名曾经考虑过自杀,在自杀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生活没意思”。

那么,中学生的主要生活内容是什么呢?是学习!因此所谓“生活没意思”主要是指学习没意思,也就是厌学。学习太苦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一名学生“熬”进了大学,也仍然会因为厌恶学习,而大概率成为平庸之人。

为什么我把学生厌学作为教育的第一难题呢?因为厌学与爱学几乎就是一个分水岭,这不光是人成才与否的分水岭,也是人生幸福与否乃至人格健康与否的分水岭。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到兴趣的重要性,把学生从厌学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学生的学习很难进入一个良性状态。

古今中外有不少关于兴趣的名言谚语,如“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歌德);“兴趣是求知和学习的最大动力”(斯宾塞);“兴趣是创新之源,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兴趣”(杨振宁),等等。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谓是表达兴趣重要性最简略、最准确的概括。

科学家丁肇中用6年时间读完了别人10年的课程,最终发现了“J粒子”,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记者问他:“你如此刻苦读书,不觉得很苦很累吗?”他回答:“不,不,不,一点儿也不,没有任何人强迫我这样做,正相反,我觉得很快活。因为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要探索的东西。”

其实,丁肇中所讲的这种现象在学生中也有很多体现。有人说学生不喜欢学习是因为学习太累,可我们想想,很多孩子痴迷于网络游戏,在电脑前可以坐上一天一夜,不吃不喝,难道不苦不累吗?可学生为什么还能坚持,乐此不疲?原因就是他们对网络游戏有浓厚的兴趣。

同样,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意思”,他才有可能真正喜欢上学习。

学校之所以对学生学习兴趣问题越来越关注,是因为大家越来越意识到学生求知兴趣的有无和大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效,也关系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人曾经这样论述“兴趣”的价值所在:

从教育学角度讲,兴趣是直接影响知识掌握和学业成绩的要素,是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的关键,是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良好时机,也是努力学习、深度学习、创新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基础。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是快乐学习的源泉,是维持注意的保证。总之,有了兴趣,就能够激活学生整个心理活动,使其知情意行协调一致,学习就好像“插上翅膀飞了起来”,甚至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必须明确的是,兴趣并不全是天生的,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后天的培养。其中有个关键,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和领导者,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发现、引导和养成负有很大责任。

正如孙云晓老师所言:一个好教师的最大魅力在哪里呢?不仅仅在于知识渊博,也不仅仅在于品德高尚,而在于引导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

因此,如果你发现学生对你所任教的学科没有丝毫兴趣的时候,你是不是想过,我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接下来,我该怎么做呢?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