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才干王营评 2025-01-03 02:51:54

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王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该组织第41届大会期间面向全球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探讨和展望该组织眼中面向未来乃至2050年的教育。报告指出,建立一个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亟须教育转型; 应革新教育,重新构想教育的公共目的。报告还明确两条基本原则,确保人们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强化公共行动和共同利益。报告强调,直面现实挑战和不确定的未来,须以不同方式思考学习;继承优秀教育传统,革新教育教学模式;发挥广大行动者的作用,推动重新构想成为现实。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思考这一问题的逻辑起点是“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哈佛大学教授瓦格纳(T.Wagner)在他的《未来学校》一书中认为:21世纪所期待的人才素质,重要的不在于“专业知识的有无”,而是“提问能力”“沟通能力”“协同能力”。对此,他认为21世纪的优质教学包含如下要素:第一,学习能力的养成。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切中要害的书面语言能力或是口头发表的能力。第二,学习动机的养成。通过参与讨论、设计、见习、写作,拥有刨根究底的钻研精神与拓展兴趣的机会,提升学习积极性。第三,达成度不是通过纸笔测验,而是借助真实性评价来鉴定。知易行难,真实性评价不同于纸笔测验,并非轻易可得,需要探索可靠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技术。

要适应未来社会人才的需要,学校教育需要在课程体系、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正如报告所强调的,教育要“直面现实挑战和不确定的未来,须以不同方式思考学习;继承优秀教育传统,革新教育教学模式;发挥广大行动者的作用,推动重新构想成为现实。”为此,学校教育要未雨绸缪,及早谋划,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课程体系,适应从“标准件”到“基础+个性”的转变。我国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中小学执行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体系,虽然国家要求学校根据本地实际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由于许多中小学没有开发这两类课程的能力,再加之对这两类课程难以实施评价,许多农村中小学并没有真正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仍然是国家课程独领风骚: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考试评价方式年年相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育人模式,生产的仍然是“标准件”,难以适应未来社会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折点上,整个时代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需要重新审视原有的学校课程体系。实现从“标准件”到“基础+个性”的转变,需要打破原来的课程体系框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认真落实核心素养提出的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通过设置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满足学生自我发展和自主选择的需求。

二是要转变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当前,基础教育仍然是班级授课制,把“全班学生当一个人教”是学校教育的常态。教师面对个性差异悬殊的四五十个学生,制定的是相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统一讲授,统一要求,作业设计一刀切。为适应未来学校课程体系的变化,需要教师把“每个人当全班教”,增强学习个体的自主选择性 ,实行“菜单式”培养,针对每个学生性格特征、学习基础、学习风格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美国教育专家威金斯认为:“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真实世界能得心应手地生活。” 未来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没有现成方案的,教育要让学生具备“直面现实挑战和不确定的未来”、“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创造性地运用专家思维,并且学会与他人一起合作。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契机,未来教育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跨越学科界限的主题式学习,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教师再也不能凭借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块黑板包打天下,不仅需要灵活驾驭人工智能技术,而且要对教学方式进行一次彻底的革命。

三是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以适应未来教育教师角色的重大转变。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们常常把教师角色定位为“园丁”、“春蚕”、“蜡烛”,为了使学生按照预定的目标成长,教师要像园丁一样对学生辛勤耕耘、精心修剪;要像春蚕一样不懈吐丝、死而后已;要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学生。未来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继续弘扬这种奉献精神,还需要由“园丁”转变成“土壤”,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养料;由“春蚕”变成“养蚕人”,为学生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由“蜡烛”变成“点灯人”,引领学生追求光明的人生。

教师要适应这一角色转变,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放下身段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开发课程资源,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个性的学习内容;要同学生一起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启迪学生以疑促思,通过主题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兴趣。教师不仅要精通一门学科的教学,还要博采众长,广泛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成为学生“人生指导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规划学生的未来。

未来并不遥远,以个性化、智慧型和开放性为特征的未来教育正姗姗走来,课程体系的变化必然导致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的变化。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理应做好准备、整装待发,迎接挑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