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我最敬重我婆婆,她用一碗面救了讨饭的母女,30年后天降惊喜

念之随心生活 2024-11-13 18:04:41

■作者:最新事件 ■素材:刘秀兰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1969年的腊月,天寒地冻,我永远记得那晚婆婆说的一句话:“宁可我少吃一口,也不能看着别人家的娃娃饿死!”

这句话,让我记了一辈子。

到现在我都记得,那年我30岁,刚嫁到赵家不久。婆婆李秋菊是远近闻名的面点师傅,在村里开了十几年的面馆。我从没见过婆婆这样的老人家,她个子不高,瘦瘦的身板,走路带风,手脚麻利,说话轻声细语,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

婆婆就是村里的活字典,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爱找婆婆拿主意。就连隔壁周婶子的儿媳妇和她闹矛盾,都是婆婆去调解的。婆婆常说:“做人要厚道,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帮人就是帮自己。”

我来赵家第一天,婆婆就拉着我的手说:“秀兰啊,你是个好媳妇,以后咱娘俩就是一家人,我对你就跟对我闺女一样,你有啥想法就直说,别憋在心里。”婆婆这句话,让我这个新媳妇的心一下子就暖了起来。

我男人赵建国开着运输车,整天在外面跑运输,常常十天半个月才回来一趟。婆婆从不给我气受,反而处处护着我。村里人都说我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才能遇到这样的婆婆。

那天是腊月二十三,天上飘着鹅毛大雪。我和婆婆在面馆里忙活,快到晌午的时候,外面突然响起一个怯生生的声音:“大娘,能给我们娘俩一口吃的吗?”

我一抬头,看见门口站着一对衣衫褴褛的母女。那女人大概二十七八岁的样子,怀里抱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两个人冻得瑟瑟发抖,小女孩的脸蛋通红,一看就是发烧了。

婆婆放下手中的活计,赶紧迎了上去:“快进来,快进来!这天多冷啊,快来火炉边暖暖。”

那对母女进了门,女人说她叫刘巧珍,女儿叫刘小雨。我看她们实在可怜,就给泡了两碗热茶。婆婆更是二话不说,转身就去厨房忙活,不一会儿就端出两大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

“快趁热吃,吃了暖和。”婆婆把面端到她们面前,又从炉子上拿下温着的老母鸡汤,给小雨盛了一碗:“这孩子发烧了,喝点鸡汤,补补身子。”

刘巧珍眼圈一下子就红了:“大娘,我们。。。我们没钱。。。”

婆婆摆摆手:“吃饭要紧,哪说这些。”说着又从柜子里拿出两个馒头塞给她们:“待会带着路上吃。”

就在这时,大姑赵兰英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嫂子!你这是干啥呢?现在这年景,家家都揭不开锅,你倒好,往外送东送西的!”

婆婆脸色一沉:“兰英,你少说两句。”

“我怎么就不能说?你看看你,自家孙子身上的棉袄都穿了好几年了,你倒好,把家底都往外送!这不是要把家败光吗?”大姑越说越来劲。

我看刘巧珍母女俩脸色难看,就想打个圆场,婆婆却先开了口:“你要说就到里屋说去,别吓着人家。宁可我少吃一口,也不能看着娃娃饿死!这是做人的根本!”

大姑还要说什么,被婆婆瞪了一眼,悻悻地住了嘴。

天黑前,雪越下越大,婆婆看了看外面,对刘巧珍说:“你们今晚就住下吧,这天气赶路太危险。”说完不由分说,就把母女俩领到了我们住的院子。

那晚上,婆婆把自己的棉袄给了刘巧珍,又把自己房里的热炕让给了她们娘俩。我看婆婆只穿着一件薄袄,心疼地说:“婆婆,您这样会着凉的。”

婆婆笑着说:“不要紧,我这一身老骨头耐冻。”说着从箱子里翻出一条厚实的棉被,给小雨盖上,又摸了摸小雨滚烫的额头,叹了口气。

刘巧珍抱着发烧的女儿,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婆婆给她递了手绢,轻声问:“闺女,你跟婆婆说说,怎么沦落到这个地步?”

刘巧珍这才说出了她们的故事。她男人是开煤矿的,去年上半年出了意外,撒手人寰。婆家嫌她克夫,又嫌她生不出儿子,处处刁难。后来趁她病了,把她和女儿赶出了门,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让带。

“那你的娘家呢?”婆婆问。

“我是外地的,爹娘早就不在了。这一路上,我们是讨饭要饭过来的。”说着,刘巧珍又哭了起来,“我就怕小雨受不住,她已经发烧好几天了。。。”

婆婆听完,眼圈也红了。她拍拍刘巧珍的手说:“别怕,有我在。”

那天夜里,婆婆熬了一夜的姜汤,每隔两个小时就给小雨喂一次。到了天亮,小雨的烧总算退了。

大姑知道婆婆留人过夜,第二天一大早就来闹。这回不光是她,还拉来了几个村里的妇女。

“嫂子,你这是要干啥?收留两个要饭的,万一是歹人呢?”

“就是啊,这年头什么人都有,万一偷了东西跑了咋办?”

“我看她们就是骗子,专门骗吃骗喝的!”

婆婆听着这些话,脸色越来越难看。她站起身,扫视了一圈,沉声说:“都住嘴!你们这些人,就只会在背后嚼舌根。她们要是歹人,我李秋菊顶着!”

“要是少了东西呢?”大姑还在不依不饶。

“少了东西我来赔!”婆婆一拍桌子,“我问问你们,要是你们的闺女,流落在外面,遇到这样的天气,你们心里是啥滋味?”

这话一出,那些长舌妇都噤了声。大姑还要说什么,婆婆抬手制止了她:“行了,我的事不用你管。你要是闲得慌,回家照顾你那一堆孩子去!”

大姑气得直跺脚,但是拿婆婆没办法,只好悻悻地走了。

婆婆转过身,看见刘巧珍抱着小雨站在厢房门口,脸色煞白。婆婆赶紧过去扶她:“别怕,有我在这儿,谁也不能把你们赶走。”

那一刻,我看见刘巧珍眼泪夺眶而出,她颤抖着说:“大娘。。。您。。。您对我们这么好。。。”

婆婆拍拍她的手:“傻孩子,都是过来人,我懂你的苦。”

从那天起,刘巧珍和小雨就在我家住下了。婆婆说什么也不肯让她们走,说外面天寒地冻的,让她们在这里过了年再说。

小雨的病好了以后,整天跟在婆婆身后,甜甜地喊着“婆婆”。婆婆教她认识面团上的花,教她数案板上的馒头,逗得小雨总是咯咯直笑。

刘巧珍是个懂事的,主动帮着我们料理面馆的生意。她做事麻利,手脚勤快,没几天就把和面的活计学得有模有样。婆婆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经常夸她:“这孩子,真是个好苗子。”

就这样过了半个月,到了除夕前一天。这天傍晚,面馆打烊得早。婆婆从柜子里取出一个布包,里面是这些日子攒下的钱。

“巧珍,这是娘这段时间的积蓄,你拿着。”婆婆说着,把钱往刘巧珍手里塞,“等开了春,我托人在镇上给你找个铺面,你手艺这么好,开个面馆准能行。”

刘巧珍愣住了,眼泪刷地就下来了:“大娘,这。。。这钱我不能要。。。”

婆婆抹了一把眼泪说:“你喊我一声娘,就是我的闺女。这钱你拿着,给小雨攒个念想。娘知道你受了多少苦,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

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包饺子。小雨和婆婆一起擀皮,那小手笨拙地学着婆婆的样子,把面团揉来揉去。婆婆就笑,说她像个小面点师。小雨咯咯笑着,在婆婆脸上亲了一口。

谁知道第二天一早,等我们醒来,刘巧珍母女却不见了。炕头上整整齐齐叠着婆婆的棉袄,枕头底下压着一封信和婆婆给的钱。

婆婆展开信,上面写着:“婆婆,对不起,我们不能再给您添麻烦了。您的恩情,我们永生难忘。等我们有出息了,一定回来报答您。”

婆婆拿着信,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我知道,她是真心把刘巧珍母女当亲人的。

村里人知道这事后,都说婆婆太实在,让两个要饭的骗了。大姑更是添油加醋,说婆婆年纪大了,被人哄得团团转。

但婆婆从不后悔,她说:“她们不是骗子。巧珍那孩子,眼神清亮,心地善良。她走,自有她的苦衷。”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婆婆的面馆生意越来越好,但她始终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天都要给进门的讨饭人盛一碗热面,从不收钱。

“万一哪天是巧珍她们呢?”婆婆总是这样说。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就是三十年。1999年春节前夕,我们的面馆已经从小店面发展成了镇上最大的饭店。那天下午,一辆黑色的轿车停在了店门口。

从车上下来一对母女,女儿三十多岁的样子,高挑漂亮,穿着时髦的羽绒服。妇人五十多岁,气质温婉,提着两个精致的礼品盒。

“请问,这是李秋菊老人的店铺吗?”妇人轻声问道。

我愣了一下:“是啊,您是。。。”

“阿姨,您还记得我们吗?”妇人说着,眼圈就红了,“三十年前,您收留过我们娘俩。。。”

我一下子愣住了,仔细端详着面前的妇人,这才从她清亮的眼神中认出了当年那个瘦弱的女人:“巧。。。巧珍?”

“是我!”刘巧珍扑过来抱住我,泣不成声,“这些年,我总是想回来看看,可又怕。。。怕。。。”

我拉着她的手:“婆婆一直在等你们呢!快进来!”

店里的婆婆正在准备面团,已经93岁的她,手还是那么利索。听见动静,婆婆抬起头,隔着老花镜打量着门口的人。

“婆婆。。。”刘巧珍喊了一声,泪如雨下。

婆婆手一抖,面粉撒了一地。她颤巍巍地站起来:“是。。。是巧珍吗?”

“是我,婆婆!”刘巧珍扑过去抱住婆婆,“对不起,我不该不辞而别。。。我。。。”

婆婆摸着刘巧珍的头发,老泪纵横:“你们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啊!这是。。。这是小雨吗?”

小雨也哭着喊了声:“婆婆!”

婆婆拉着小雨的手,仔细端详:“长这么高了,比你娘还高了!”

小雨破涕为笑:“婆婆,我现在是医生了,在省城医院工作。”

刘巧珍抹着眼泪说:“婆婆,这些年,我们没有白费您的心血。我在省城开了连锁餐饮,小雨留学回来当了医生。这些年,我一直在打听您的消息。。。”

婆婆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拉着她们的手不放。

这时刘巧珍说了一件事,让我们都惊呆了。原来这些年,我们面馆的生意总有贵人相助,几次危机都化险为夷,竟然都是刘巧珍在背后默默帮衬。

“那年我不辞而别,是因为听说我那婆婆找人来寻我。我怕给您添麻烦,才不得不走。但您给的那笔钱,是我的第一桶金。我发誓要用这笔钱,闯出一番事业来。”

刘巧珍说着,从包里拿出一个发黄的布包:“婆婆,这是您当年给我的钱,我一直留着,没舍得用。。。”

婆婆颤抖着手接过布包,那是三十年前她用来包钱的花布,还能看出当年的针脚。

“傻孩子。。。”婆婆的泪水夺眶而出,“你们能有出息,比什么都强。。。”

当天晚上,我们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婆婆坐在炕上,看着刘巧珍和小雨忙前忙后,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

大姑听说这事,也赶来看热闹。这些年她生意失败,多亏婆婆接济。看到刘巧珍衣锦还乡,她有些尴尬:“嫂子,你当年真是慧眼识人啊。。。”

婆婆笑着说:“我就知道巧珍是个好孩子。这世上,总有一些事情,比金钱更值钱。”

夜深了,小雨拉着婆婆的手说:“婆婆,我想请您去省城住,让我们好好孝顺您。”

婆婆摇摇头:“我就在这老地方挺好。你们常回来看看就行。”

看着这一幕,我突然明白,婆婆这三十年为什么总是在面馆门口放一盏长明灯。她一直在等,等着那对母女回来。

她用一碗面,温暖了一个家庭;用一片善心,收获了一生的幸福。

日子还在继续,但我知道,这个年过得特别甜。

0 阅读:0

念之随心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