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析,《红楼梦》的主旨及大纲,脂砚斋已经点明。
主旨为“补天”,大纲为宝玉和警幻仙子二人(见第五回脂批)。
“补天”的背后代表着皇权之争,赵姨娘称贾宝玉为“活龙”,鸳鸯称贾宝玉为“宝天王”、“宝皇帝”应该就是这方面的暗示。
而宝玉和警幻仙姑的背后,代表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这段虐恋就是小说写作的大纲,体现在细目之中便是诸多男女之情爱。
以上的两点可以视为定论,经脂砚斋点出,无可置疑。
而“补天”与情爱的关系,应该是:因为情爱,而导致补天失败。脂砚在“青埂峰”之处,批曰:“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就是这种因果关系的直接体现。
其中,小说与“补天”相关的重要元素,就应该是通灵宝玉。
前文我们已经考证,通灵宝玉的形象,是作者根据《韩非子》“卞和献玉”的故事刻画出来的。我们可以认为,通灵宝玉大致等同于“和氏之璧”。
作者之所以化用这个典故,目的有很多,其中一个是以卞和的经历,以及和氏璧的遭遇,来比喻自己的人生际遇。
和氏璧本来是一块璞玉,因为其外形很像一块石头,所以楚国的“玉人”污指它为石头。正因为楚王相信“玉人”的假话,真宝玉就变成了“假宝玉”,变成了石头。
这个典故,就是小说中贾宝玉名字的灵感来源,也阐释了“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句话。
结合作者曾参与皇权的争斗,作者化用“和氏之璧”的典故,或许可以继而引申出“传国玺”的意思,因为和氏璧后来被秦国制作为传国玺。
而根据小说第一回的“作者自述”,《红楼梦》为作者和某女子的合传,也就是说,小说带有明显的自传意味。
结合前面所说的主旨及大纲,我们可以作出一个推论:
作者参与了某次皇权的争夺,但是因为和某位女子的虐恋,最终导致了夺权的失败。
在“魇魔法”一回,通灵玉被“声色货利所迷”,结果导致宝玉险些丧命。其中提到的“三十三天”,暗指相思之苦,似乎可以说那个,这里的被“声色货利所迷”,所代表的就是宝玉的相思虐恋。
其隐藏的寓意,应该是指传国玺地位的动摇,亦即皇权地位的动摇。说明贾宝玉的历史原型,因为一个女人,而导致了皇权地位的动摇。
但是,此劫经过癞头和尚的颂持之后,有惊无险,顺利的度过,似乎是在暗指皇权的失而复得。
所以,如果贾宝玉是某位皇帝的自传,这位皇帝应该具有如下经历:
第一,和某女子有一段痴情虐恋;
第二,因为这位女子,曾经导致皇权的动荡;
第三,此次动荡有惊无险,最后的已解决;
第四,皇位最终没有保住。
另外,小说中的林黛玉、秦可卿等人物形象,应该就是这位女子的化身。因为林黛玉、秦可卿都不得善终,所以这位女子应该还具备一个条件:即不得善终,甚至是像秦可卿一样自缢身亡。
翻遍二十四史,历史上符合如上条件的皇帝只有一个,即唐明皇、唐玄宗,与她相恋的那位女子就是杨贵妃、杨玉环。
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故事家喻户晓,相关的演绎情节在戏剧《梧桐雨》、《长生殿》中,尤其以洪昇的《长生殿》最为著名。
唐玄宗和杨玉环是著名的虐恋,戏曲中因为杨玉环,而爆发了“安史之乱”,导致唐玄宗逃到蜀中去避难。结果,车驾走到马嵬坡的时候,遇到了士兵的哗变。
后来以牺牲杨玉环为代价,唐玄宗才度过了一劫,安史之乱平定,唐玄宗得以返回长安。但是却从此失去了皇位,被新即位的太子李亨尊为太上皇。
唐玄宗的故事,符合上述我们所列举的全部条件。所以,如果贾宝玉影射的是某一位皇帝的真实经历,那么这位皇帝只有可能是唐玄宗。
唐玄宗有个年号叫“天宝”,正照应小说中贾宝玉“宝天王”、“宝皇帝”的称呼,安史之乱也是发生在天宝年间。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土默热等人认为洪昇才是《红楼梦》的作者。当然了,我仔细看过土默热的相关论述,他的所有论述,只能证明洪昇有创作《红楼梦》的条件和能力,却不能说明他就是《红楼梦》的作者。不提。
然而,《红楼梦》的作者,绝对不可能是唐玄宗。作者泣血之笔,也断然不可能是为一个早已作古的人写传。
所以,可以断定,《红楼梦》运用了一种双层隐喻的手法。
第一层,小说中的贾宝玉,隐喻了《长生殿》中唐玄宗的故事;第二层,作者的“补天”经历,和唐玄宗有相似之处,所以作者以唐玄宗来自喻。
既然知道书中多次涉及唐玄宗,继续一步,就知道真正的朝代,唐玄宗又叫唐明皇,真正隐藏的是“明皇”,明朝皇帝。传国玉玺唐初失踪,其后各朝自制,武则天改称呼为“宝玺”,清朝直接称“宝”,宝玉来自“宝玺”二字,为了更加提示,在宝黛玩笑变成大乌龟哪一集里,黛玉原话:“宝玉尔有何德尔有何能……”,这里,“宝玉尔”三字就明显说是“宝玺”二字了,黛玉说“尔”字,全书仅有此处,说明,这是作者故意在提示,宝玉就是宝玺(也说明,红楼不可能是清朝事,因为清朝称“宝”),至于多次提到古代王昭君、赵飞燕、杨玉环,也是为了说明是汉明帝、唐明皇等中间的“明皇明帝”,真正“借汉唐说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