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现存脂批,不可能是同一人所加

王玄陵有笔札 2024-11-15 11:20:47

《红楼梦》有一段“作者自云”,甲戌本列入《凡例》当中,甲辰本列入回前批,其余诸本则列入正文当中。

各版本文字有一定的出入,但总体上来说出入不大,对文字想要表达的意思并无影响,现依甲戌本摘录如下: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

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

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

这段“作者自云”,是作者自述创作《红楼梦》的因由和目的。

根据这段话所表达的意思,我们可以总结出,作者创作《红楼梦》的两个目的:

第一,为自己的“半生潦倒”而写传;

第二,为自己当日所遇到的女子写传。

而且,根据这段话的叙事逻辑,我们还可以作出如下的翻译。

《石头记》就是《石头传》,作者以石头自喻,就是在为自己写传。这是作者创作《红楼梦》的第一目的,小说以贾宝玉为主要视角而叙述,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然而,作者前半生的命运,与“当日所有之女子”紧密相连,所以作者在为自己写传的时候,自然不可能避开“她们”,所以也就相当于在给“她们”写传。

也就是说,作者这段“自云”之中,虽然表达了创作的两个目的,但是两个目的却是存在因果和主次关系的。

在“一并使其泯灭”旁,蒙府本有侧批曰:“因为传他,并可传我。”

笔者曾多番推论出,所谓的“当日所有之女子”,其实指的是“当日所拥有过的一个女子”,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

所以,根据以上的分析,我认为,蒙府本侧批中的“他”指的是作者自己,而“我”指的则是小说中的另一女子传主。以小说人物而论,就应当是林黛玉,以隐史而论,就应该是曹雪芹挚爱的“香玉”。

如果是这样的话,写下这段批语之人的身份就很明确了,她就是“香玉”。

也就是说,脂砚斋就是“香玉”。

但这个结论存在很大的漏洞,因为不管是林黛玉还是“香玉”,她最终的结局都是自缢身亡。甲戌本抄录的时候,《红楼梦》已经大致完稿,这个时候“香玉”应该已经死了,她怎么可能化身脂砚斋写下这样一句批语?

所以,之前的推论基本上可以否定了。

霍国玲女士的观点是,批语中的“他”指的是“香玉”,而“我”指的是脂砚斋自己。

所以,这其中的逻辑关系就变了,因为给“香玉”写传,所以就相当于给脂砚斋写传。那么,脂砚斋的身份应该和“香玉”有比较密切的关系,霍女士认为脂砚斋应该是曹雪芹的妻子柳蕙兰。

根据霍女士的论证,柳蕙兰和“香玉”有着相似的出身,而且两个人的生活有着不少的交集。

这样一来,也能很好的解释“因为传他,并可传我”这句批语,但这样的解释同样有疑问,问题就出在这句批语的出处上。

我们前面提到过,“作者自云”这段话应该是脂砚斋所写,并没有被写入到小说正文当中。所以诸抄本在这一段话上都没有批语,只有蒙府本出现了三句批语,如果这句批语都是脂砚斋所加,这就成了脂砚斋在自己的批语上加批语,这似乎是有些说不过去的。

甲戌本的底本是脂砚斋所抄录,他在这个底本上再加批注,后来的很多抄本,都是这个底本的过录本,所以连同脂砚斋的批语也抄了进去。

可是,别的抄本包括甲戌本在内,都没有出现这句批语,那这句批语是从哪儿来的呢?总不能是脂砚斋抄了好几份,然后在不同抄本上留下不同批语吧!这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蒙府本的这句批语是十分可疑的,近代学者多认为是后人所加,并非是出自脂砚斋。

但如果是后人所加,这句批语就很难理解,如果不是批书人故弄玄虚,就意味着批书人与作者密切的关系,所以才会说“因为传他,并可传我”。

当然,不排除另外一种可能性,这句批语是与曹雪芹关系密切的一位男性,他在脂批本过录本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批语,这也是说得过去的。

蒙府本就是由这个版本过录而来。

然而,甲戌本脂批有“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之句,这里的脂砚斋显然就是曹雪芹为之作传的闺阁女子,和蒙府本那三句批语并非是同一人所留。

所以,我感觉,现存个版本中的“脂批”,并非都是出自脂砚斋之笔。甲戌本诸多批语当中,并没有一一具名,也不一定都是脂砚斋所批。

有学者认为,脂砚斋应该是很多人共用的一个笔名,我觉得这种说法是欠考虑的。首先多人共用一个笔名没有必要,其次甲戌本还有畸笏叟、松斋等笔名,如果是多人共用一个笔名,他们又何必特立独行?

所以我个人的想法是,《红楼梦》早期是在一个小圈子里流传,在整部书稿完成以后,由脂砚斋统一抄录并加上了批语。然后,小说在传阅抄录的过程当中,又有很多人加上了自己的批语,但是没有详细具名。

所以,后来者再抄录这些再批版本的时候,把其中新加的批语和脂批一起抄了进去,以至于被后人误以为都是脂批。

而且,因为《红楼梦》最开始传播的那个小圈子里,都是曹雪芹挚友亲朋,他们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初衷和背景十分了解,所以加的批语也都显得深知底里,导致我们很难一一分辨哪些不是脂砚斋所加。

0 阅读:2

王玄陵有笔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