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维为内核,如何让教研有效又有料?

识课程 2024-03-04 06:46:24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研和培训提出了新要求,并对学科教研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包括加强教师培训、开展教学研究、推进校本教研等方面。由此可见,新课程推动新教学,新教学需要新教研。

本文中,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以下简称“育新”)立足教师长远发展,以教学高质量提升为目标,为我们提供了新课改背景下教研转型与优化的新方案。

本文共4309字,仔细阅读需11分钟

编辑/肖静 统筹/孙习涵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新课改背景下教研转型与优化的方案

※ 三种助推教研有效落地的形式

面对新课程、新教学对学校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新要求,该如何利用教研来助推教师发展、提升教学质量?我认为应该主动求变,从教研观念、教研内容、教研方式等方面探索新时期的教研转型,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

育新追随时代发展,将思维做为师生发展的轴心,期望以教研实现学生与教师成长的双赢,实现了三次教研模式的迭代升级,用多种形式助推教研模式的落地。

三次迭代教研模式,形成教师思维的良性循环

新课改背景下的新教研到底该如何主动求变?这种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结合课改背景与学校实际情况,育新的教研从1.0版逐步升级至3.0版,经历了一个迭代的过程。每个版本都是在前一个版本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提升,逐渐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

早期在1.0版的时候,教研主要依托教研组进行。通常会邀请专家到校举办讲座,教研组也会组织研究课、听评课等活动。此时,教研更多由行政部门推动,主要停留在上传下达的层面。

因此,教研存在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重实践而少理论指导、高输入而低输出等弊端。反映在教师层面,则有年轻教师充满热情但缺乏引领和促进;部分中老年教师安于现状,不希望新的教育变革触及自己;个别优秀的教师在功成名就后创造力开始衰退,职业热情下降,出现了“高原反应”,滋生了优越感和满足感等问题。

自2017年国家高中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后,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了时代背景下的重要主题。而课改的成败更多地取决于教师,此时育新选择了与思维型教学理论进行对接,将思维型教学理论引入育新学校,校本教研进入到2.0时代。

在2.0时代的校本教研中,我们主要从青年教师入手,以他们为抓手,利用教师研修中心对其进行SWOT分析,并初步形成了青年教师的培养课程体系。该体系主要是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课程,如备课、上课、听评课等。

在思维教学方面,我们邀请思维型教学专家团队与青年教师一对一沟通,从理论层面指导他们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减少了理论与实践“两层皮”的现象,也大大减少了理论学习的难度。

在实践层面,育新从2012年开始实施思维型课堂,以“551”思维课堂教学模式为抓手,推进同课重构和研究课的方式。让教师在研究与设计后进行分享交流,基于新课程理念和思维型教学原理,反思并输出成果。

经过两三年的努力,育新在不同学科中都取得了一些成就,部分青年教师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的赋能绽放出“思维之花”。这些取得成就的教师也激发了其他教师的热情,一些中年教师也加入了这一队伍,开启了教师自主学习与改变的良性循环。

从1.0到2.0的转变使我们切身感受到,随着观念的更新以及教研模式的变革,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得到了切实调动,也提高了校本教研的质量。

新课程改革倡导面向全体的人本理念,需要着眼于基本队伍、基础建设、基层教研,这些基础性工作需要教师的整体参与才能实现,教研自然要以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提升为目标。因此,面向少数青年教师的教研是远远不够的。

与此同时,育新正迎来“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时期。经过整个教研团队的精心打磨,育新“十四五”规划确立了两个核心竞争力,其中之一就是“思维型教学研修模式”。我们的目标是在提及育新时,大家能立即想到思维教学;而提及思维教学时也能立即想到育新,让思维型教学成为育新的鲜明旗帜。

因此,在这个时刻,育新的校本教研正式步入3.0时代。在3.0时代下,以思维型教学理论为引领的“教-学-研-评-思”体系将成为我们的得力助手,推动学校整体教研的持续发展。

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教-学-研-评-思”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每个分支都以思维为中心,全方位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深度研读新课标,聚焦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学科能力、学科态度四个维度制定进阶型单元及课时素养目标体系,全面梳理各学科的素养点,建构学科素养评价指标库。

研——基于学科素养目标体系及学科素养点,实施核心概念统领下的思维型单元及课时教学设计,引领教师用整体、系统和跨学科的眼光来看待教学,形成各学科不同样态的单元及课时教学设计模板(大概念教学、大主题教学等)。

评——在进行单元及课时教学设计的同时,重在构建并优化指向学科素养的学生学习工具及教师教学工具:学生学习工具包括课前预学单、课中辅学单、课后拓学单、素养评价单;教师教学工具包括教案设计模板、观课记录本、课堂评价表、科研论文评价表等。其中,将素养评价单(作业及试题)分批次导入评价平台,建立学科素养题库。在五年时间内初步实现个性化精准推送。

学——主在思维课堂,进一步丰富优化各学科、各课型的“551”思维课堂教学模式。

思——上述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老师们不断反思和优化,因此“思”居于中间。

在推出这一体系后,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该体系来指导教研,并致力于让其落地实施,实现双赢。

三种形式助推思维型教研落地,实现研与思的双赢

传统的教研组以行政为主要推动力,但行政推动的教研活动往往开成了布置任务、安排工作的会议,真正意义上的教研很少发生。一所学校要想有效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教研组就需要从行政机构转变为真正的研究团队,即需要构建教师研修共同体。

教师研修共同体强调共同的信念和愿景,鼓励成员分享见解和信息,相互协作,承担责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内驱力和研究能力,从而引领教研的实质性发展。

因此,我们采取了双驱动策略,将教研组和教研共同体并重,使用了三种形式共同推进3.0版本的教研落地实施。

1.尊重差异,整体优化

在自然界中,多种植物因差异而相互竞争,反而长得更旺盛。同样,育新138名一线教师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如何利用这种差异来产生教研的共生效应,进而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我们成立了核心组。核心组在开展活动时各小组独立学习,但交流分享时交叉进行实践分享。

在核心组成员架构上,核心组1的主体由高级职称以上的骨干教师组成,从行政角度看,主体为学校的中层干部及教研组长;核心组2是各教研组推荐和主动报名的不同年龄教师;为了让新加入育新的教师能够跟上学校的发展步伐,近两年我们又陆续成立了核心组3和4。

为帮助核心组成员进一步推进3.0版本的教研,我们探索出了以思维型教学理论为指导的“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反思交流-成果输出-理论学习优化”的闭环推进思路,同时引领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升。

在此过程中,基于理论、立足实践、基于实践、改进实践、尊重差异、共同发展的教研方式体现了专业研究的重要特征,也增加了教师参与的动力,使得教师短时的“感悟”在延时的思考中进一步理性化。

在这样的教研共同体中,真正起作用的不再是行政领导,而是专业领导,研究力强、有思想、有技术的教师将成为前列,引领其他教师往前走。在这样的团队中,每位教师原始的内驱力和创造力被激发,并最终形成整个团队的研究合力。

2.“先导小组”,先行先践

面对核心素养出台后的一线实施难题,尤其是如何对核心素养评价的问题,我们尝试通过研究方式推进。

首先,学校购买大量书籍并支持老师外出学习。同时,优化升级了原有的校本作业以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在初级样态完成后邀请思维型教学专家团队进行点对点指导。目前,地理、英语、政治和生物学科已经大体实现了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教-学-评-思一体化的校本作业模式。

从学生学习工具和教师教学工具的角度出发,育新形成了研究共同体的先导小组,专注于研究教师的教学工具。在思维型教学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我们采取了培训、修改、研讨的路径,并对修订版的教学工具进行了解读和推广。目前,育新已经基本形成了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备课、上课、听评课、赛课一致的教学工具。

目前我们正在开展以赛课工具为抓手的青年教师上课和骨干教师评课的校级教员赛课活动,这两种方式相辅相成,使得整套教学工具得到了有效利用。

3.学科融合,综合教研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我们都知道要实现学生的无边界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首先需要实现教师的无边界综合教研。因此,育新推动了第三种教研形式,即通过学科融合来进行综合教研,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拆除学科之间的“围墙”,积极推进综合教研,让不同的学科能够相互融合。

在育新的治理体系中,年级自治是一个重要方面,并以此为背景着眼于全人教育。因此在年级确定共同话题后,各学科教师会进行研讨、交流和思想碰撞。

例如,初二年级的“重走长征路”课程是由语文教研组作为主要研究团队,每周专门设立半天的综合教研时间,最后形成以《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为课程起点,以历史事件和地形地貌作为学科支撑,以感受和认同长征精神为课程宗旨,搭建出“了解长征缘起和经过”“了解长征路线和途经典型地区地理特征”“感受长征之苦”“理解长征意义和长征精神”的课程基本框架,涉及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等学科。

与此同时,我们还以同样的模式推动了高一和初一年级的SSI课程,这是一个涉及社会议题与人文学科的课程,除此以外还包括如steam课程、博物馆大剧院课程、艺术与科技类课程等综合课程。

随着综合教研的深入,教师思维方式由长期分科教学导致的单一线性思维转变为跨学科的发散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而教师思维方式的变化最终会引发学生思维的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都能够获得显著提升。

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3.0版教研模式不仅在学科层面实施,还辐射到了学校行政级别的教研活动。例如,为申报北京市特色高中一体化建设,学校借鉴了先导小组的教研模式。此外,针对市级课题“学生发展指导”,我们采取了与学科融合相同的教研方式。

随着教研模式的迭代升级,学生和教师以及学校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学生浸润在思维训练中,获得了自信,不仅中高考成绩喜人,拓展课程和发展课程也取得了优异成绩。

从教师角度,3.0时代的教研确实带来了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变化。无论是成熟阶段的教师、新入职的教师,还是市级骨干教师和正高级教师,都受益匪浅。他们现在发挥主导作用,构建不同的教研团队,促进全体教师持续专业发展。

因此,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教研已成为育新学校的符号,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也在逐步提高。例如,育新承办的几届思维型教学大会和市级现场会,以及学校的整体发展,都显示了思维型教学理论对育新学校的指导作用已经超越了课堂,涉及教师研修、课堂教学、评价作业、教研和课程等方面。

目前,育新也在探索新时代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例如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思维型教学今后的增长点是什么?以及能否在思维型教学理论和互联网加的背景下,数字化地推进学校整体发展等,都是我们今后思考的方向。

教育的路有多长,探索的路就有多长。但无论何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始终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和教师的职业基点。我们将努力躬身实践,使教师不再简单地重复别人的劳动,而是创造性地发展自己的专业世界,体验专业生涯的价值和快乐。

作者 |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副校长 代翔燕

编辑 | 肖静

统筹 | 孙习涵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