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遗址:卫青、霍去病灭匈之战,大汉王朝“列四郡,据两关”!

黔程历史 2024-04-12 10:34:53

本篇旅游随笔是西北环线行第四天行程。

上周,黔程讲述了“南八仙”牺牲的故事,介绍了G315U形公路、雅丹地貌、东台吉乃尔湖的美丽风光。

本周,黔程介绍一座因石油而兴起、因油竭而废弃的石油小镇,一个被遗弃的古代关隘和它曾经的历史往事......

一、石油小镇

今天我们从大柴旦行委(地市级)出发,经过鱼卡过了安检后(我至今不明白为什么鱼卡会要安检),正式进入了甘肃境内。

甘肃境内的第一站,就是石油小镇。

由于上午游玩大柴旦湖有点累,同行的其他人都不愿意下车再玩;而我对人文遗迹类景点特别有兴趣,所以就携内子进入小镇游玩了约1个小时。

新中国成立后,把工业发展放在了第一位,工业发展的基础,就是被誉为工业血液的石油!

如今人们对当时重点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颇有微词,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二战期间,中国作为农业国,没有工业,靠血肉之躯去抗飞机、大炮,“一寸河山一寸血”,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

鉴于中东沙漠底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所以新中国在西北沙漠寻找油矿就自然而然了。

1954年,地质队进入柴达木盆地勘探石油;次年,在盆地北部边缘(甘肃、青海、新疆交界处)发现了一个淡水湖,水温冰冷,于是命名为“冷湖”,并在冷湖发现了石油构造。

1958年9月,冷湖5号构造地中4井日喷原油800吨,冷湖油田诞生,成为继克拉玛依、玉门、四川油田之后的全国第四大油田(笔者注:大庆油田是1959年9月发现的)。

1959年2月,冷湖油田第一批原油通过油罐车队,浩浩荡荡地运往玉门!

石油小镇本名为“博罗转井”,“博罗转井”是蒙古语,意思是“青色墩台”,曾是阿克塞县府所在地,现在一般称作“阿克塞石油小镇”。

最繁华时,石油小镇多达10万人,镇上学校、医院、电影院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上个世纪90年代,石油枯竭,人们撤离,小镇最终被废弃!

因石油开发而兴,因石油枯竭而废!不过区区数十年,白云过隙!

让石油小镇声名大噪的,是2014年在此取景的《九层妖塔》电影,如今仍有部分道具被遗弃在此,很多游客争相与之合影!

我对《九层妖塔》电影遗弃的道具没有多少兴趣,而是步入小镇废弃的学校、医院和石油工人的宿舍楼,在人去楼空的地方,想象着曾经的熙熙攘攘、家里话长!

谨以此游记,纪念那些为国为民奋斗一生的石油工人,他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脊梁!

二、阳关遗址

1、阳关往事之汉匈之战

西汉王朝一建立,就面临着北方匈奴的威胁!

汉高祖七年(前200),刘邦率32万大军御驾亲征,结果在白登山上被匈奴围困七天七夜,最后靠陈平游说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脱困(陈平对阏氏说:南方的美女太多,打败南方,您的阏氏地位就保不住了)。

刘邦脱困后,对匈奴“和亲”,每年送给匈奴大批棉絮、丝绸、粮食、酒等,双方以长城为界(实际上匈奴并未遵守约定,动不动就攻入长城以南)。

汉惠帝三年(前192),冒顿单于写信羞辱太后吕雉,信中写道:我是北方单于,多次到汉朝边境一游(即兵临长城),希望有一天能够巡游中原(即攻入长安);你老公已死(即刘邦已去世),不如咱们互通有无,你有的给我,我有的给你(这个话大家都懂的,极具侮辱性)。

历史上强势得连刘邦都无法控制的吕雉,面对名义上的女婿羞辱自己,也只得屈辱的回信:我已经年老色衰了,没有办法服侍好您;汉朝没有得罪您,请不要攻打我们;我愿意献出两辆御车、八匹马供您乘驾。

文景之治后,汉朝国库充盈,汉武帝终于反击匈奴,为先祖一雪耻辱!

武帝早期,李广、韩安国虽然作战厉害,但也只是让匈奴不敢从两人驻守关隘处进攻而已,于匈奴则基本无损。

直到名将卫青出现,卫青一生七次出击匈奴,重创匈奴主力,最后匈奴已不敢与卫青正面对攻。

而卫青打仗比较依赖后方粮草供给,匈奴望见卫青避之不及,卫青已经难于找到匈奴主力决战了。

此时,一代名将霍去病横空出世!

汉武帝问霍去病:你要多少兵力?

霍去病说:八百将士足矣!

武帝问:那你如何补补给?

霍去病说:我不用补给,我从匈奴那儿取!

霍去病大军每人带2-3匹马,换马不换人,开创了轻骑兵奔袭数千里对敌军重要人物的斩首战!

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率一万骑兵在西北边境一举击败匈奴;汉武帝在河西走廊“列四郡,据两关”。四郡即敦煌郡、酒泉郡、张掖郡、武威郡,两关即玉门关、阳关。

两关之间由长城连结,分扼天山南北路咽喉,北行出玉门关,南行出阳关,阳关位于玉门关之南,古时南为阳,故名“阳关”。

自此,汉王朝获得向西发展的桥头堡,西域第一次展现在中原王朝眼前。

2、阳关往事之玄奘法师

站在阳关遗址,我不禁想起了最为敬佩的高僧——玄奘法师。

玄奘:602-664,本名陈祎,河南偃师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

玄奘早年全国游历,拜访名师,感觉各师所说不一甚至冲突,于是向朝廷申请去西方求法,朝廷不准。

贞观三年(629),27岁的玄奘偷偷出境。

玄奘从长安出发,一路过秦州(今甘肃天水北)、兰州,到达凉州。

在凉州时,玄奘被凉州官员勒令返回长安;玄奘在当地高僧的帮助下,偷偷到达瓜州。

在瓜州时,玄奘同意一个商人用老瘦马置换了自己的好马,收了一个叫石陀的胡人为弟子。

但石陀后来害怕被唐朝守边士兵发现后,自己也被处死,数次想杀了玄奘逃走;玄奘郑重承诺不把石陀供出来,然后石陀离开玄奘又回瓜州去了。

石陀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

在过瓜州第一座烽火台时,玄奘被校尉王祥发现,玄奘向王祥说明了意图,王祥被打动,私自放行玄奘,并告诉玄奘第四座烽火台是自己亲戚,报名即可放过。

玄奘在过其他烽火台时,只好趁着夜晚偷偷摸摸潜行,最后一次被哨卡士兵发现,一阵乱箭齐发,毒箭离玄奘身边不过尺许,幸运地逃过一死。

终于过了五座烽火台,玄奘进入了沙漠,结果在沙漠里携带的水囊意外被打翻,玄奘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往回走,可能还有生还机会,但求法事业毁于一旦;往前走,基本上是死路一条!

玄奘心里默想:如果佛祖庇佑,我终能穿越沙漠;如果出意外,那就死在求法的路上,绝不回头!

在断水五天四夜之后,玄奘已经奄奄一息;最终,老马识途,那匹在瓜州置换的老瘦马驮着玄奘找到了一片水源,玄奘捡回了一命!

到达西域门户伊吾国时,玄奘再次遇见大唐士兵,士兵拿出通缉玄奘的图像,对比后放玄奘走了。

玄奘不知道的是,士兵其实已经认出了他,只是这个士兵是虔诚的佛教徒,放了玄奘一马。

但玄奘再也不敢在伊吾国待了,恰好此时高昌国使者知道了玄奘,并将此报告给高昌王麹文泰,麹文泰热情邀请玄奘到高昌国。

在高昌国,麹文泰与玄奘结为兄弟(《西游记》御弟的故事来源),然后一直不肯让玄奘走,玄奘绝食四天四夜,麹文泰最终无奈,给了玄奘5个沙弥、20个随从、30匹马、金银衣物若干,并写信给西域各国请求照顾玄奘一行。

此后一段时间,玄奘一路比较顺利。

在通过天山南麓高原雪山凌山时,玄奘一行遇到暴风雪,全部被埋于雪下,最后仅玄奘一人幸存,其余人全部身亡!

这一次,玄奘虽然得以幸存,但身体受到了极大伤害,后来62岁就圆寂,与此次雪山伤害有极大关系。

过了雪山后,因麹文泰的关系,玄奘又得到叶护可汗的帮助,较为顺利的到达了天竺(今印度)。

在天竺境内碰到强盗,随身之物全部被抢,玄奘躲到河边的暗沟方逃到被杀的命运!

最终,历经千辛万苦的玄奘到达那烂陀寺,被已过百岁的主持戒贤法师亲自收为弟子!

几年之后,玄奘在天竺声名大起,戒日王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玄奘为论主,18天内竟然没有一个人敢挑战,被大乘尊为“大乘天”,小乘尊为“解脱天”。

一天夜里,玄奘梦到:那烂陀寺被熊熊大火所吞噬.....于是回国。

玄奘西行走的是天山北线,回国走的是南线。

到达阳关时,玄奘不敢回长安,按大唐律法,玄奘私自出境会被处死。

阳关守将也拿不定主意,只好加急上报朝廷,玄奘在阳关忐忑地等待着朝廷的旨意。

李世民赦免了玄奘,召玄奘入长安觐见。

贞观十九年(645)正月,离开长安17年的玄奘回到长安。长安全城轰动,人们夹道相迎,争相一睹玄奘风采。

李世民亲自接见玄奘,劝玄奘还俗为官,玄奘不肯,李世民就要玄奘将此行经历写成书上呈朝廷。

此时大唐已经进入西域(对玄奘西行帮助最大的高昌国,已于之前被大唐所灭),李世民雄才大略,眼光已经看得更远:看到了中亚、看到了天竺。

李世民要玄奘写书的目的就一个:通过了解中亚、天竺的地理国情,为大唐进一步的开疆拓土作指南!

贞观二十年(646),由玄奘口述,弟子窥基(尉迟恭的侄子)编撰的《大唐西域记》横空出世!

如果没有《大唐西域记》,印度在唐以前的历史就是空白!

我站在阳关遗址前,想起玄奘在此忐忑不敢回长安,玄奘倒不是担心自己被杀,所担心的是,自己如果被杀,从印度取的经书就再也无法传回中土了,一生追求的事业将灰飞烟灭、毫无意义!

黔程注:之所以在阳关随笔中大片累牍写玄奘,一则是因为玄奘是历代高僧中我最佩服的一位,借此机会表达对玄奘法师的敬意;二则是下一篇敦煌随笔中也会涉及玄奘,斯坦因正是冒玄奘之名从莫高窟骗走了大量经书!

3、阳关往事之诗佛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与大多数认为不同的是,王维的这杯赠别酒,元二并不是在阳关喝的。

王维大约出生于武周时期(说法不一),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

唐玄宗开元九年(721),考取进士,任太乐丞,就是在朝廷祭祀宴享时,负责组织编制音乐、舞蹈等礼仪。

后来仕途不算顺利,时而出仕,时而隐居。

王维受母亲影响,是虔诚的佛教徒,也有古代隐士的风范,所以这种出仕—隐居—出仕来回切换的生活对王维没多大影响。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赴凉州河西节度幕,任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一年后回长安,这是王维的一段边塞经历。

约安史之乱前,王维的好友元常(因排行第二,故称元二),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从长安一路送元二。

王、元两人到达渭城(咸阳古称),在一个酒楼,最终饯别。王维敬了朋友一杯酒,作诗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自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玉门关和阳关就是中原王朝前出西域的桥头堡,所以王维在诗中特意提到了“阳关”,出了阳关就进入了西域。

诗中充满了悲伤,王维感伤的是,元二出使西域,自己已经50多岁了,待元二再次回来时,只怕自己已经死去,两人再也无缘相见了。

“无故人”,其实是“故人无”!

两人分别后,安史之乱随即爆发,王维为安禄山所俘,硬被叛军安排了“官职”;朝廷收复长安后,按律王维当斩,因其曾作诗《凝碧池》怀念家园故国,加之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叛有功,故免于一死,只降职处理。

“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语成谶,渭城一别不过六年,王维去世,享年60岁!

后人为《送元二使安西》谱曲,这就是中国古代名曲之一的《阳关三叠》!

一杯渭城喝下的饯别酒,让数千里之外的阳关天下闻名,影响至今!

黔程注:王维的生死年月说法不一,与元二的渭城之别具体时间不可考(但应该大致在安史之乱前),特此说明。

4、阳关往事之没落遗弃

明朝建立后,漠北的“北元”及后来的鞑靼、瓦剌始终是明廷的大患,这也是朱棣迁都北京的原因之一。

由此,中原王朝在西北控制范围收缩至嘉峪关,阳关成为“弃儿”自生自灭,逐渐归于尘土,后人竟不知阳关处于何处。

1972年,在古董滩发现大量版筑墙基遗址,结合玉门关的认定,“阳关”再次呈现于世人面前!

阳关墙基、汉长城早已埋入尘土,唯剩一座烽燧还顽强倔强的矗立沙丘,让人追忆、凭吊。

从旅游的角度来讲,阳关遗址景色一般,有些人可能只是玩了寂寞;但阳关历史人文厚重,是我特别喜欢的历史人文景点!

《西北行》待续;下周写写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的故事......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石油小镇: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博罗转井镇。

02.阳关遗址: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南湖乡南工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