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挽歌:孙可望妄图称帝,李定国忠心救主(二

黔程历史 2024-04-11 23:16:06

【导语】

上周,笔者写了《南明挽歌:永历皇帝逃亡贵州(一)》故事,聊了明朝灭亡之后,南明弘光政权、隆武政权/绍武政权、绍兴政权、永历政权因正统之争而内耗不已,两大实力派大西军与郑成功之间其实也离心离德。

大西军与永历政权的联合,稳住了抗清势力的颓势。李定国的一系列胜仗,掀起了抗清的高潮,清廷甚至作了划江而治的念头,南明历史迎来了最为高光的时刻......

一.抗清势力

01.大顺政权

李自成实际上算不上是一个成熟的政治人物,攻破北京后不是安定人心,而是放纵手下把北京的大小官员、士大夫和商贾逐一收押敲诈钱财,开门迎闯王,结果却迎来个魔王。

李自成招降吴三桂,鉴于家人被李自成扣押,吴三桂拒绝后金的招降(此时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已投降后金),决定投降李自成。

孰料在赶往北京的途中得知,吴家已被抄家,爱妾陈圆圆更是被刘宗敏占为己有,于是联合后金,后来的事情大家都是知道的,就不详述了。

李自成败退后,于弘光元年(1645)战死在湖北九宫山(不是死于清军,而是死于当地团练之手)。李自成余部一分为二进入湖南,与湖北明朝势力共同抗清,虽取得一定胜利,但最终被清军消灭。

02.延平郡王郑成功

郑芝龙早年在南洋日本一带从事贸易,拥有船只1000多艘,富甲一方,手下达3万之众。在日本时,娶了日本名门之女田川松,生下长子郑森(后由隆武帝赐姓朱,改名“成功”,这就是郑成功被称作“国姓爷”的原由)。

明朝末年,福建天灾不断,郑芝龙组织大量闽南百姓迁居台湾。由于明朝实行海禁,郑芝龙被朝廷诬为海寇,此时荷兰势力已控制东南亚,于是明朝同意了郑芝龙的归降。

南明弘光政权被灭后,郑芝龙拥立唐王朱聿键建立隆武政权;隆武帝兵败被杀后,郑芝龙不愿逃亡被清廷抓获,田川松自杀身亡。郑成功苦劝其父逃亡未果后,率部出海避走金门,继续抗清。

郑芝龙到北京后最终投降清廷,而郑成功则组织反清复明势力与清军死战,总体而言,陆战清军胜、海战郑军胜。郑芝龙多次写信劝降郑成功,郑成功坚决拒绝。

永历三年(1649),郑成功奉永历帝为正统,被封为延平郡王;永历十五年(1661),清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矫诏杀郑芝龙全家。(注:看过《康熙帝国》的朋友知道,苏克萨哈最终又为鳌拜所杀)

03.大西政权

1644年,明朝灭亡后,张献忠于成都称帝,建立大西政权。

1646年,清军向四川进逼,张献忠决定联明抗清,并指定如果自己战死后,由孙可望作为继承人(孙可望是张献忠的四个养子之首)。11月,大西军刘进忠投降清军,并引导清军突袭大西军统帅部,张献忠不幸中箭身亡。

大西军余部按照张献忠生前遗嘱,拥立孙可望为最高首领,然后打下贵州、云南,由孙可望镇守贵阳,李定国则驻守云南。(注:李定国也是张献忠四个养子之一)

永历六年(1652),南明永历政权与大西政权达成协议:孙可望等人归顺永历政权,永历政权迁往贵州安龙府,由孙可望负责钱粮开销,而永历帝赋予孙可望大小战事自行决断权力,甚至可以先斩后奏。名义上,原大西政权归顺永历,但实际上孙可望以武力控制了永历政权。

此时,清军正向贵州、云南进逼,意图剿灭南明势力。李定国建议主动出兵以争取先机,孙可望同意此方案。

李定国进军湖南,并大败清军,歼灭清军5000人。

然后李定国挥军广西,击败定南王孔有德;孔有德逃往桂林,李定国兵临城下,孔有德在城墙上督战,额头中箭,自知难以幸免,乃杀尽家人(只有女儿孔四贞一人逃脱),然后自焚而死。李定国取得“桂林大捷”,光复广西全境。

李定国再次挥军北上进入湖南,清廷震惊之下,派敬谨亲王尼堪进攻长沙,李定国佯退,在衡州作战时,一举斩杀尼堪,李定国又取得“衡州大捷”。

由此,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清廷甚至起了与南明划江而治的念头。

二.孙可望贰心与李定国护主

李定国战功赫赫,孙可望一则嫉妒李之战绩,二来担心李定国威胁到自己地位(李是原大西政权仅次于孙的人物),于是想召回李定国并杀之。李定国获知孙可望的阴谋后,停止前往,但仍以大局为重不愿与孙反目。

见阴谋败露,孙可望干脆起兵攻打李定国。李定国不愿内讧,乃从湖南退往广西,跟随李定国南下的兵力约5万人。

李定国以广西为基地进攻广东,并派人联系郑成功,希望双方夹击,会师广州。但郑成功此时正与清廷在谈判,贻误了战机未能及时进军广东,李定国势单力薄,终至肇庆、新会大败,仅剩6000余人逃回南宁。

笔者按:李定国的战略,一开始是计划攻下湖广(即湖南、湖北),沿长江攻入江苏、光复南京,北拒清廷,南控东南,起码可以割据江南半壁,可惜孙可望目光短浅终至战略落空。在与孙可望反目成仇的情况下,李定国的战略改为以两广为基地,再加上郑成功部,以此北伐,可惜郑成功未能当机立断,终至功亏一篑!

孙可望野心勃勃,欲代永历而称帝,连皇宫地址都选好了(即贵阳忠烈街一带),大造宫殿,设立文武百官,行为和皇帝无异。

南明乱世之秋,南明臣民均盼忠臣护国。孙可望既有贰心,于是迁贵阳武侯祠(即今翠微阁处)至对岸,武侯祠改为观音寺。孙可望之心,路人皆知!

永历帝不愿束手就擒,乃与大学士吴贞毓密谋,欲派人至广西请李定国护驾,不料事情泄露,吴贞毓等十八名大臣被孙可望以“欺君误国,盗宝矫诏”的罪名处死。

李定国接到永历帝“血字诏书”求救信后,火速赶回安龙,李定国密誓效命,君臣抱头痛哭。鉴于孙可望兵力强大,决定将行都迁往云南昆明,安龙作为永历政权的4年帝都之地,宣告结束!

安龙南明皇宫

安龙南明皇宫:又名南明历史博物馆,是在原南明行宫遗址上完全新建,建筑本身其实没什么意思,不过里面收藏得有一些历史文物(如匾额),还算值得一看。

三.十八学士墓

十八学士被孙可望处死后,尸体示众三日,不准收尸。

李定国到达安龙后,亲自为18学士垒墓,并在旁建庙祭祀,因此十八学士墓其实是墓祠合一,以供后人祭祀。(注:十八学士是统称,十八人中官职不一,甚至包括司礼太监,当然,明朝中后期司礼太监权力其实很大)

永历十年(1856),已迁都昆明的永历帝遣使赴安龙为18人树碑,碑文“十八先生成仁之处”,为永历帝亲书,因此十八学士也被称为“十八先生”。

后来安龙被清军攻破,沧海桑田,至清咸同大起义时(黔西南先后爆发王囊仙大起义和白旗军大起义),十八先生墓祠被毁,永历帝亲书的“十八先生成仁之处”碑文则下落不明!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安龙知府张瑛(张之洞之父)重修十八学士墓祠,张之洞作《吊十八先生文》祭奠。

1938年,抗日战争正酣,武汉会战如火如荼,国难思忠臣,国民政府在此举行公祭,诸多名人留下珍贵崖刻,如蒋中正、于右任、李烈钧、王伯群、任可澄等。

十八学士墓园前部为四柱三门冲天式牌坊,上刻“岿然千古”四字;坊后为十八名学士合葬墓,封土高大;墓后为祠堂,享堂内原放置十八学士的牌位祀;祠堂后为忠泉和多节亭;亭后为摩崖石刻。

“十年时期”,十八学士墓也未能幸免,国民政府要人崖刻遭到破坏,如蒋中正的“碧血千秋”(现在所看到的是赝品),比起现在贵阳阳明洞仍然保存有将中正的“知行合一”,殊为可惜!

1980年,政府重新修葺“十八学士墓”,永历帝亲书的“十八先生成仁之处”碑文从地下被挖出,重见天日!现放在祠堂左厢房处,作为难得的永历皇帝手迹,弥足珍贵!

十八学士墓:简介

十八学士墓:牌坊&墓坊&坟茔

十八学士墓:崖刻

十八学士墓:崖刻(清末仿永历帝碑文)

永历君臣一行自安龙前往云南,而孙可望对此自然极度不满,煮熟的鸭子眼看就要飞了,于是亲率大军讨伐李定国。

李定国之前湖南、广西的胜利犹如流星,短暂而辉煌,绚丽过后便消失不再,南明挽歌进入了尾声......

《南明挽歌》系列待续......

附:贵州现存先贤祠

01.十八学士墓:黔西南州安龙县城天榜山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2.阳明祠:贵阳市云岩区螺蛳山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3.务本堂/尹珍祠:遵义市正安县新洲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