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肇始,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的浓重笔墨,秦始皇“千古一帝”的称谓实至名归。
然而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在秦始皇诞生之前,他的家族早已为了秦国的强大,接力奋斗了将近六百年。
如果没有先辈们筚路蓝缕般的奋斗史,也不会有秦始皇横扫天下的霸气侧漏。
那么,秦国是如何从一个小族群发展成为战国头号强国的呢?

据史书记载,在秦始皇当上秦王之前,秦国一共产生过35位君主,绵延发展了将近六百年,纵贯中国的西周、东周时期。
西周刚刚建立时,秦人还没有诸侯的名分,只是一个小族群。一直到秦国第八位天子周孝王在位时,秦人的首领非子凭借优秀的养马技能,得到了周天子的召见,从此有了封地——秦(今甘肃陇西),这是秦人得到采邑的开始。
采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天子或者诸侯分给卿大夫世禄的土地,也叫食邑。得到采邑,意味着非子成为了一个卿大夫,从此有了领地权,没有政权。
就相当于公家给你发了一套房子,你可以住在这套房子里,还可以把多余的房间租出去收取租金,但你不是这套房的所有者,更不能在这套房里称王称霸。这也意味着,你比那些拥有整个小区甚至整座城市的诸侯们,地位要低很多。
这就是秦国奋斗伊始的真实处境。自此之后,秦人们没有太大的突破,默默谋生是他们发展的日常。一直到西周灭亡时,秦人们才迎来了第一次发展机遇,主人公是第六位秦君秦襄公。
秦襄公的贡献是,他在西周遭遇犬戎入侵而灭亡后,亲率大军护送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
不要小看这一举动,这是秦国崛起道路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充分体现了秦人们“别人不救我来救,别人不打我来打”的政治眼光。
也因此,在周平王东迁成功后,为了报答秦襄公的雪中送炭,便把诸侯之位封给了他,还把岐山以西的土地也一并赏赐了出去。
这两项赏赐,第一项解决了秦人发展名分的问题,从此秦人族群可以称秦国,可以与原来的诸侯国也可以平起平坐,这是秦国最终统一天下的基础。
第二项,岐山以西的土地此时还只是一个空头支票,并不是周平王想赖账,而是西周灭亡时,这些土地早就和都城镐京一起,被发起叛乱的西戎人据为己有了。周平王自己都选择东迁另起炉灶了,还会管你秦国能否拿得到丢失的土地?
但秦襄公依然非常在意这项赏赐,毕竟这些“期权土地”是潜在的市场份额啊。
后半生,秦襄公锐意进取,豁出所有与西戎抗争,最终战死沙场,为秦国的发展拼尽了一生。

除了秦襄公,秦穆公也是对秦国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位国君。
秦穆公与秦襄公之间隔了一百七十年,穿插了七位国君,这么多年都没有把西戎之地夺回来,秦国也真够难的。
秦穆公上台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网罗人才。
他听说晋国陪嫁给秦国的奴隶中,有一位贤能之人名叫百里奚,但百里奚不堪忍受做奴隶的屈辱,从秦国跑到了楚国,结果被楚国士兵扣留了。
秦穆公当即命令手下人:“一定要把百里奚平安带回秦国!”
因为担心出价太高引发楚国人的疑虑造成“竞标”,他特意叮嘱手下人这么沟通:“我们君主听说他妻子陪嫁的小臣在你们这,安排我以五张羊皮将他换回来。”
五张羊皮,这种价格远高于买卖奴隶的市场价,但又不是那种惊天之价,所以没有引发楚人的怀疑,百里奚被成功赎出。
百里奚回秦国后,秦穆公亲自去迎接他,向他询问国家大事。面对百里奚的自谦之词,秦穆公一再宽慰:“虞国国君不用你,所以虞国才灭亡,这是他的错,不是你的问题。”
百里奚非常感动,之后为秦穆公出了不少治国安邦的好主意,还把自己的好朋友蹇叔推荐给了秦穆公,秦穆公一下子得到了两位重要的王佐之才。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秦穆公一边东扩一边西伐,一边招贤纳士一边见机行事,终于在晚年时,通过招募和重用来自西戎的贤才——由余,找到了西戎的弱点,然后吞并了十二个西戎之国,开辟了千里疆土,成为了西陲之霸。
秦穆公的成功,也让秦襄公当年得到的“期权土地”变成了实际资产,真正实现了“襄公有其名,穆公得其实”的战略闭环。

在秦穆公去世之后,秦国又经历了十五代国君,和二百六十年的发展,终于再一次迎来了一位英明的君主——秦孝公。
在秦孝公任上,他重用商鞅实施了商鞅变法,真正带领秦国走上了富强之路。

在秦孝公病逝,儿子秦惠文王继位之后,六国之中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力量与秦国单独抗衡了,只能使用“合纵”的策略,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而秦惠文王也不差,他重用张仪,打破了六国的合纵局面,还派司马错伐蜀,得到了蜀地这个天府之国。
秦惠文王的努力,帮助秦国在统一之路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秦惠文王死后,儿子秦武王因为举鼎而早逝,没能做出太大的贡献。
另一个儿子秦昭襄王继位后特别能打,不仅向南夺取了楚国的鄢、郢等重镇,俘虏了楚怀王,向东攻破了齐国,还多次打败韩、赵、魏三国,军事上势如破竹。
与此同时,秦昭襄王重用范雎,采用“远交近攻”之策,彻底分化了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沉重打击了六国的有生力量,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秦昭襄王病逝,经过儿子秦孝文王(在位一年)和孙子秦昭襄王(在位三年)的短暂过渡后,重孙秦始皇登上了历史舞台。
他凭借当仁不让的魄力,完成了轰轰烈烈的统一大业,创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国的奋斗史至此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纵观秦国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秦国的成功,绝非一位天才君主之功,秦国历代国君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在重压面前永不屈服的精神,以及几位杰出君主的长寿带来的持续稳定的领导力,都是秦国成功的秘诀所在。
不信我们看:
秦穆公在位39年,拿到了秦国发展的根据地;
秦孝公在位23年,完成了商鞅变法,推动秦国走上了富强之路;
秦惠文王在位14年,重用张仪连横破合纵,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秦昭襄王在位56年,沉重打击了六国有生力量,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底盘;
秦始皇在位37年,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彻底完成了一统六国的大业。

秦国的发展史印证了一个真相:在权力更迭频繁的战国时代,持续稳定的领导力才是最大的竞争优势。就像现代创业,再好的商业模式也需要时间的沉淀。
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个体想要有所作为,不仅仅需要毅力、能力和魄力,长寿健康亦是实现理想的关键要素。
如果连个体的生命都不存在了,那依托于生命而存在的理想、信念、能力等物,还有释放光彩的可能吗?
在今天这个事事追求速成的时代,我们不妨学习一下秦国人的战略耐心——把生命看成一场漫长的接力赛跑,不仅在自己的“赛段”全力以赴,也要为下一棒保留足够的发展空间。
这样的耐心,才能铸就百年大计,乃至千年大计啊。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