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前11月21日的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上,中国蹴鞠第七代传人李伟鹏与卡塔尔多哈足球训练中心的专业教练进行了技术交流。
李伟鹏独具传统特色的花式踢球动作令人眼花缭乱,类似于佛顶珠、燕归巢、如风摆荷等等,华丽超绝的蹴鞠技巧得到了对方的高度认可。
要知道蹴鞠在我国可有着长达2300年的历史,其沉淀之深厚令人瞠目结舌。
相传远古时期,黄帝在与蚩尤的大战中取得胜利后,为了以绝后患,他将首领蚩尤的胃挖了出来,打入空气当做球踢,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胜利。也正因为此,黄帝发明了蹴鞠。
在2004年的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上,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正式宣布,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是足球的故乡。
也就是说我们从秦始皇还未统一六国起,就已经有了蹴鞠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积累与学习,为什么如今我们的足球技术不进反退了呢?
真正的全国运动,足球的故乡根据《战国策·齐国策》所记载,蹴鞠起源于齐国的临淄,这种老少皆宜,轻松简单的游戏早在两千年前,就深受大众的喜爱。
苏秦就曾描述过当时齐国的景象:“临淄百姓生活的十分富裕殷实,人们吹竽鼓瑟、斗鸡赛狗、弹琴蹴鞠,好不快活。”
虽然在当时的齐国几乎人人都会蹴鞠,蹴鞠文化得到了大力的推广,但奈何战火连绵,人们连自己的性命都顾不上了,哪还会记得蹴鞠呢?
就这样一直到了汉朝,在汉高祖刘邦的带领下,蹴鞠运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刘邦本就出生草莽,没事干的时候常与村里人一起踢蹴鞠。
在长安即位,无法归乡的刘邦对于家乡的蹴鞠十分想念,于是下令在长安城内找了块空地,仿照老家沛县的模样,搭建了一个蹴鞠场地。
不仅如此,刘邦还将自己的老乡接了过来,这群皇帝自幼的玩伴不光教会了长安人如何踢蹴鞠,更是让这项运动彻底风靡了起来。
成为了“全民运动”的蹴鞠在女子之间,也掀起了一波热潮。出阁与未出阁的女子们,都在院子里踢球作乐,虽不如男性踢球那般粗狂有力,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也可从此事中看出蹴鞠在彼时的风靡程度。
在刘邦的大力推行下,蹴鞠从一开始的“玩球”衍生出了表演性和竞技性,逐渐变成了一项专业化的运动,有了比较健全的规则。
人们踢蹴鞠的场地叫做鞠域,专门踢球的球员叫做鞠员,汉朝用的蹴鞠是用动物毛发搓成球,外面缝上皮革的实心球。
在鞠域内两边各挖十二个半月形坑,称为鞠室(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球门),两边各有十二人,六人守门,六人进攻,比现代足球要多一个人,但是从规则上而言还是大同小异的。
汉朝建立于公元前202年,可以说我们中国人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正式的踢“足球”了,于情于理,中国足球都不应该弱成如今这副模样,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在蹴鞠进入汉代的军旅之后,成为了众多汉兵练功练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史记》中就曾记载过,霍去病在行军的途中士气低下、食物匮乏,唯有踢蹴鞠方能引起将士们的注意,即使再饿再无力的士兵都能抗着身子的虚弱上去踢两脚。
一直到唐宋时期,蹴鞠的发展才终于迎来了巅峰。蹴鞠的传播范围更广了,不光是民间的百姓们爱玩,皇帝更是对蹴鞠爱不释手。
唐玄宗当年就因为太过喜欢蹴鞠,多次收到大臣的谏言,希望他不要玩物丧志,将时间尽数浪费了。面对大臣们的“好言相劝”,唐玄宗毫不客气的回道:
“蹴鞠之戏者,盖用兵之技也。”
踢蹴鞠可以很好的锻炼一个人的体格,作为士兵锻炼用的游戏格外的合适,所以我必须要了解!
也就是在这期间,唐朝的蹴鞠工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不再像从前那样使用颇有分量的实心球,为了让球能更加轻盈,鞠员能更灵活。
工匠们用八块皮革缝制蹴鞠,然后不填充任何东西,而是用吹的方式将气灌进去。此时蹴鞠的形状已经极为贴近现代的足球,不仅如此,两者同样都是空心球,但唐朝的规则却要严苛许多。
古时候的蹴鞠形状上要比足球小巧,踢法也更加的多种多样。
唐朝的鞠域上,分为双球门和单球门,球门上设立风眼,比赛双方的鞠员必须在保持蹴鞠不落地的情况下,将蹴鞠踢过风眼。可以说困难性要比现代足球难上许多。
在那个万国朝宗的时代里,周边的各个邻国都来向我们学习,借鉴蹴鞠的玩法。蹴鞠先是传到了西亚、朝鲜、日本,后来又远播埃及、希腊和英国等地。
并在英国逐渐现代化,成为了现在的“足球”。
而且中国的蹴鞠技艺被日本来使学去后,被编撰成了《蹴鞠九十九个条》。其中第一条就明确记载了:蹴鞠始于唐朝。
宋代的蹴鞠技术和蹴鞠的流行风尚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提高蹴鞠的表演性,作为给王公贵族们表演项目,鞠员们专门发明了一种叫做“白打”的控球技巧比赛;踢出来的花样应接不暇,称为“解数”。
蹴鞠传人李伟鹏所表演的诸多花样以及这些技巧的取名,皆是来源于宋代。
可以说,唐朝主要将蹴鞠推向了世界各地,而宋朝从真正意义上将蹴鞠开花结果,发明出各种异想天开的花样和动作。
在那个时代甚至出现了专门的蹴鞠团队——齐云社,还有专门由民间球队组织而成的权威赛事——山岳正赛。可谓是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将蹴鞠这个运动普及到了民众的生活之中。
《水浒传》中的“球星”高俅正是用了一招“鸳鸯拐”,才成功吸引了宋徽宗的主意。
纵观唐宋的蹴鞠史,可谓是将蹴鞠抬高到了与当时的文化、政治、甚至是经济皆密不可分的高度。
随着广大民众的参与,一方面提高了民众集体的身体素质,更是振奋了民族精神,实现了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
但令人惋惜的是,蹴鞠的最巅峰时刻也就止于此,从这以后蹴鞠就开始一点点衰落,甚至一步步离开大众的视野。
逐渐落寞的中国“足球”随着独爱于摔跤、骑射运动的蒙古人入主中原,蹴鞠渐渐开始走向了落没。在明朝朱元璋称帝之后,甚至明令禁止军中士兵,将领以蹴鞠为乐;皇宫贵族的聚会上也不得出现蹴鞠的表演。
在朱元璋看来,蹴鞠就是一个玩物丧志的东西,为了彻底整顿军风,朱元璋下诏“凡是唱歌的,就把舌头割了;凡是下棋的,把手给断了;凡是踢蹴鞠的,就把脚给卸了。”军令之严苛,光是听着都令人生畏。
元代流传下来的一些文艺作品中,经常性的出现妇女踢球作为供客人赏玩的手段。蹴鞠也逐渐和放荡一词扯上了联系。
人们将蹴鞠与风流弟子,宦官,无业游民等名声不堪的人或物放在一起,渐渐的蹴鞠也就再难登大雅之堂了。
一直到清朝,满族人实行弱民政策,蹴鞠被下了禁令,用毽子取而代之。顺治,乾隆对于蹴鞠都不感兴趣,曾发布过不止一篇禁止蹴鞠的命令。
如此一来,在那个封疆王朝统治下,消息流通极为闭塞的时代里,这个曾经风靡全国的运动,还是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直到明朝末年,这项在我国流传了2300多年的古老运动,彻底的销声匿迹了。但令明清两代皇帝没想到的是,在自己看来那样不堪的运动,在国外乃至于世界,掀起了一波巨大的浪潮。
在英国人的改良下,这个名为“足球”的运动更加的规范化,简单化,不再那么突出个人,而是更多的集中在团队的表现上。
据说英国作为足球发明国,第一次带队前往美国交流时,竟然踢成了1比0落败。消息传回英国时就连报社的记者都不敢相信,还认为肯定是消息出错了,少了个1。
于是英国报社在向国内报道比分时,就说英国以10比1 的压倒性胜利战胜了美国队,全国上下一片欢呼雀跃。
从我国历史倒推来看,蹴鞠的主要消亡就是在于朱元璋所施行的苛政,以及满族人入住中原后,对于曾经汉人运动的禁止。
宋朝作为蹴鞠最为巅峰的朝代,却是将蹴鞠引导向了表演性质,而非现在足球运动所倡导的竞技体育。
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各种形式的运动最终都逃不过成为取悦王公贵族的表演的下场。彼时的人们心中并没有竞技的概念,只是单纯的将蹴鞠看作时日常生活中消遣的游戏,也正因为此蹴鞠长达两千多年的生命才得以中断。
而这就难以撇清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奴性思维,在数千年王权的统治下,无论是体育运动还是琴棋书画,最终的结局都指向了王权。
一个成功的运动员莫过于成为皇帝的老师,一个技艺高绝的琴师最终能达到的目标,也只是成为宫廷御用的琴师。
就连画圣吴道子,天下无不感叹他技艺,如此神人也难逃“非有诏不得画”的限令。
一个事物能否走的长远的决定因素都被王权牢牢的掌握在手里,即使再优秀的人也出不了头,没有与之相当的权与利,或是没有受到上层人士的重视,天才也只不过是时代的淘汰品罢了。
参考文献:
《汉书·艺文志》
《蹴鞠二十五篇》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