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乡村治理模式经历了长期演变,从早期的国家主导模式逐步发展为多元共治的模式,在乡村景观保护、产业发展、城乡融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梳理英国乡村治理的发展进程,总结其演变的规律和经验,探讨其反映出的国际趋势和发展路径,可以为我国乡村治理提供借鉴。
历史演进: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到多元
英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治理到多元共治,从注重经济发展到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转变。这一演进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中世纪至十九世纪初为传统治理时期,该时期英国的乡村治理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封建庄园制和乡绅自治。封建领主和乡绅掌握着乡村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司法权力,负责地方治安、司法和行政管理。教会也凭借其土地和宗教影响力,参与乡村治理。随着圈地运动的发展,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要力量,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商业化,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为国家干预与福利国家时期,由于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政府开始介入乡村治理。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提供财政支持和建立专门机构等方式,政府运用农业补贴、乡村规划等政策手段支持农业发展和改善乡村生活条件。这一时期,福利国家理念兴起,政府乡村治理的目标从单纯的经济发展转向了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
二十世纪末至今为权力下放与多元治理时期,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后,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对英国乡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进入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多元治理理念兴起,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治理。社区赋权和参与式治理成为英国乡村治理的重要趋势,与此同时,非政府组织和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际趋势:多元协同、社区赋权与可持续发展
英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演变历程反映出当前国际乡村治理发展的重要趋势,主要体现在治理结构、治理主体、治理目标和治理手段等方面。首先,在治理结构方面,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模式逐渐被“多元协同”的治理模式所取代。各国认识到单一主体难以有效应对复杂的乡村发展问题,开始鼓励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
其次,在治理主体方面,乡村社区的“赋权增能”成为重要趋势。各国通过权力下放、能力建设等方式,增强乡村社区的自治能力和参与能力,推动社区居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积极参与乡村发展规划、项目实施和监督评估,实现村民自治。同时,非政府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它们作为政府与社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信息沟通、资源整合、能力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后,在治理目标和治理手段方面,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数字化技术成为关键要素。各国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社会。
有益启示: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优化治理结构。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各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形成分工合理、各司其职、协同高效的治理格局。在此基础上培育多元治理主体,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提升其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乡村治理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提升乡村社区治理能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一方面各乡政府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推动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形成“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基层部门应做好乡村治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升村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村民的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其中,特别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提升其依法办事、民主决策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多维度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首先,在乡村产业振兴层面,各市、县政府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同时,要注重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次,在乡村人才振兴层面,各地基于中央政策框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对乡村振兴人才政策进行调整和细化,如针对性引才、差异化扶持和创新激励机制等。通过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促进农村治理数字化发展。
此外,在乡村文化振兴层面,基层政府需做好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工作,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增强乡村文化软实力。乡政府联合旅游发展部门和教育部门深入挖掘和整理乡村文化资源,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例如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体验等,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原载2025年3月25日《农民日报》,作者汪栋 江金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