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全面企稳,体感转暖

白刃行式 2025-01-20 11:02:37

2025年1月13日,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举办的第48届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主题为“2025年的中国经济”。

参与的大咖不少,包括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尚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翟东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原住建部政研中心主任秦虹教授;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教授;ACCEPT研究院院长李稻葵教授,ACCEPT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部副部长刘培林教授。

最近几天,抽空详细地看了一下视频的回放,感觉还是有点东西。不过,视频版本太长,长达三个小时,废话也不少。我决定把里面的干货,提取一下并加了一些自己的感想,分享给大家,以备思考。

1,中国经济的前景

首先,会议主持人ACCEPT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厉克奥博,发布了题为《2025中国经济展望》的宏观经济报告。

他在开篇就提出中国经济仍然具有巨大潜力,长期仍有5%左右的增速潜力,其实这目前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因为现状是不好的,很多人持有悲观的心态,认为中国经济不行了,各种吐槽、抨击,常见于各种群聊。

厉克奥博给出了几个比较重要的数据:

√中国农村常住人口占到34%;另有18%城镇常住人口未获得城镇户口,消费行为没有城镇化,城市化和农业人口转移还有较大空间。

√7亿人口有待迈入现代化生活。

√9亿人口学历达初中及以上,全国居民每月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仍不足3000元,收入提高将带来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

√国民储蓄率在40%以上的高位,为化解历史环账呆账和可持续的资本投资提供基础。

√科技创新潜力巨大,国际专利申请效量全球第一,教育体系培养大量理工人才《普通本科及研究生毕业生中理工科人才占比达40%,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总和。

√人口总量见顶,但人力资源总量仍提升。

(关于中国有经济增长潜力的问题,我并不反对,但是我对他的论点其实是有点不同看法。他对于农业城镇化过于关注,有点活在天上的感觉,没有真正的过过这些人的日子。比如,18%的人没有获得城市户口,就没有在城市消费嘛?是因为不愿意住在城镇里面嘛?不是,是买不起房子,过去买不起,未来可能买得起,但是买得起的支出,和现在租房的支出相比,真的对整体消费有多大提高呢?难道现在没有户口的那些人,就不消费了?

另外,为什么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不足3000元?这是因为有大量的农村人口,不像城市居民有退休金,他们的表观收入几乎等于0,或者收入根本没有被纳入,未来这些老人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反而是医疗消费的主体,收入的提高最后可能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低收入群体的群体性消亡来完成的,而真正重要的是生产效率提高带来的收入增长,而不是数字增长。

至于所谓7亿人有待进入现代化的数据,根据我自己的观察,现在的农村现代化水平已经很高了,各种电器应有尽有,公路也都很不错。还是那句话,生产力是否增长才是关键。正如当初的日本,遭遇中国的夹击,不管怎么做都是没有意义的,这是历史的必然。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日本90年代之后的政策得失,却忘了中国崛起这个大的前提,也忘了日本的崛起是60年代之后,局部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性机遇,而不是历史常态。

关于国民储蓄率高的问题,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居民的钱存在银行,但并没有空转,居民的钱被贷给了企业,所以中国的居民杠杆率虽然低,可是企业杠杆率高,整个社会的负债能力,要看政府+企业+居民的总体杠杆率,而这个水平中国大概在300%以上,其实并不低。

另外,国民储蓄率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大量的农村农民工群体没有社会保障体系,只能存钱养老。自己治病都不够,哪来的钱去支援再投资,这种想法只能说想象太美好。或者说,部分学者已经脱离群众了。

至于中国再劳动力方面的优势,的确是这样。由于中国人口庞大,知识分子的规模优势很明显。前几天看到有个美国学生分享了美国大学的学费3万美元,而中国公立大学只需要650美元,虽然真实情况没有差那么离谱,但也说明了中美两国教育成本的差异,最终就会转化为制造成本的差距。)

2,当前中国经济的问题

关于当前经济的问题,厉克奥博指出了几个原因

①基建周期基本结束叠加融资期限错配,导致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急剧收缩。②以生产和投资为中心的财税和政府管理体制。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前面的文章中说过很多,现在中国经济的问题就是大周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周期进入下行周期,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居民收缩等等。

举例来说,原来建设一条高速公路,可以收回本,现在越建越偏僻,人流、车流越少,收不回本钱,收入连利息都还不上,现金流持续负向,这怎么能够持续呢?所以,就会停止以前的基建驱动模式,改为高质量增长模式,可是以前那些建筑工人以及相关的产业链,干了一辈子,不可能换行,只能摩擦性失业。没有确定性收入的情况下,居民就会收缩消费,这是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也是中国过去40年发展过快带来的后遗症,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时间去消化。所谓的金融期限供需错配,都是皮毛问题。至于政府财税体制的问题,也都是小问题。)

3,2025年经济展望:全面企稳,体感转暖

中央部署方向明确,政策落地亟需加快、加力。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建议中央政府发行3年30万亿的超长国债,来帮助地方政府解决债务问题。建议全面取消房地产限购政策,建议以更加有利的措施来提振消费。建议以全球化新引领者的姿态主动开放应对特朗普2.0。在各种刺激政策的作用下,经济持续十多年下行后有望迎来断一轮上行,名义GDP增速有望高于2024的水平达到5%,全社会经济体感转暖。

李稻葵认为,过去40多年,地方政府承担起了经济活动中“小太阳”的角色,大力建设基础设施、招商引资,充分展示了政府的力量。但是近年来地方政府活力不再,反而被债务问题严重拖累,这不仅影响了GDP增速和实际财政支出,甚至不得不通过一些短期行为,比如倒查企业税收,来偿还银行贷款。这样的行为导致营商环境变差、经济流转变慢。

李稻葵表示,中央财政情况其实是富余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中央增发国债,不再让国债缺位。发国债的目的是提供金融服务、获取国际金融资源,也是从本质上解决基建融资期限错配的问题,拉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债务期限,缓解地方偿债压力。

2025年是中国经济的转折之年,2025年资本市场将会是正增长。解决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是当下的关键。

(现在市场上普遍出现一种观点认为,赶紧印钞票,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用超长期的国债来化解短期债务压力。似乎印钞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实际上有点拔苗助长的意思。本来中国经济就是模式出了问题,杠杆有点高,现在不去杠杆,还想着继续加杠杆解决问题。这就像赌徒一样,输了以后,就想要加大本金来翻倍,道理是一样的。

但是,短期肯定是要托底的,否则结构性失衡导致社会不稳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风险。因此,发行国债是必要的,可是一定要警惕那种一发了事的态度,要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在高质量发展上,花在对未来经济增长有边际效应的事情上,比如教育、生育、信息化等等。

关于资本市场,我觉得搞经济研究的人就不要提了,他们自己炒股都不一定赚钱,就别误导别人了。长期来看,肯定是好的,但2025年,一定会好嘛?我看不一定。)

4,什么叫做稳楼市?

秦虹认为,房地产止跌企稳中理想的“稳”是所有的指标实现非负增长,真实的“稳”,主要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稳定。而房地产开发投资稳定要求房地产成交量稳定,主要取决于价格。房地产行业现在面临着很大挑战,部分城市的核心地段已经出现了止跌企稳的迹象,但在全国范围还做不到。

中国房地产的需求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上一轮去库存导致的供给透支和需求透支问题;二是未来百姓对住房需求减弱的问题。她认为,未来有希望稳定在一年新房销售8亿平方米左右,但是达到这个水平取决于投资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2025年的房地产是结构性企稳,全面企稳可能还有难度。

头部和非头部的房企情况不同,现在房地产在进行结构性的调整。虽然央国企还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但未来头部民营房企的机会越来越小。如果三四线城市有一批深耕本地的房地产企业其实是很好的,但它们没有受到投资人的关注。

(简单来说,她的意思还是比较悲观的,想稳楼市,得先稳投资,投资看预期,预期看价格。如今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稳了,但全国范围内还很难。其实,这是20年一周期的库兹涅茨周期,大概率只能靠时间去熬,消化库存。)

5,怎么理解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刘尚希认为,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需要“加力”和“提效”,体现在赤字率的提高、国债发行的规模扩大以及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提升上。但由于财政支出的效果面临体制、结构等多方面障碍,例如城乡二元结构、地方财政错配以及产业结构失衡等,使得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明显下降,影响了财政政策的传导效能。针对债务问题,中央政府应承担更大的债务责任。

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极大,有三个不等式:其一,支出大于收入2万亿,其二中央全部收入用来转移支付,还不够,至少缺2000亿;其三是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大于中央,显性有10万亿,加上隐性可能有20万亿,甚至更多。而中央政府拥有更强的资源和信用能力来化解债务危机,可以通过超长期国债等手段支持地方财政,并强化财政货币政策一体化,高效释放经济活力。

关于主权信用货币的潜力,刘尚希表示,只要债务与资产、债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循环能够保持良性,赤字率与债务水平就不会成为核心问题。传统“3%赤字率”和“60%负债率”的国际惯例在中国被教条化使用,决策层可以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加财政支出来推动经济增长。他相信,2025年是中国财政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转折点,通过大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存量·中国经济有望在未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6,货币制度的历史性变革

翟东升教授从货币史的角度来讨论了债务的问题。在1971年之前,货币体系是金本位或者是银本位,但1971年之后,是以大国信用体系为基础,这就导致了这些大国的本币债务实际上等于0,因为欠钱就可以印钞还债,大不了借新还旧就是了,不过是一串数字而已。所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说,美国无需担心美债,只是一串数字,不必还清全部债务。

在金本位/银本位的情况,由于货币价值稳定,甚至升值,很多人不愿意借债,而负债者压力会很大,因为持有资产就保值增值了。但在新时代,会有通货膨胀迫使这些人要把钱投出去,国家债务也是一样,要用债务来刺激经济增长。本币计价的债务,多多益善。

(的确是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但是这个社会上规则不管怎么变,有些东西是不能变的,货币是一个问题,消费长期高于生产,这是玩不转的。表面上看,美国是想印就印钞,但实际上信用崩塌的危险性比以前更高。美国的信用是建立在科技霸权、军事霸权的基础之上,一旦这些霸权坍塌,所谓的货币制度都是虚幻。生产力搞对了,货币政策怎么搞都是对的,生产力不行,怎么搞都是错的。还是那句老话,债务不会消失,只会转移。)

7 ,特朗普如何改变世界?

翟东升教授,引述和延伸了特朗普的七高七低。

税收:更高的关税和更低的国内税收;

对外关系:多对以色列援助,减少对乌克兰的援助;

盟友关系:更多的征收保护费,更少承担连带责任;

能源:更多的化石能源,更少的清洁能源;

制裁:更多的对华制裁,更少的对俄制裁;

政策主张:获得更多的外国领土,减少本土的外国移民。

国际关系:更多的单边行动,更少的国际合作。

8,美国是否有可能联合俄罗斯?

翟东升教授认为,不太现实,因为特朗普对俄友好的态度在其国内并不占据主流,且美国总统任期只有4年,具有不连续性,如果此时联手,等下一次如果民主党再次上台,那么是不是又要重新建立关系,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中俄互信关系,就有可能被打破。另外,特朗普一直有通俄门高悬在头顶,如果走的太近,就有可能成为美国政治对手攻击的武器。

9,特朗普对美股有什么影响?

翟东升教授认为,其实,这些影响都不大。美股有点像大庄股,美联储就是最大的庄家,只要美联储还不停的扩表,美股就不会像金本位时代一样,具有长期的投资价值。

管清友认为,2025年政策调整带来的市场情绪溢价将持续存在。他建议一般投资者应关注高股息股票和债券,因为这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低利率周期的有效策略。同时,银行股的上升趋势可能接近尾声,但长期持有高股息股票仍是稳健的投资选择。

关于黄金市场,管清友认为当前黄金价格的牛市与对主流国际货币体系的不信任和国际局势紧张有关。他预测,中美关系的变化可能会导致黄金牛市的结束。总体而言,他建议投资者应关注长期趋势,并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谨慎。

在国际投资方面,管清友认为,资本泡沫和金融泡沫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考验企业韧性的时期。中国企业家和投资者应具备韧性,在出海和国内投资中保持耐心。他以房地产和中美关系为例,说明了市场和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以及企业家需要具备的长远视角。

技术领域的迭代,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商业模式的应用场景,将为企业家带来新的机遇。管清友以日本的二手店和中国数字化转型为例,说明技术进步对传统行业的改造潜力。同时,还强调了消费领域作为经济基本盘的重要性,认为其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存在很大的市场空间。

1 阅读:15

白刃行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