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进我们的调查分析工作?

白刃行式 2025-01-30 10:52:35

M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这句话,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但这篇文章里面还有更多的干货: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么,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

另一篇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也提到:认真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意愿出发。

1,调查研究不是写命题文章

关于这一点,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共识,哪怕是一些喜欢说谎的人,也不敢去公开否认调查的重要性。

但,实际工作中,还有很多人虽然打着【调查研究】的红旗,结果却干着【命题作文】的事情,尽搞一些有选择性的调查,有目的性的调查。往往,调查的结论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有的时候,甚至连调查者自己也不自知。

在基本面分析中,也是如此。很多人往往首先持有某个特定的观点,然后去寻找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点命题作文的感觉。

由于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往往这种调查报告看起来言之凿凿的分析,还颇有一些说服力,变成了机会主义者,只是经不起现实的考验而已。

真正糟糕的是,有时候它恰好赌对了方向,然后整个人就开始膨胀,外部人不明真相,也觉得他无比正确,跟着它。但,这种机会主义者,并没有掌握真理,可以猜对一次两次,却很难永远猜对,最终会被历史的车轮碾压粉碎。

当然,有一些人,还是努力想要寻找真相,但却经常以局部的正确去掩盖整体的错误,以战术细节的完美去掩盖战略上的失误,最后变成了盲动主义者。

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正确的调查研究方法。那么,到底该如何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呢?

2,如何开展研究工作?

关于如何开展调查研究与分析工作,个人有个人的理解,以下仅为我个人的感悟,仅供参考。

①理论学习在前

如果在调查之前,你都不知道要调查哪些方面,那么最后的调查结果往往是无效的,或者是唯心的。

这需要我们有深刻的理论学习与思考,来为我们提供基本的方向和调查纲目。理论是在黑夜中,照亮前方的明灯。

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斯大林说过: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导,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比如,我们想要调查一个商品的基本面,供给、需求和库存是三个大的方向,那么,具体在供给里面又可以分为,扩产周期、产能利用率、原材料、产能分布、运输流程、储存条件、工艺流程、产业链上下游等等。

所以,分析一个商品之前,一定要先有理论框架,然后才能逐条去调查研究,否则,就会像一团乱麻一样,找不到头绪,或者只能找到很多没用的信息,又或者是在资料里面寻找验证自己观点的原材料。

关于商品分析,最为重要的理论就是供需理论、库存周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固定资产投资周期等等。除此之外,还得学一学辩证法、逻辑学等等。什么理论都不学,分析工作就会像在黑夜中摸黑走路,绊倒才是常态。

②4种关系

调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4种关系:

第一,要注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也就是大和小的关系。很多人过度陷入了某个商品的基本面分析,忽略了宏观的情况,有些人过于注重供给方面的因素,却忽视了需求层面的东西。

比如,2023年春季,当时纯碱的基本面非常强硬,供不应求,玻璃厂家库存低迷,很多人在做多,但是突然美国硅谷银行危机爆发,需求预期大幅有所,叠加远兴投产预期,价格很快就跌入谷底。

第二,要注意历史与现在的关系,也就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系。事物的发展往往是持续变动的,前后关联的,如果不看一个商品历史的行情,很难对商品目前的情况,有很好的理解。

比如这两年,生猪的价格很低,不停地有人觉得生猪跌破成本,要见底了,所以不停的抄底。但是,如果你知道2019-2020年,那史无前例的行业暴利以后,你就不会这么想了。

在无数的实践中,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我从更广的历史周期去研究问题,通常就会有一种开阔的视野,很容易就理解了当下和未来;如果我只是研究当下的一些情况,很容易陷入细节中无法自拔。

第三,要注意不同品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就是你我他之间的关系。事物的发展不仅是连续的,也是相互影响的。有的时候,就会产生非常关键性的影响。

特别需要注意产业链上下游,上游事关成本,下游事关需求,不管谁发生变化,都会产生颠覆性效应。特别是供给比较集中的上游和需求弹性比较大的下游。

比如,最近一段期间烧碱的价格大涨,主要原因就是下游氧化铝产能大投放预期,带动原材料端烧碱的价格大幅拉升。

第四,要注意深挖基本面,不要流于表面,也就是处理好精度与广度之间的关系。有的人,宏观也懂一些,微观也懂一些,铁矿石也懂一些,甚至连小猫的品种,也懂一些。

须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要将少量的精力放在重点方向,不要流于表面,这样是很难得出真相的。

就拿房地产来说,表面上只是因为经济不太好,居民购买力下降,但再深挖一下,发现是供给严重过剩,再继续深挖一下,发现是人口周期逆转,再继续深挖一下,你就知道这是历史的必然,是固定资产投资周期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增长过快的必然结果。

3,在实践中改进我们的分析

做市场研究,最好的地方在于,有一个不偏不倚的老师。

这个世界上,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工作的意义,有人夸大自己的作用,实际上可能完全是平台的原因,也有人小看了自己的作用。但,在市场上,市场会用赚钱和亏钱的方式告诉你,你是对的还是错的。

不管如何分析,市场都会给予投资者及时反馈。虽然市场总会犯错,但犯错恰恰也是市场的一部分。

想要做好分析工作,就得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自己的成果,没有什么比赚钱、亏钱更让人记忆深刻的了,也没有什么比赚钱、亏钱更能够证明自己的研究方向正确与否。

我见过很多自媒体工作者,分析本身就是他们的工作,至于正确与否,并不重要,这又是另外一件事情。只要能够把人忽悠到了,有了流量和观众,似乎就够了~

凡事喜欢引用一些大咖的言论,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如果细致探究,他们往往不注重引用思想,根据实际情况来研究实际问题。最喜欢用的方法论,就是类比,别人是怎么样,我们就是怎么样。

而这种界限通常十分模糊,有的分析师知道自己在瞎说,但有的分析师不知道自己在瞎说。其实,我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经常会担心自己的分析不够完善,会不会陷入了自我欺骗的圈子里面了,我的办法是向市场看齐,让市场当我的老师和裁判员。

如果我错了,请让我亏钱~ 没有什么,比亏钱更具有说服力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没有在市场中反复鞭挞、厮杀,就不会有真正的水平。

当然了,犯错并不是目的,通过犯错来认识市场,总结规律,然后利用规律来预测市场,从而为自己赚钱,这才是目的。

所以,光犯错,不总结是不行的。一定要善于从错误中,寻找答案,形成自己的一套逻辑框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才是正确的认识过程。因为每一个人的经历、知识结构都是不同的,所具有的优势劣势都不同,适合别人的并不一定适合自己。

正如《实践论》中的那句经典名言: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0 阅读:12

白刃行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