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喜欢抓起爆点,可是什么情况下商品价格容易发生快速行情呢?
我们今天就商品期货的起爆模式做一些研究,并用案例来说明。
1,商品的底层逻辑:供需法则
对于商品来说,最为根本的东西就是供需法则,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反过来,价格上涨,利润增加,供应增加,价格下跌,利润下滑,供应收缩,需求复苏,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所以,我们在研究起爆点模式的时候,要从供需的基本法则出发。
一般来说,出现大行情,无非就是供需出现了缺口,缺口越大,价格上涨的速度越快。相反,供需出现了反向缺口,即供大于求,由于存在储存成本,企业经营需要现金流维持,因此就会降价抛售,价格会出现大幅下跌。
根据供需的不同状态,我们可以把供需现状分为四个状态,供需双弱、供需双强、供不应求、供大于求。
如果我们考虑到经济周期的话,一般来说,在经济复苏阶段会出现供不应求,从而出现带动价格上涨,而繁荣阶段的后期,会出现供需双强的局面,然后在衰退的期,会出现供大于求,而在萧条期,则是供需双弱。
而大行情,往往就出现在各个阶段的拐点:
✔供不应求➡️供需双强:这个阶段,产能逐步释放,需求保持旺盛,但供给正在不断增加,供需缺口收缩,往往意味着多头行情可能会出现拐点;
✔供需双强➡️供大于求:产能逐步增加,但由于需求下滑,供需负向缺口拉大,供给过剩不断增强,往会开启流畅的空头行情。
✔供大于求➡️供需双弱:产能落地之后,价格进一步下滑,低价又吸引累库需求,供需负向缺口收缩,往往进入了磨底,如果这个时候,出现去产能的动作,往往可能就会有快速多头行情。
✔供需双弱➡️供不应求:如果需求复苏,供给收缩,此时叠加在一起,就是供给不足,供需缺口放大,往往会开启流畅的行情。
至于会不会走流畅的大行情,那和这个产品的基本面有很大关系,但基本上都发生在上述的拐点。行情的大小与弹性,往往与商品各自的供需弹性有较大关系。
2,商品供需弹性研究
关于这一点,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商品期货中的供需弹性问题研究》,但是当时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也不够全面,借这个机会好好的修补一下。
所谓弹性是指变化的速度,需求的弹性是指需求变化的速度,供给的弹性是指供给变化的速度。
我们先来说一说供给弹性问题,供给弹性主要看:
① 扩产周期:有的商品扩产周期很长,比如铜矿,有的可能1-2年就可以,很快的填不上。扩产周期越长,供给弹性越差。又比如橡胶,树种下去7年才能产橡胶,7年黄花菜都凉了,所以橡胶容易出大行情。
② 产能利用率:有的产品产能利用率可以调整,比如橡胶树可以调整开割率,如果价格太低,就不割或者少割,如果价格高,凌晨效果最好。又比如,纯碱的生产可以调整重碱的比重。
③ 产能分布:如果产能分布过于集中,产能的弹性就会很差,如果产能比较分散,那么产能的弹性就会比较好。比如,中国的甲醇进口主要依赖于伊朗,锰矿的进口主要依赖于澳大利亚、加蓬,一旦某一个矿场出现问题,很容易引发行情。
④ 运输渠道:有的商品运输成本很高,那么它的弹性就会很差,通过进口的方式来填补供需缺口。比如,2020年的时候,全球油轮不足,集装箱价格飞上天,海运价格极其昂贵,这个时候,依赖进口的商品价格弹性就会很差。
还有的商品本身的价值太低,导致运费成本占比过高,比如水泥等商品,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这类商品供给弹性也比较差。我还记得当年规划雄安新区的时候,水泥厂的股票涨的最好~
⑤ 替代品:有的商品有替代品,有的没有,替代品越多,可替代性越强,往往供给弹性就越差。比如,三大油脂本质上都是可以部分替代的,一旦某一个价格变化,就会带动其他价格的变化。
⑥生产方式:生产方式不一样,也会影响到供给,生产的稳定性、连续性都会影响到供给弹性。比如玻璃、电解铝需要连续生产,一旦停产,重新启动的成本比较高,如果不是价格太低,一般不会轻易停产,供给的弹性就会比较差。
还有,农产品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过了时节,想种就不行了,就得等到下一年了。比如,甘蔗还有一个三年的周期,大豆还得轮种,都有一定的供给刚性。没有就是没有,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另外,天气还很容易影响到农产品的产量,这一点是和工业品截然不同的。所以,往往农产品的供给弹性比较差,行情连续性比较强。
⑦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每多生产一个产品,需要增加的额外成本,商品的固定投资不同,有的商品固定投资占比很高,这类商品的供给弹性就会很差,他们亏损也要生产,因为在不停地折旧,亏损也能获得正向现金流。而有的商品边际成本很高,亏损就会很快停止生产,因为会影响现金流。
⑧ 库存难度:库存难度越高,供给弹性也就越差,库存成本越低,供给弹性往往就越好。比如原油,库存成本就相对较高,往往库存的变化,就足以影响到价格。还有一些产品的库存成本相对较低,比如大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需求弹性。
① 金融属性:对于大多数商品来说,金融属性越高的产品,需求弹性越大,因为在商品本身的需求之外,还多了投机需求、储存需求等等,这部分需求弹性非常大,且变化速度非常快。
有色金属、黄金白银,都属于这一类。比如2024年初,美联储降息预期带动黄金以及有色金属出现了快速的上升趋势。
② 价格:价格也会影响需求弹性,价格越低,需求弹弹性往往越差,比如食盐,就是从1块钱涨到5块钱,该吃还是吃,价格并不敏感,不会影响到需求。而酒类的需求,受宏观经济和价格的影响就比较大了。
③ 需求属性:有的商品是必需品,周期性比较弱,有的商品是可选商品,周期性比较强,弹性比较高。
④ 工艺流程:工艺流程越固定需求越稳定,比如玻璃的下游纯碱,由于玻璃需要连续生产,重启成本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纯碱的需求弹性就相对比较差一些。
又比如,烧碱是生产氧化铝的关键原材料,但烧碱的成本占比并不算高,哪怕成本价格上涨,也很难形成负反馈,影响氧化铝的生产,氧化铝的需求更多受电解铝的支配。
⑤产业链利润:下游的利润越丰厚,上游的需求就越具有刚性,需求弹性就会越差,赚2000块钱和赚1000块钱没啥区别。下游的时候,对上游提价的接受度就比较高,需求弹性就比较弱。
⑥宏观经济:宏观是对产品需求影响最大的,宏观好的时候,需求弹性就差,宏观不好的时候,需求弹性就会很好。因为经济的时候,大家手头紧,价格敏感度高。
因此,大行情出现的时机,往往就是一边没有弹性,一边有高弹性,供需缺口会迅速发生变化。
3,两种期限结构
在讲解期货起爆模式之前,我们先来花点时间研究一下两种基本的结构。
这两种期限结构分别是contango结构(越来越高,一般是从供大于求,转向供需双弱或供给不足)和backwardation结构(简称back结构,越来越低,一般是从供给不足,转向供需双强,或供大于求)。它们基本上反应了市场供需缺口的不平衡状态,往往预示着可能出现的机会。
在contango结构下,现货的价格低于期货的价格,近月合约的价格低于远月合约的价格,从而形成近低远高的结构;
在back结构下,现货的价格高于期货的价格,近月合约的价格高于远月合约的价格,从而形成近高远低的结构。
这两种结构,通常是不够稳定的。contango结构下,对多头天然不利。大家预期未来价格要走高,就会增产或者不减产,同时增加库存,时间一到,预期落空,远月合约很容易走空头行情,近月合约很容易走多头行情。
在back结构下,对空头天然不利,大家预期未来价格很低,就会停止扩张,库存也会减少,低库存、低利润的情况下,如果一旦遇到供给端的问题,远月合约往往很容易走多头行情,近月合约很容易走空头行情。
这两种结构,就像太极的两边一样,不断变化与轮回。不管是从contango走向back,还是back走向contango,又或者是从均衡状态,走向contango/back,只要有变化,都很容易形成行情触发点。
一般来说,期限价差越大,我们越要重点关注,往往就可以发现一些爆炸的机会。而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各种模式,与上述两种期限结构离不开关系。
4,常见的大行情模式
✔ 宏观与政策驱动模式
宏观变化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找一些对宏观比较敏感(需求弹性高、供给弹性低)的品种去做,而对宏观最为敏感的品种就是有色和黄金、白银、股指期货,还有棉花、原油等大宗商品。
一般来说,这类宏观变化会有一些政策、数据等等驱动,需要投资者对宏观非常敏感,才能够敏锐地发现机会。比如通胀、消费、GDP数据、利率数据等等,都比较重要。
但,并不是所有的宏观数据,都会引起宏观行情,具有拐点意义的数据或者政策,才会有作用。比如,通胀数据达到必须要加息的地步,同时大宗商品价格较高。又比如,政策力度特别大,对宏观总需求产生明显影响。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2020年疫情期间,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全球各国开始发钱,尤其以美国最猛,短期大量印钞,无形中创造大量需求,大牛市就来了。不过,这种大牛市比较少见,是大周期趋势性拐点。
小型的拐点,可以参考2024年年初,美国的通胀数据开始出现回落,美联储降息预期大幅回升,带动了整个大宗商品迎来了一轮行情。而在这一轮行情中,黄金与铜,作为宏观金丝雀的角色,涨幅最猛。当然了,一旦现实不及预期,这类行情往往也有可能会演变成倒V行情。比如5月份之后,铜价又开始大幅下跌。又比如2023年硅谷银行危机之后,全球大宗暴跌,然后6月份开始,又重新回归。
还有一些例子,比如,2024年924行情起了一波行情,结果最后还是被现实所打败,该怎么跌还是怎么跌,因为预期没有被兑现,最后发现只是化债而已。又比如2024年5月17日,出台了比较重磅的房地产政策,刺激了一波,可是2天不到就见顶了。
宏观政策的效果,与当时大宗所处的位置(价格越极端,效果越明显),政策本身的力度,都息息相关,行情能不能抓住,和对宏观的理解能力正相关。大多数情况下,这类数据对于判断整个大宗商品,大周期的转折点非常有用。
✔ 供给巨变模式
当一些品种的供给比较集中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供给中断,导致供需矛盾瞬间反转的情况出现。原来是供不应求,可能突然就变成供给过剩了,原来供给过剩,可能突然就变得供不应求了。
类似的例子很多,大家一定要关注那些供给端非常集中的品种,一旦出现问题,往往就会出现快速上涨行情,如果被证伪,又很容易出现流畅的下跌行情。
纯碱这两年的行情是最好的例子,由于远兴能源一家公司投产的产能过大,阿拉善天然碱项目一期就高达500万吨/年,足以对供需产生巨大作用。
2023年初,硅谷银行危机爆发,叠加市场预期远兴在6月投产,而当时纯碱的现货价格高达3000左右,上游的玻璃厂为了省钱,纷纷降低库存天数,纯碱期货价格从2800元直线下跌到1500元。
结果,没想到,6月远兴没有如期投产,直到8月也没有投产,而上游的玻璃又是连续生产,具有刚需,光伏玻璃需求还在上涨,一时间天下无碱,价格飞到天上去。就这样来回搞了好几次,纯碱的价格坐了好几次过山车。
类似的案例还有2024年的锰硅,由于锰矿的供给大多集中,澳大利亚有个大型锰矿发生了问题,运输线路被堵住,结果价格飞涨。然后,等问题解决之后,又回去了。这种供给巨变,有时候会演变成逼仓行情。越是没有货,多头越买入,空头想要平仓,就得买入,交割又没那么多货,只能拉高平仓。
比如,2022年初俄乌战争爆发,俄罗斯被制裁,俄罗斯镍产量约占全球的7%,市场担心俄罗斯若遭受更广泛制裁,镍等金属的供应将受到影响。而此时,中国的青山集团持有大量的空头仓位,一时间找不到这么到货用于交割,欧美商品期货巨头嘉能可等持有大量多单,狙击空头。
3月7日,LME镍期货主力合约突然大幅拉升,突破5万美元/吨,创出历史新高,单日暴涨73%;3月8日,镍期货继续暴涨,一度突破10万美元。下午,LME宣布暂停所有镍合约交易,暂停前镍期货价格为8万美元,2天时间暴涨174%。最终,伦敦金属交易所罕见地宣布暂停交易并且取消3月8日的交易,并延迟交割。
另外,在这种模式中,农产品是一个特别的品类,由于大多数农产品一年一季度,一旦这一季减产,短期内很难填补缺口,价格的上涨往往具有很强的持续性。而天气因素,又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特别是一些供给弹性比较差的农产品,生长周期比较长的品种,供给端出问题之后,行情连续性最好。
综合来看,起爆行情,基本上就是这两大类,但是具体地又可以分为,事件驱动型、基差修复型、补库型、逼仓型、政策刺激型、宏观驱动型、供需错配型等等等。
但是,不管哪一种类型,本质上都是在改变供需双方的关系。一般来说,价格越是处在极端情况下,这种行情越容易发生。所以,尤其要关注期限结构比较突出的品种。当他们发生上述特征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行情。
PS:简单的才是有效的,大道至简。在期货市场,这是一个零和博弈的市场,任何方法只要知道的人多了,立马就会失效。只有那些明摆着却又很难做到的大道,才是真正的交易圣杯。
低位做多,高位做空。
矫枉必须过正,方能快速正清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