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读唐朝历史的时候,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竟然敢杀掉自己的亲兄弟,可是为什么却不敢杀掉父亲李渊呢?

毕竟在权力的斗争当中,斩草除根是一种很常见的手段。其实呀只要稍稍看一下当时的局势,就能够明白,杀掉兄弟那是迫于无奈才采取的举动,而且还是一场冒险的行动;而杀掉父亲则是完全不值得去做的赔本买卖。
公元626年7月2日清晨,长安玄武门的空气中弥漫着紧张。
李世民携同尉迟恭等人于此设下了埋伏。当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骑马徐徐而过之际,他毅然射出一箭,竟将李建成射中致死。而后尉迟恭丝毫没有留情地将李元吉斩杀。
宫城内外顿时杀声震天,而此时的李渊还在太极宫的海池上泛舟。

直到尉迟恭浑身是血地闯入,李渊这才猛然发觉,情况有些不对劲儿;这个由自己悉心培养起来的儿子,居然已然掌控了整个皇宫。
李世民敢对亲兄弟下手,却对父亲保持克制,首先是因为“弑父”的罪名太重。
唐朝以孝来治理天下,《唐律疏议》将“弑父”这一行为,列为十恶之中的首位,并且规定,凡是犯有此罪的凶手,其全家都要被判处死刑。
就算是皇帝,也不能违背这个伦理。
比如西汉的王莽,尽管没有直接杀害皇帝,不过他篡汉之后,依然被骂了长达两千年之久;后赵的石虎,竟然杀父夺位,这样的话,其政权很快就走向了崩溃。
李世民要是杀了李渊,不仅天下人会骂他“悖逆”连手下的将领都可能反叛,毕竟谁也不想跟着一个弑父的人做事。

更关键的是,李渊的存在,对于李世民而言,实在是太有用了。
政变之后,李世民需要一个合法的继位理由,而李渊的禅让就是最好的“包装”。
政变的第二天,李渊被形势所迫,而后便立李世民为太子。而且仅仅过了两个月,他竟然又将皇位禅让给了自己的儿子。
表面上看是李渊主动让贤,实际上是李世民借父亲的名义给自己的皇位“正名”。
禅让仪式上,李渊宣读的诏书中说,李世民“神武平乱”,把玄武门之变说成是“拨乱反正”,这样的表述就让李世民从“杀兄的逆子”变为了“救国的功臣”,进而大大减轻了舆论压力。
从军事角度看,杀李渊的风险也太大了。
李建成虽然死了,但他的旧部势力还在。
幽州都督罗艺,手握三万精兵,一直支持李建成;而李渊的禁卫军,虽然被李世民所控制,但是其中还有部分将领,只认李渊这个皇帝。

要是李世民给李渊下了狠手,那这些人就很有可能会展开军事行动,去发动叛乱;要不就是李世民对李渊使了狠招,这样的话,这些人有很大的概率会起兵,跟他对着干;甚至或许李世民对李渊做了那种伤害性的举动,而且这些人相当有可能会举兵,造反。
更麻烦的是,当时突厥的颉利可汗正率大军逼近长安。而且如果国内陷入混乱,外族入侵所带来的后果,那简直是不堪设想。
李世民再会打仗,也不能同时应对内忧和外患。
李渊退位后的生活,其实跟软禁差不多。
他被迫搬到弘义宫居住,这里又小又潮湿,夏天热得让人难受,可李世民去避暑的时候,从来不带他。
直到魏征看不下去提了意见,李世民才说要修建永安宫,但直到李渊去世,宫殿都没修好。
李渊退位之后,而且还生育了诸多子女。不过说真的,这些孩子渐渐长大之后,李世民竟然一个实权都未曾给予他们。比如说滕王李元婴,他的封地虽说很富饶,但是他却仅仅能够沉迷于吃喝玩乐当中;并且其实这是李世民在防备他们对自己的皇位产生威胁。
李世民不杀李渊,本质上是一场精密的政治计算。

他清楚地,杀兄这件事是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而留着父亲呢,是为了可以更好地掌控权力。
这种选择,虽然显得有些冷酷,但是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之下,却无疑是最为现实的一种办法。
玄武门之变被平息以后,李世民借着李渊退位这一机会,成功使自己的合法地位得以确立,而且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将政敌一个一个地、彻彻底底地给清除掉了。通过这般方式,保证了局势能够平稳地完成过渡。最后他顺顺利利地开启了“贞观之治”。
但这场政变也成了他的“心魔”据说他晚年经常梦到李建成和李元吉,只能让秦叔宝和尉迟恭守在门口,这就是门神的由来。

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故事。
李世民杀兄留父的这一选择,其背后蕴含着权力、伦理以及现实等多方面的激烈博弈。
他的决定,尽管充满争议,而且其实也反映出了古代帝王家的无奈——在那绝对的权力跟前,亲情往往得为着生存与利益而做出让步。
这段历史,让我们看到,就算是开创盛世的“千古一帝”,也不得不,面对人性的挣扎,和现实的残酷;而所谓的“英明神武”背后可能藏着无数,不得不做的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