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隋唐历史时会发现一个现象,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四位皇帝,在80多年里,先后发动7次大规模远征,投入200多万军队,非要灭掉东北方向的高句丽不可。

这个看起来偏远的小国,到底做了什么,让中原王朝这么忌惮?其实隋唐帝王对高句丽的执着,背后藏着古代中国很深的边疆危机意识。
高句丽蹲在辽河右手边,老巢定在平壤城(朝鲜半岛北边)。这地方位置卡得贼关键,像把钥匙卡死整个东北亚,周围几个国家不管是打仗做生意,还是传风俗,都被它牵着鼻子走了好几百年。
这个政权,从西汉时期就已然存在,而且到了隋唐之时,竟然已经有着700多年的历史。
在它最为兴盛之时,轻松愉快地控制着辽宁,以及吉林,还有朝鲜半岛北部的大片广袤土地,拥有400余座城池,并且有着30万规模的常备军。

虽然表面上向隋唐称臣,实际上却在暗中扩张,不仅和突厥、靺鞨等周边势力联合,还想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区域霸权。
隋文帝曾批评其,“虽称藩附,而且诚节并未全然尽到”,这意味着高句丽从表面上看似归顺了,不过在其内心深处却暗藏着野心。
更让隋唐皇帝不满的是高句丽在文化上的对抗。
那时中原王朝格外安定从容了,一直视自身为华夏正统的。而高句丽则不同,在国内大力推行“去汉化”政策了。此行为与中原王朝的姿态形成鲜明对比了,令人对其原因产生思考了。
他们不用汉字,自创了一种叫“吏读文”的文字还修建独立的宗庙。
贵族们甚至自称为“三韩正统”;而且将隋唐视作“夷狄”。他们此种行为,其实是一种褊狭的民族观念的展现,反倒漠视了历史的多元性以及文化的交融性。
这种挑战中原文化权威的行为,让隋唐皇帝们忍无可忍,在他们看来,高句丽不只是领土上的威胁,更是文化认同上的挑战。

隋文帝在他当皇帝的时候,曾经让汉王杨谅带着30万大军去攻打高句丽。其实他派这么多军队,就是想通过武力来把跟高句丽之间的矛盾给解决了。但是呢这场战役最后的结果很不好,让人不太满意。
出发前隋军浩浩荡荡,觉得拿下这个小国很容易。
没想到高句丽依托辽东的山地地形,修建了很多山城要塞,隋军擅长的平原作战根本发挥不了优势。
陆军因为粮草运输困难,饿死累死的士兵超过十分之八,水军又遭遇风暴,几乎全军覆没。
这场战役,以惨败的结果而回;《隋书》用“出师尚未取得胜利,人却先已死去”来加以形容。
隋文帝气,得直骂:“高句丽这,小破国比突厥还,难对付!”
”杨谅也被打得很惨,30万大军几乎损失殆尽,第一次征讨就这样失败了
隋炀帝继位后,对高句丽的执念更深。

大业八年,他调集了113万大军,并且分水陆两路进攻。
高句丽名将乙支文德,着实极为擅长军事指挥。他巧妙地借助诈降之计,且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将敌军引入了我方预设的陷阱之中。
隋军一路东进,到萨水附近的时候,高句丽忽然,竟然一下子决堤放水,隋军被洪水冲得那叫一个大乱,30万精锐最后居然只剩下2700人逃了回去。
此后两年间隋炀帝竟然又两次亲自出征,而且国内由于过度地征发民力,居然爆发了瓦岗寨起义等大规模的民变,这样的话,他不得不撤军。
三征高句丽,这一行为耗尽了隋朝的国力,隋炀帝最后竟死在江都政变之中,而且隋朝也因此而走向了灭亡。
当时为了造战船,工匠们昼夜泡在辽河水里,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伤无数,高句丽人还嘲讽说:“隋军百万,不如我一计诈降!”

唐太宗李世民向来因于军事领域的才具而名闻遐迩。在贞观十九年,其亲自统率十万大军,奔赴征伐高句丽的疆场。在启行之前,他亦满怀自信地道出豪言,称定然能够生擒高句丽王,“此乃必然之事”。
不过在安市城,唐军遇到了顽强抵抗。
高句丽守将杨万春,利用山城的地势,用滚滚的木石以及滚烫的热油来抵御唐军。
唐军攻打了三个月之久,死伤情况极为惨重,并且唐太宗本人竟然都差一点被流箭给射中了。
眼看着天气逐步转凉,粮草的供给也愈发艰难起来,而且唐军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只得做出了撤退的决定。
这场御驾亲征成了唐太宗晚年的军事污点,大家都说“天子之怒,不过尔尔”,连老百姓都知道,高句丽没那么好打。
唐高宗时期,高句丽内部发生内乱,机会来了。
乾封元年,唐高宗派遣李勣、薛仁贵带领着20万大军前往东征,而且这次唐军与新罗进行了联合,从南北两路同时对高句丽展开夹击。
薛仁贵将神勇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传说中他“三箭定天山”,以其极为高超的箭术,狠狠地震慑住了高句丽军队。

经过两年的战斗,唐军终于攻陷了平壤,高句丽700年的国运,就此终结。
唐朝把高句丽的领土分给了自己以及新罗,而且还将高句丽贵族迁移到了洛阳,赐予他们李姓、高姓等姓氏。这些人后来竟成了唐朝的官员,并且参与平定了安史之乱,同时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隋唐对于高句丽所怀有的警惕,在明末的时候得到了一种反面性质的印证。
万历年间,辽东总兵李成梁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采取“养寇自重”的策略放纵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
他不仅默许女真去吞并周边的那些部落,而且还在萨尔浒之战之前,就撤走了明军的主力部队。结果呢努尔哈赤顺利地统一了女真,建立起了后金,后来甚至还入关,建立了清朝。
如果高句丽没有被隋唐灭掉,以它的扩张野心,很可能成为另一个“后金”给中原王朝带来更大的威胁。

李成梁的行为,着实可视为反面典型,将明朝推向了危局;并且唐太宗当年坚决“除恶务尽”,的确有着超前的眼光。其实这二者呈现出了极为鲜明的对比,李成梁的举动让人痛惜,唐太宗的策略却展现出了智慧,它们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了各异的痕迹。
高句丽灭亡之后,而且唐朝在平壤那儿设立了安东都护府,这样的话就达成了对朝鲜半岛北部的直接管理。
这一行动,改变了东北亚的权力均衡;新罗将半岛南部予以统一,而渤海国,在东北地区崛起,其后契丹、女真陆续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尽管隋唐的灭国之策看似带有几分血腥;不过实际上却给后世赢得了长达300年之久的和平阶段。
假如高句丽存活至宋辽时期,借着它那由山城构成的防御体系呢,极有可能会变成第二个西夏,这样一来,便会使中原王朝陷入长久的边疆危机;其实这也并非没有可能,毕竟其防御体系有一定的优势,说不定还真能达成那样的局面呢。

隋炀帝如果说知道唐高宗最终将高句丽给灭掉了,估计他反倒会后悔自己过早地离世了,居然没亲眼见到这一天。
隋唐四帝,对高句丽的这种执着,本质上其实是对于边疆可能存在威胁的一种提前的预判。
他们用极为巨大的代价去证明了,在那冷兵器的时代里,任何胆敢去挑战中央王朝权威的区域政权,终归都会被顺利地平定。
明末李成梁的教训则告诉我们,对潜在威胁的纵容,只会导致更大的危机。
历史虽不会简单地重复,不过其中的生存智慧,却值得永远铭记:对待边疆的威胁,既不能盲目地硬刚,也不能放纵地养寇,把握好时机,果断地出手,这才是守护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
高句丽的灭亡,是隋唐王朝的一次,艰难的抉择,更是古代中国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篇章。
从隋唐四帝的行动中,可以看出,他们深深懂得边疆稳定的重要性,而且宁可付出极为巨大的代价,也一定要消除那些潜在的威胁,这种对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