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怪不怪?三国里的蜀汉,有刘备这样的狠人,又有诸葛亮这样的聪明人,怎么就最先灭亡了呢?我们看《三国演义》,都知道刘备伐吴输得惨,诸葛亮北伐也没成功,但有没有想过,这俩人为何非得打出去不可?守着四川盆地这么险的地方,难道不好吗?

其实这事得从刘备丢了荆州说起。
关羽大意失荆州,对蜀汉来说简直是断了一条胳膊。
荆州有多重要?
打个比方,那时候全天下十三州,荆州一个州的人口就占5%,税收能顶蜀汉整个国家预期收入的40%。
刘备当年在隆中与诸葛亮商议的“跨有荆益”,简单来说,即是既需要四川盆地的那份安稳,又渴求荆州所拥有的资源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没了荆州,相当于吃饭没了碗,行军没了路,你说刘备能不急吗?
他登基仅仅三个月,就率领部队出征打仗了,目标径直对准吴国。从表面上看,这仿佛是要为关羽复仇;实则呢是打算将赖以生存的“谋生之具”,也就是荆州,夺取回来,重新掌控在自己手中。

但刘备没想到,陆逊一把火把他的希望烧没了。
夷陵之战,他带领了4万多精锐,而且还有蛮兵,总共5万之众,结果却被东吴仅仅5万人马打得一败涂地,这般情形,实在令人唏嘘。
这仗输在哪?
有人说刘备不善打仗,连营七百里竟然遭人火攻。其实更深刻的原因在于,蜀汉实在输不起——4万精锐可是刘备大半辈子积攒下来的根基,差不多占总兵力的60%。此仗过后,蜀汉的年轻人几乎死伤光了;余下的益州百姓,真是“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有的在种地,有的在运粮,整个国家仿佛被抽掉了筋骨一样。

诸葛亮接手的时候,蜀汉啥样?
益州就那么大地方,26万平方公里,94万人口,人均耕地才3亩,隔壁曹魏的老百姓人均能有7亩地。
更麻烦的是,本地的士族和刘备带来的人闹矛盾,今天这个太守造反,明天那个县令叛乱。
诸葛亮怎么办?
他要是不找点事干,让大家把劲往一处使,这国家就得自己先乱起来。
所以他才拼了命北伐,表面说是"兴复汉室",其实是没办法的办法——不打出去,等着被人家慢慢耗死吗?
有人问了,诸葛亮那么聪明,为啥不换个打法?

比如学刘备去打东吴?
其实他不是没考虑过。
但东吴占着荆州,有水军优势,又有长江天险,刘备当年顺江而下都没打赢,诸葛亮再去打,胜算能有多大?
再说了曹魏才是最大的威胁,人家占据中原,人口是蜀汉的4倍还多,兵力是蜀汉的5倍。
诸葛亮北伐,直白来讲,是期望在凉州找寻一些机会。那儿大量出产马匹,借此可以组建骑兵部队,而且说不定还能拉拢部分少数民族来予以协助。
但每次北伐都因为粮草不够退回来,为啥?
从四川运输粮食至甘肃,需翻越秦岭,即便借助木牛流马这种工具,也仅仅能够勉强维持5万人的生计,而且时间一长,根本无法支撑下去。
你看刘备和诸葛亮,一个东征,一个北伐,表面看是两个不同的选择,其实藏着一样的苦处——益州这块地方,防守的时候是个宝,进攻的时候就是个坑。

四周都是山,出去难进来也难,时间长了,人出不去,资源进不来,再好的本事也得被憋死。
就像曹操说的,益州"直为天狱",看着安全,其实是个天然的监狱。
刘备想打破这个监狱,所以伐吴;诸葛亮想挖个地道逃出去,所以北伐。
但可惜他们面对的对手太强了。
诸葛亮最终于五丈原言道,“谋事在于人,成事在于天。”此语听来仿若在叹息,其实已然点明了蜀汉之那至关重要的命门所在之处;而且说真的,这仿佛就像是一道光照亮了那迷雾重重的前路,竟隐隐透出一种无奈与悲凉。

他们不是没有本事,而且不是不努力,其实是老天爷没给机会——曹魏的底子太过深厚了,九品中正制把天下的人才都吸纳过去了,蜀汉只能依靠本地人和少量的外来户,到最后甚至连打仗的人都挑选不出来,反而只能让廖化这种老将上阵。
刘备与诸葛亮一同拼搏了一生,不过终究未能突破地理以及实力所带来的束缚。他们在漫长的岁月里努力挣扎,却还是难以摆脱这两大因素的制约。
现在回头看,蜀汉的失败其实从丢了荆州那一刻就开始了。
两个凡人,在乱世里想逆天改命,能走到那一步已经不容易了。
就像诸葛亮的《出师表》,读着让人掉眼泪,不是因为他写得好,是因为字里行间都是普通人在绝境里的挣扎。
你说要是刘备没丢荆州,或者诸葛亮北伐成功了,历史会咋样?
可惜没有如果,但他们的故事能流传千年,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劲头,让后人看了,总忍不住叹口气,又忍不住想一想:人在命运面前,到底能坚持到什么程度?我想这应该永远是个问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