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缭子》里写过,勤劳的军队,将领要先以身作则
热天不撑伞,冷天不穿厚衣,遇险要下马步行,士兵的井挖成自己再喝水,士兵的饭做好自己再吃饭。
可在真实的战争里,仁慈常常是最先被舍弃的东西。

唐肃宗至德二年的时候,河南睢阳那儿发生了一场特别惨烈的守卫战。将领张巡带着七千名士兵,跟三十万叛军开始对抗。这场战役呀,那残酷的程度,根本没法说清楚,双方就在睢阳这个地方,展开了关乎生死的较量,进行了很顽强的厮杀。
粮食吃完了,而且他竟杀掉自己的爱妾,将其充当军粮。最后城里数万人,竟然被当作了食物。
这样的人,却被写进《忠义传》,这是为什么呢?
当生存和道德冲突,带兵将领的不仁慈,到底是人性的沦丧,还是无奈的选择?

古代军事理论与儒家思想自伊始便存有冲突。《论语》着重“仁者爱人”,《孙子兵法》却提倡“兵者诡道也”。身为将领,往往需在仁慈与胜利间作出权衡。于冷兵器时代,倘若守城部队之粮草补给遭切断,通常难以坚持逾四十天。不过竟让人未曾想到的是,睢阳居然顽强地坚守了足足十个月,此实乃极为不寻常之事。
睢阳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处在隋唐大运河的中间位置,能牢牢掌控,从江南运往长安大概九成的漕粮。要是安史叛军把睢阳给攻下了,那江南地区就再没有能守住的险要之地了,大唐王朝也就会因为没了重建军队需要的钱财和粮食而不行了。

其实郭子仪正打算收复长安,这个战略行动的关键时间点是757年9月。而且在这之前,唐军最少得花三个月时间来聚集兵力,而张巡坚守的那段时间正好把这个空当给补上了。
张巡的“不慈”之路:从儒士到“屠夫”的蜕变张巡本是个进士,以前曾当过县令。起兵之时,带着一千多民兵罢了。而且呢他极为擅长运用计谋,像“草人借箭”“火牛冲阵”这类。他多次成功地将叛军击退。第一次遭遇缺粮之难时,部下提议去抢百姓的粮食,可他未同意,反而决定杀马充饥。其实如果说当时他竟然还想在仁慈与胜利之间找寻一种平衡。
后来实在没吃的了,情况越来越糟。

一开始杀战马捕麻雀挖老鼠守军每天只能吃一、两米。
接着张巡先杀了自己的爱妾,许远杀了家仆,把肉分给士兵。
将领们都哭了,不忍心吃,张巡却强令大家吃。
再后来全城的老人,以及弱者、妇女、孩童都未能幸免于难。《旧唐书》有记载那时出现了这样一种状况,即人相互吞食。现代经过考证表明,守军与百姓总计约六万人死亡,在这期间,有部分人竟被当作了军粮。
张巡每天带着将士向长安方向跪拜,用忠君思想让大家觉得食人是为了正义。分食主帅的妾仆之肉,让士兵觉得所有人都在牺牲,增强了共同体意识,在极端环境下保持了战斗力。
当时的评价,就不一样了。唐肃宗追封张巡为邓国公,韩愈称其守一城而捍天下,将食人行为说成是弃小义而存大忠。

不过说真的,民间却难以接受,晚唐诗人皮日休隐晦地提及战血粘于秋草,并且如果说宋代传说睢阳战后数十年还有鬼哭之声,这也反映出百姓的抵触。
和同时期的将领相比,郭子仪在河北战场,坚持且不扰民,不过却因后勤不足,多次遭遇战败,最后依靠回纥骑兵助战,这说明仁慈在实战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颜真卿在常山保卫战中,拒绝食用百姓之粮,选择突围,兵败后虽断舌仍不屈服,他的全德与张巡的全功,构成了道德层面的两个极端。

超越时代的战争伦理之问
不只是于古代,而且在二战时的列宁格勒保卫战里,苏军竟有食用平民尸体这般的记载。军事史学家讲,当生存变为唯一的法则之际,道德标准会朝着动物本能的方向衰退。

现今的《日内瓦公约》已规定了战时的人道主义准则,不过说真的,在极为极端的冲突状况下,类似的争议仍旧不断地涌现着。
史书对于张巡的记载,着实十分矛盾。《旧唐书》一方面记述他杀妾以飨军士,另一方面又夸赞他为刚烈的大丈夫,此乃史家对结果正义所做出的一种妥协之举。现今史学界已然不再仅仅一味地批判他,而是把他放置于安史之乱致使人口锐减3600万的宏大背景之下,去剖析局部的残酷与整体的仁慈之间的关联。

张巡的棺木,葬在睢阳城外,碑文由颜真卿书写,而且没提及那食人细节。其实这其中或许有着诸多难言之隐,毕竟当时的情境极为复杂。
这就是慈不掌兵的隐喻,带兵将领注定要背负道德负担。
太仁慈会输,导致更多人死亡;不仁慈又违背人性。
千年前的睢阳城头,张巡握的不只是剑柄,更是文明的希望。
真正的不仁慈,或许不是滥杀借口,而是对使命的残酷献祭,就像郭子仪说的,若能换天下太平,甘为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