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在老山前线八里河东山战区的小尖山战场,67军曾用红箭-73反坦克导弹直接打掉了越军的指挥部,此战成为我军战史上一经典的“斩首行动”战例。
小尖山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战区八里河东山方向,又名“1031高地”,离我军阵地直线距离只有2100米。1985年7月,我军侦察兵发现越军356师149团在1031高地设立了两个前沿指挥哨所,而且人员活动和无线电联络频繁,为防止越军突袭我军阵地,我军决定先下手为强,打掉越军这两个哨所。
老山地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山岩耸立,洞穴较多,很适合隐藏,而越南人构筑指挥所的地方又常常是角度刁钻、暴露面积极小的地方。这种目标,用火炮轰,用迫击炮打,效果都不会太理想,稍作矫正,里边的越军就会趁机逃跑。而火箭筒、无座力后炮又打不了这么远。就在我军苦思如何获取一款“长了眼睛”、还能拐弯的武器的时候,红箭-73反坦克导弹走进了官兵的视野。
红箭-73是我军第一代反坦克导弹,从1973年开始研制,经过6年设计攻关,最终在1979年定型并开始批量生产装备部队。这款反坦克导弹分为战斗部舱和运载体舱两部分,平时分离装箱,使用时将两个舱体通过快速卡钩连接在一起即可,它最大射程可达到3000米,最近距离也在500米,可在65度角情况下击穿150毫米的装甲。
作为“杀手锏”,本来这款武器是我军准备打苏军T-62用的,但没想到它用在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正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越军的装甲目标少的可怜,既然没太多坦克可以打,红箭-73就被用来打那些有价值的地面目标,从而发挥其精确制导武器的威力。
就这样,红箭-73在小尖山迎来了首秀!
1985年7月2日上午8点,配属一线作战的反坦克导弹连行动分队14人,携带4套红箭-73B发射装置(备弹10发),乘坐两辆卡车向攻击阵地开进。9点,汽车行至“大尖山”时,全体下车改为徒步前进,在翻越34号高地后,于上午11时抵达35号高地,行动分队当即开始构筑射击工事。
当时前线的阵地情况是这样的:在35号高地的左翼,是我军驻守的22、-34等高地,右翼为我军把守的21等数个高地,正对面就是越军的1031高地,敌人的指挥所就在1031右翼的无名高地上,其中营指挥所设在一白色树木旁边,连指挥所设在一处便道旁边。
根据作战方案,行动分队编成两个战斗小组,分别对两处目标进行打击,预定每个目标2发。
下午2点,分队完成对目标点的拍照、摄像,开始架弹,修正射击方位并定好射角。对面越军正在工事里休息,阵地上毫无防备。
2点半,越军连指挥所里有人向营指挥所移动。
下午3点05分,战斗打响。
一枚导弹直接从营指挥所观察孔里射了进去,在里边引发爆炸,黑色的硝烟夹杂着石块一下子冲上了高空。几乎与此同时,另一枚导弹打进了越军连指挥所,引爆了存放在里边的弹药,巨大的爆炸冲击力直接将隐蔽部的顶部全部掀翻。
之后,行动分队从观察镜中还能看到在指挥所后面连接着交通壕和藏兵洞,里面肯定有敌人躲藏。顷刻间又是两发打了过去,在两声巨大的爆炸中,越军阵地上又冒出两股冲天的滚滚浓烟。
袭击成功后,分队迅速撤入防炮洞。越军开始向我军几个山头盲目射击,我炮群随即用152榴弹炮、130加农炮回击敌人,有效的压制了越军的火力。
下午3点45分,行动分队撤离,至下午5点20,分队全体安全回到驻地。
几天后,从截获的越军电台里得知,这次行动,越军1031高地营、连级指挥机构被彻底摧毁,17人被击毙,其中尉官10人、士官5人、士兵2人,被击毙的尉官大部分为越军营、连级副职。越军甚至一度认为我军专门研制了用来猎杀越军军官的新武器。
此战之后,同年12月24日,还是在八里河东山,在31号高地上,我军再次对越军前沿的营指挥所实施“定点斩首行动”,并再次成功。
这两次行动的成功,迫使越军将老山前线指挥所后撤到红箭-73导弹射程之外,可见给越军留下的阴影是巨大的。
两山轮战时期,我军使用的武器装备较之79年有了不少提高,那都是经过战火的洗礼、经过千锤百炼,是一滴滴鲜血甚至生命的付出换回来的。
战士们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抗击越军的进攻,守卫祖国的领土,他们永远都是最可亲、可敬、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