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军的制式装备中,54式手枪是最经典的一款,从诞生之日起到现在,几十年的时间它仍在被使用,强大的威力和可靠的性能让它备受好评。那么54式究竟是一款怎样的手枪呢?
54式手枪,全称“1954年式7.62毫米手枪”,该枪是针对朝鲜战中51式手枪暴露出的问题,如枪击发主铁、扳机架后端、枪管外部的闭锁卡笋等,并结合中国士兵特点改进而成(51式的原型是前苏联的托卡列夫军用手枪(TT1930/1933式手枪)。1954年,改进后的手枪成功定型,并开始大量生产装备部队,成为新中国第一款正式装备部队的制式武器。
54式全长196毫米,其中枪管长116毫米,瞄准基线长156毫米,空枪重量约为850克,战斗时重量约1公斤左右,口径7.62毫米,打25毫米手枪弹,有效射程50米,弹容量8发,弹夹供弹。
该枪的枪弹膛压很高,枪口初速可达到430米,即便是600米外,残留的动能依旧会对人员造成伤害,最大飞行距离高达1600米。
在正常交战的距离内,7.62x25毫米1951年式手枪弹可在25米的距离上,有效击穿3毫米厚的钢板、6公分厚的砖墙、高达35公分厚的土层,其威力不比北约的9*19毫米弹差;发射51B式纯钢芯手枪弹时,可击穿美国NIJ ⅢA级防护。
54式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座原理,设有空仓挂机功能,提高了二次装弹时间,在装好下一个弹匣后,手枪很快进入射击状态,同时敞开枪膛,加速了枪管的冷却。而且如果它可以采用能产生达姆弹效应的空尖弹,那么54式很容易实现一枪毙敌的效果。
此外,该枪身通体呈黑色,在握把上有一个五角星,是该枪最为显眼的标志,因此54式也被称为“大黑星”。
54式手枪配发部队后,广泛装备营级以下指挥员以及各种炮兵、坦克兵等兵种,先后参加了中印边界战争和中越边界战争。
进入80年代后,54式手枪开始大量提供给装备公安部门使用。
在装备和使用中,54式的性能特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中优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
第一,威力大,54式手枪的穿透力强;
第二,该枪结构简单容易制造;
第三,价格低廉,是真便宜;
第四,54式的适应性很好,能适应各种恶劣环境,不容易因为一两次磕碰而损坏。
当然,54式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首先,枪管寿命短,只有3000发,打钢芯弹时还会进一步降低;
其次,弹容量较低,只有8发;
第三,虽然首发命中率高,但是持续命中率较低;
第四,尺寸过大,枪身过重,携带不便,不适合久握;
第五,后坐力也不小,想要实现高精度射击,需要一定时间的训练,才能掌握54式;
第六,机工效较差。54式手枪的握把角度较小,接近90°;握持时,如果手腕自然放松,枪口会指向下方。而人机工效较好的手枪,手腕自然放松时,枪口依然指向前方。
第七,没有手动保险装置,安全性较差。唯一可以算作“保险”的做法,是在上膛后手动把击锤放到“半待击”状态,使用前再手动将击锤扳到“完全待击”状态。后来的54-1式手枪增设了手动保险,但没有装备国内军警,只用于外贸。
第八,弹药穿透力比较强,常常容易出现误伤,例如在实战中,歹徒持枪顽抗,民警果断开枪,子弹穿透歹徒腹部,却击中身后人质的大腿,导致人质负伤,又比如民警和歹徒进行室内枪战,民警开枪后,子弹射穿歹徒手臂击中墙壁后发生跳弹,打伤人质这样类似的情况屡有发生。
尽管54式存在种种缺陷,但是作为新中国第一款制式手枪,54式依旧凭借其可靠的性能而深受信赖,并在一次又一次实战中经受住了考验。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54式手枪就曾打出过多次精彩的战例!
高平战役期间,43军坦克团在快速向前穿插的途中,在越北喀斯特狭窄的山路中遭遇越军阻击,敌人以反坦克炮、火箭筒、无后坐力炮、高射机枪、重机枪和美制M-79榴弹发射器等武器向我坦克部队发起进攻,由于地形问题,坦克只能一辆一辆前进,步兵无法展开,这就给了越军近距离攻击我军坦克的机会。
为确保坦克部队以较小的损失冲出敌人的阻击,坦克团副政委宁成功在坦克炮塔舱内,用54式手枪向外一边观察一边瞄准,只要越军火箭筒小组过来,只要他们敢瞄准开火,宁成功就敢开枪。
与此同时,坦克上的车载机枪也对山体两侧进行猛烈射击,以反击敌人的火力。
从坦克炮到机枪再到54式手枪,坦克分队构筑了一条由远及近的防线。
经过我坦克部队多重火力的打击,越军最终溃败,坦克团得以杀出重围,直扑高平。
除了这个战例外,我军某部在攻打越军一处高地时,连指导员带领突击队向前突击。
由于速度过快,指导员没来得及摘下56式冲锋枪自己就冲到越军暗堡火力点跟前了,他眼疾手快,马上掏出随身佩戴的54式手枪,伸进射击孔对着里边连开8枪,敌人的射手被击毙。
副射手更换好弹夹又继续开枪射击,此时54式手枪已经没子弹了,敌人的机枪正在向我攻击部队扫射。
情况危急,该指导员来不及多想,索性直接用手抓住枪管,硬生生地将机枪从射击孔拽了出来。
后边跟进的战友马上往里边扔炸药,最终摧毁了越军的这处火力点。
虽然指导员的双手被严重烫伤,但是为我攻击部队扫清了前进的障碍。
战后,上级为这名连指导员记功。
如今,绝大部分的54式手枪已经封存,有一部分还在公安部门服役(部队状况不清楚),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54式手枪已成为一种情怀、一种符号、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成为一代人永远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