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吉野”是“致远”的升级版。怀特当年未能在“致远”号上展示的各种造舰理念,在“吉野”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火炮致远舰的主炮为3门德制210毫米8.3英寸克虏伯炮,李鸿章之所以坚持在英国船上安装德国炮,主要是为了装备的统一,不过英国人并没有全盘接受德国炮,他们对炮架进行了改良,使得“致远”级军舰的射速相对较高,主炮平均射速为2.5发/分钟,但是在实战中则很难保证这个射速,这是因为“致远”本身吨位就不大,属于小船扛大炮,主炮开一炮,后坐力就会传遍全舰,震动得厉害,影响射击速度。
而“吉野”号则大量装备了大口径速射炮。
要知道19世纪80年代的海军,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
1886年也就是“致远”舰完工下水的同一年,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就研发成功了120毫米速射炮,这种速射炮增加了摇架和复进机,使得舰炮从以往的每分钟1发,提高到了5.3秒一发。
“吉野”号的主炮就安装了4门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生产的6寸40倍口径152毫米速射炮,这种速射炮初速671米/秒,有效射程8600米,射速7发/分钟。2门分别安装在军舰首尾楼甲板上,另外2门分别布置在首楼末端主甲板两侧的耳台内,这种安装方式显然是出于船头对敌作战时获得最大火力的传统设计思路,使得“吉野”在舰首对敌的时候,能同时得到3门152毫米速射炮的火力。同时为了使安装在耳台内的这2门6寸炮的前向射界更为开阔,首楼尾部各向内侧削去了一块,这一独特的设计,也是识别“吉野”的重要外观特征。
除了主炮,“吉野”舰从两舷至尾楼之间还设计有8个耳台,各配置1门4.7寸40倍口径速射炮,这种速射炮的初速为467米/秒,均采用厚度为4.5英寸的后部敞开式炮罩进行防护,有效射程7000米,形成了密集的舷侧火力。
二、飞桥“吉野”的舰体设计采用首尾楼船型,干舷较高,外形修长优美,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前后交通方便,“吉野”舰在首尾楼之间特别设计了一具纵跨整个主甲板的天桥相连接,这种飞桥设计不仅方便了军舰前后的联系,而且使得军舰整体外形更加美观。在重建的北洋水师里,无论是“海天”、“海容”这样的巡洋舰,还是“飞鹰”号驱逐舰,甚至是“永绩”、“永翔”等炮舰,无一不采用了“飞桥”的设计。
三、火炮测距仪“吉野”舰还装备了那个时代刚刚问世不久的专用火炮测距仪,这种测距仪可以使“吉野”舰的火炮打击更为准确、便捷。
而同时代的军舰,则普遍采用六分仪的测距方法,该方法要通过测定、计算后才能得出结果,过程复杂不说,而且人工计算会存在误差,进而导致炮击效果大大折扣。
四、装甲在装甲防护方面,“吉野”舰在建造时便已经完全摒弃了防护巡洋舰的设计思路,其船舷侧面及司令塔等要害部位均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克虏伯钢装甲,这种装甲厚度为11英寸,防御能力极强。
五、动力在动力方面,“吉野”舰采用双机双桨设计。一艘近代化的军舰,需要装备多少马力的蒸汽机,需要装备多少吨的铁锚,需要装备多少吨的装甲,需要装备多少门火炮,都是有一定之规的。但“吉野”号是个例外。在推进系统上,“吉野”号装备了2台蒸汽机,2套往复式蒸汽机驱动双轴螺旋桨,总功率达到15900马力,最高航速达23节。
六、电探系统在电力方面,“吉野”舰也是一艘装备了电探系统的军舰。要知道在那个时代,电探系统还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探测设备。它不仅可以用于探测水中的障碍物,还可以用于探测天气、风向、风速等信息。这对于一艘军舰来说,无疑增加了其在战场上的生存概率。
可以说,“吉野”舰的这些先进设计理念,使其在各个方面都远胜于同时代的军舰,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由于清政府在海军建设过程中的停滞而给北洋舰队和日本舰队造成的差距。
从某种意义上说,“吉野”舰的战斗力,确实要比“致远”舰强大许多。它的出现,不仅代表了当时世界海军的最高水平,也为后来的军舰设计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