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期间,有细心的外军军医发现一个情况,就是伤员会经常出现连中两枪,并且两枪相距三到五厘米,而且伤口贯通伤的空腔平直,进口小出口大,这与SKS和AK47造成的创伤伤口完全不同,这在之前是从未出现过的,因此,医生判断,交战的另一方得到了一种全新的枪械。
之后,外军抓获了一些俘虏,并从他们手中缴获了这种枪后才彻底弄明白,原来这是一种可以连发的配有带“五星”标志的20发弹匣高精度SKS步枪,这种步枪后来被称为68式自动步枪。
而这款被称为“68式”的自动步枪,就是在我军枪械史上鼎鼎大名、占有一席之地的“63式自动步枪”!
56式枪族系列诞生后,该系列枪族凭借射击精度高、火力猛等特点很快就装备部队。
然而,在经过部队使用后,56式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枪短,有小握把,不利于拼刺格斗等。特别是对印自卫反击战期间,我军曾将56式冲锋枪当作“小型机枪”使用,认为该冲锋枪在200米以内精度尚可,但是打击距离稍远的目标就要依靠56半自动甚至是53式步骑枪了。
长期的战争经验,促使我军对于步枪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步枪拥有较远的射程,同时也要求在有效的射程内最大限度地提高枪械精度。
特别是在经过了对印自卫反击战之后,我军对于研发一种“既能在远距离当作步枪打,又能在近距离当冲锋枪打”的步兵武器的需求愈发迫切,新款自动步枪除了要突出步枪作战效能(射击精度、刺刀)外,还必须兼具连发射击性能以加强火力。
1958年,总参枪械部开始新枪立项,到1963年,新枪完成设计定型,最终被命名为“1963式7.62毫米自动步枪”。
1963式7.62毫米自动步枪,枪长1342毫米(刺刀打开状态,不打开状态时,枪长1032毫米),枪宽68毫米,空弹夹时,枪重3.87公斤,口径7.62毫米,弹夹容量20发,配备弹夹4个,子弹为56式7.62X39毫米步枪弹,有效射程为400米,理论最高射速为750发/分,枪管寿命1万发。
63式自动步枪作为56式的替代品,二者在结构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是以56式半自动步枪为基础,无论是弹道性能、木质枪托,还是不可拆卸的刺刀以及瞄准装置,都与56式半自动步枪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63式自动步枪,还是在诸多方面做了改进和新的设计:
首先,自动机的改进
相对于56式冲锋枪而言,63式自动步枪的自动机做了两点改进,其一是把活塞和机框分开,其二是降低了自动机质量中心距枪管轴线的距离,二者都是从减少动力偶、提高点射精度出发的。
其次,全新的导气管系统设计
63式自动步枪的导气管系统采用气体调节器结构,活塞、调节塞均自前方装入导气箍上的活塞筒内。有气体调节装置,在正常条件下用小气孔射击,自动机运动平稳,减少撞击保证射击精度的提高,特殊情况下用大气孔射击自动机有较大能量,保证动作可靠性,同时大量射击是在正常情况下进行,全枪寿命也可以得到保证。
第三、重新设计的发射机
63式自动步枪的发射机采用回转击锤、挂钩阻铁,其特点是击锤簧仍用圆柱螺旋弹簧,制造使用都较方便。发射机仍采用支架组装成独立部件,在全枪分解结合时可以很方便的装、拆于机匣上。工艺制造比56式冲锋枪简单,阻铁、挂钩、支架都可用冲压成型。发射机动作可靠,勤务性也很好。
第四,空仓挂机功能
63式自动步枪创造性的拥有“空仓挂机性能”(56式冲锋枪没有),当时其他国家装备的M14、G3、M16等自动步枪都尚未具备这项功能。
所谓“空仓挂机”,是指枪械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套筒后坐不复位,以此提醒射手子弹打完了,需要装新子弹。
采用“空仓挂机”的好处,就是能够及时发现弹药瞎火,枪机复进不到位以及弹药打光等情况。换弹匣的时候,绝大多数枪械,不管有没有挂机,只要弹膛内有弹时更换弹匣,即可直接发射;当弹膛没弹即弹匣打空时,换上新弹匣,有空仓挂机功能的只要按下挂机解脱柄后即可开枪, 要比无挂机的方便很多。
但是该性能也有弊端,就是枪械的故障率会大增,保养起来比较麻烦。
第五,弹夹压弹
63式自动步枪还可以在不摘取弹匣的状态下,直接使用56式半自动步枪的弧形弹夹向63式自动步枪的20发弹匣内压弹。
除上述之外,63式自动步枪还拥有56式半自动步枪的精度和56式冲锋枪的火力连续性,该枪的瞄准装置表尺、准星与56式冲锋枪一样,采用弧形表尺座圆形游标。
该枪在400米内射击效果最好,集中火力能杀伤800米内的目标和500米内低空飞行的飞机和伞兵,在1500米距离上仍有杀伤效果。
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款自动步枪,63式自动步枪在国家靶场试验时通过了风沙、严寒、泅渡江河等特殊条件下的严酷考验。之后在北方的部分部队中开始换装,并且得到了好评。可以说,63式自动步枪将会继56式半自动步枪后我军装备的又一款制式枪械。
1969年,63式自动步枪正式生产定型并开始大规模生产,但是在列装部队后,该枪暴露出许多问题。
首先,枪械质量下降
在冲铆机匣上马后,63式的质量急剧下降。首先是刚度削弱,机匣在加工过程中随时都在变形,冲压、机加、淬火、装配都在变形,都在校正,虽然生产流程中增加了许多道校正工序,然而也只能“管后不顾前”了,只要正在加工的这道工序校正合格,就管不了前道工序已经加工的尺寸由于后道工序的校正而发生的变化。
其次、精度下降
由于冲铆机匣结构复杂,全靠若干铆钉固定在一起,很难保证尺寸、位置的精度要求。以机匣导轨大槽为例,槽宽31 0.17mm是无法达到要求的,只有靠校正来达到,但生产、使用过程中又会变回去,大槽对枪膛中心的对称度,更是难办,也无法校正,有时偏差1mm以上。由于加工尺寸不合格也会影响射击精度和动作灵活性。
根据63式自动步枪的验收标准文件,63式自动步枪在100米上的射击精度R50应当≤5cm,而实际上的射击精度达不到该标准,大约在6cm左右,而且出现过昨天才校好的枪,今天就打不准了这种情况。
第三、容易卡壳
63式自动步枪原定的寿命为15000发,但是在实际测试中部分零部件甚至连其三分之一的寿命都未达到就破损了,这是因为冲铆机匣削弱了节套上闭锁支承面强度,导致机匣左右壁产生冲压时撕裂而又不易察觉的裂纹所至,最终枪管的寿命被定在10000发。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出现因为自动机的后座速度较低,导致抛壳无力,出现卡壳的情况。
第四、掉漆
63式自动步枪外表面处理由黑色氧化改为电泳涂漆,由于这项表面处理技术尚未过关,以致表面涂漆的色泽不一,厚薄不匀,附着力很差,部队使用不久就一块一块脱落,严重影响防锈能力和外观。
诸多问题的暴露,导致部队换装的呼声日益高涨,最终在1978年,我军开始将63式自动步枪撤装,在步兵班中继续恢复了“冲锋枪三、半自动四、班用轻机枪一”的配置。
尽管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我军为了弥补56式火力不足的问题,重新启动了63式自动步枪的生产线,短暂生产了一批63式改良型自动步枪,但是该枪依旧没有逃脱被撤装的命运。
退出我军制式装备的63式自动步枪,一部分用于边防部队和民兵训练,一部分被分销援助国外。
其中阿富汗地区武装人员有不少是63式改型步枪的忠实追随者。因为63式步枪的木制枪托在寒冷的冬季贴腮瞄准时舒适可靠,不冻脸,不影响瞄准精度。使用AK47弹匣使其在拥有SKS般精度的前提下,保证了良好的火力持续性,短、长点射结合,中距离(300米左右)对多个同时出现的目标打击十分有效。阿富汗使用者认为,在精度和火力持续性的结合上,只有AK47能与其相比。在2001年针对阿富汗地区的新闻报道中,仍可见到身背63式改进型自动步枪的士兵。
除了阿富汗,在南斯拉夫内战和科索沃战争中,63式也展现出不俗的战斗力。
直到今天,国外的军迷对这把枪仍旧迷恋有加、念念不忘,如果能搞到一把原创的中国63式步枪(他们称为68式步枪),他们都会兴奋不已!尤其是美国民间,对63式自动步枪可谓是“珍爱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