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露1逃婚离家到上海

大肥肥文史说 2024-11-10 20:48:52

作者:柯兴

三十年代,在上海沦陷为一座孤岛时,正处于创作高峰期的关露,已 是与当时的丁玲、张爱玲齐名的作家了,她的许多诗篇已被广为传颂。在 鲁迅的旗帜下,她是左联的中坚力量。

如果关露能有丁玲勇闯封锁线投奔 延安之举,她或许会成为新中国的又一个辉煌的作家;如果关露选择了张 爱玲那样走向海外的道路,或许她的作品也会在几十年后炙手可热,再度 引起世人的注目。

然而,关露却选择了另一条路,连她自己也不曾料到这 是她生命中无法承受的沉重的抉择。这就是我们要诉说的关露。

那时,爱 国的关露在功成名就之时,毅然接受了地下党情报组织负责人潘汉年的指 示,打入汪伪特工总部76号魔窟,策反特工头目李士群;打入日本情报机 关,以办《女声》杂志为掩护从事情报工作。

由于秘密的使命,她无法辩 白自己蒙上的“汉奸文人”的恶名。她以柔弱的身躯忍受着朋友的误解和 疏离。彻底击垮她的,是她苦苦思念的人也不得不因此分手。寂寞的关露 只剩下无枝可栖的孤独的心灵。

历史让关露挑了一副沉重的担子,而香消 魂逝后的关露留给我们的却是风靡全国的电影《十字街头》中那首著名插 曲《春天里》:

春天里来百花香,

朗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 和暖的太阳在天空照,

照到了我的破衣裳,

朗里格朗格朗里格朗, 穿过了大街走小巷,

为了吃来为了穿, 朝夕都要忙。

这首由关露创作并轰动一时的歌词,处处流露着对生活的憧憬和对生 命中欢悦之情的追求。

电影《十字街头》 一经上映,影片里这首插曲《春天里》, 立刻风靡大上海,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大街小巷,人人传唱。

关露摄于三十年代末

万里长江,江水浩荡。一艘从南京起 锚开航的“金陵号”客轮,正沿江而下。

1926年,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向北洋 军阀进行决战的一年,是国内革命轰轰烈 烈、开始北伐战争的一年。这年的春天, 革命的风云已经弥漫着中国大地。

可是,站在“金陵号”轮船甲板上的 一位漂亮的十八岁少女,却扶着船舷,两 只俊美的大眼睛忧郁地望着千年不息的涛 涛江水。呃,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 弄扁舟。

她在心里默默地念叨着——

外婆,姨母啊!我知道,你们是那样地疼爱我,可你们为什么却偏要逼我出嫁?不管我爱不爱,只要 把我嫁出去,就表明是你们对我尽了心尽了意,就是你们对我的 疼爱吗?不,外婆!我今生今世宁肯独身一人,也绝不嫁给我不 爱的人!为了这,我只能离家出走了!外婆,我爱你!外婆,我 想念你!外婆,原谅我!

她望望身边十六岁的小妹妹,望望烟雨飘渺横无涯际奔腾不 息的江水,不由得深深叹了口气。父母双亡,无依无靠,今后怎 么办?将来的生活怎么办?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青山博大,绿水浩渺,却没有这两个柔弱少女的寄栖一隅, 她们更没有在山水间领略自然风光的雅兴。作为辞别故土漂泊异 乡的飘零游子,过早地从温暖的母怀被抛到了冷酷的社会,只能 在酸苦的心头缅怀慈母远逝的灵魂了!

默咽离愁,乍尝别恨。孤零零,人海茫茫,万里一身,身边带着 一个小妹妹,彷徨挣扎于人生旅途上,度这飘泊流落的生涯。

她,就是关露。

关露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农历六月十六出生在山西右玉县一个 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父亲胡元咳于清朝末年中过举人,一直 在山西当个七品芝麻官。他虽然算不得满腹经伦的饱学之士,但 是腹中毕竟有些墨水文章,按照古谚“生女亦可壮门楣”的意 思,给女儿起名“楣”,她们这一辈排行是“寿”字,故名寿楣。 自名胡楣。

关露,是她后来自己起的笔名。

两年后,胡元咳又得了一个女儿,取名胡寿华。胡寿华后来 给自己改名叫胡绣枫①,大约有纪念母亲徐绣风的意思吧。

① 胡绣枫(1909——)河北宜化人。原名胡寿华。出生在山西太原小仓。1932年 春参加中国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张唯一、陈家康 等领导下,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建国后,在华东电业管理局、上海财经学院 等处工作。

胡元咳四十多岁的时候,家中死了妻子,扔下一个十二岁的 儿子,自己跑到京城去考取功名。考场失意,赌场得意。胡元咳 功名虽没再考取,赌场上却赢得了三千两银子。

输家无钱偿还赌债。不过得知胡元咳新近死了夫人尚未再 续,声言保证为胡元咳觅得一房知书达理的贤妻权作赌债。

输家有个老表姐,老表姐早年丧夫守寡,拉扯三个女儿。大 女儿二女儿虽然早早出了嫁,也早早地守了寡。只有三女儿徐绣 风守着母亲苦度岁月,依靠一个做官的表舅,在南京旅宁中学读 过书,接受了一些新思想。为了抚养母亲,总想找一个能为老母 养老送终的丈夫。一来二去,徐绣风虽说才貌双全,但是已经二 十五六,却仍旧待字闺门中。

输家当月下佬,两头一说和,胡元咳非常满意,而且答应为 老岳母养老送终。徐绣风这才应允,嫁给比自己年长十八岁的知 县做继室。

谁知完婚不久,徐绣风却备受丈夫和前房长子的欺凌,连老 母亲也常受前房儿子的气。胡元咳每每向徐绣风发脾气的时候, 便大骂:“你是我花三千两银子买来的!”

关露的童年,是在父母的争吵中度过的,是在男尊女卑欺压 女性的封建家庭中度过的!母亲从自身的痛苦经历出发,常常教 育关露:要好好念书,将来做事,要经济独立,要婚姻自主,才 能不受男人的气!

母亲很早便萌生了反封建的民主意识。这种意识,从小便灌 注在关露幼小的心灵里!这大概是关露成为作家以后,在她的诗 文中,强烈地抨击封建礼教的原因吧!

关露八岁时,父亲在山西一个县城的任所上中风偏瘫,死在 卸任返回太原途中。母亲只有靠绣花和替衙门抄写公文维持生 活。后来在小学当了教员,生活才稍稍安定。那时,关露已经入了省立师范附小读书。

有一天,放学刚进家,就看见她的同父异 母的哥哥正和母亲大吵大闹,说母亲把钱都养活了娘家人,如不 拿钱给他,他是要动枪的!

第二天,等关露她们娘几个都上了学校,她哥哥便把她们的 值钱衣服席卷一空,送到当铺。当了钱自己花,当票却不给她 们。如此,他三天两头来吵来闹来要钱,不给便明火执仗,卷囊 而去。

长此以往,可怎么过日子?

徐绣风教书时有一位姓常的同事,认了关露姐妹俩做干女 儿。关露姐妹便叫她常干娘。常干娘是湖南长沙的老家,家中尚 有哥哥在郊区乡下种田,田亩钱粮都殷实富足。常干娘便动员徐 绣风带着一家人到长沙乡下躲躲。

亏得母亲积攒了些钱,到了长沙乡下买了一块稻田出租,还 租了一座有菜园的房子,雇了一个长工;把剩下的两千元,放债 给当地在前清时当过户部尚书的大地主张百熙的侄媳妇, 一家躲 开哥哥寻衅闹事,在乡下过上了小地主的生活。

不久,这张百熙的侄媳妇又请了徐绣风给她的几个女儿教 书,关露姐妹俩也一起听讲。徐绣风很是勤勉能干, 一家人的日 子总算能安定平稳地度过。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两年后,母亲病逝。那时关露才十五 岁,妹妹绣枫才十三岁。于是,张百熙的侄媳妇便想赖掉那二千 元的债,拖着不还;抵挡不住,便给个一二百元。

关露在长沙城里有个表舅当盐务处长,请了一位曾是科举出 身的先生吕雨湘,教他的两个公子读书。关露姐妹一方面到长沙 等着张百熙侄媳妇还钱,一方面也跟着吕雨湘读书。

吕雨湘很有学问,文章诗词都做得好。关露聪慧睿智,读书 又很用功,四书五经、《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只要先生教,她都学。吕先生常夸她将来必定是文章魁首。

但是,靠讨债过日子,终究不是办法,二姨妈把她们接到南 京。可不管南京北京,过日子都得开销啊,没有钱就揭不开锅! 关露小姐妹只靠典当原来的家当,到底能糊弄几天?

外婆和二姨母苦了一辈子,亲身经历告诉她们,找到一个家 道富裕的丈夫,便会一辈子过着衣食富足的生活。她们母女俩如 今生活如此艰难,就是因为没有找到好丈夫。二姨妈的丈夫就因 为觅花寻柳得了花柳病早逝的,抛下二姨妈孤苦伶仃一个人,要 吃没有吃,要穿没有穿,除了以酒浇愁,便吵着外婆没有给她找 一个好婆家。

关露父母早逝,外婆和二姨母特别关心她,呵护她,要四处 给她寻找一门“好婆家”,免得生活像她们似的受苦。

女儿十七八,正是一朵花。再加上关露长得白净漂亮,又有知 识有学问,气质作派显得分外高雅不俗、文雅可爱。提亲的做媒的 恨不得踏破门坎儿。

但是,不管谁提亲,关露都不动心,一概拒绝。 别看她人小,主意可大啦,说破大天她也决不放弃学业,决不屈从 于这种包办婚姻。她牢牢地记住母亲的教诲:要好好念书,将来做 事,要经济独立,要婚姻自主,才能不受男人的气!

现在她学业未成,不能做事,经济不能独立,将来必定受男 人的气;婚姻不自主,包办成亲,互不相爱,将来必定不幸福。

为此,祖孙三代常常发生矛盾。外婆姨母都是为她好,为她操 心,她怎么不理解,不领情?反而一口拒绝,任谁也说不动呢!

有一次,关露大姨母的儿子,为关露介绍了一个北京银行经 理,关露也是一口回绝。这回可真正惹恼了外婆和二姨母,连她 表哥也十分生气恼火,觉得关露不识抬举不懂人事!不过是个十 七八的女孩儿家,岂能容她胡来?她父母不在,外婆做主。不嫁 也得嫁!表哥也声言,这桩婚事千载难逢,容不得她错失机遇!

就是牵着拉着拖着拽着背着扛着捆着绑着,也要让她成亲!

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儿,面对那么多要用封建包办婚姻枷锁 捆绑她的人;面对那么强大的封建礼教的“爱心”!关露要想掌 握自己,掌握未来,便只有逃跑!只有逃婚!

正在危难之时,吕雨湘老师给关露来了一封信,叫她到河北 怀安去当小学教师。这期间,吕雨湘奉派怀安当县长,惦念不忘 他的好学生关露。关露非常高兴,算是绝路逢生,打点打点就准 备动身去河北怀安。

一个从没有独身一人出过远门的女孩儿家,此番要独立一身 远去他乡,心中不免有些空空荡荡没有底。单就这交通如何走 法,便难住了关露。

恰好这时张百熙家有个外甥叫阎今仲的年轻人,要去上海看 望他的姐姐阎佩芬。他建议关露到上海,跟他姐夫打听打听。他 姐夫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关露觉得阎今仲人很老实厚道,不会出 什么问题,便和妹妹绣枫同阎今仲一道从南京搭乘江轮去上海。

下了船,阎今仲带着她们来到霞飞路(今淮海路)他姐姐阎 佩芬家,见了姐夫刘道衡①。刘道衡家住霞飞路嵩山路口的宝康 里,中下等的弄堂,石库门房,一楼一底,共五间。

这一年,刘道衡才三十三四岁,大女儿丽珊六七岁,二女儿 静珊刚刚出世。道衡长得慈眉善目,上唇横着一道一字短须,他 给关露的第一个感觉,是慈祥,仁爱,宽厚,善良。不是一家人 不入一家门。果然,妻子阎佩芬,也与丈夫道衡一样,古道热肠,助人为乐。尤其好帮助青年人,特别是那些积极向上进取的 青年,刘道衡总是慷慨解囊,乐善好施。

① 刘道衡(1892——1968)湖南衡阳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 1932年参加革命工作,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长期在湖南从事情报工作, 功助卓著。1945年调回延安,曾任中央社会部政策指导员。建国后,历任中共 湖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人民政府委员兼参事室副主任、政务院参事、国务院 参事、中央文史研究馆办公室主任、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等职。

刘道衡早年加入过“中国同盟会”,积极参加辛亥革命,与 孙中山很接近。道衡的哥哥被军阀杀害,蒋介石给他官做,他不 干。

但是,刘道衡生性耿直,为人坦荡,后来对国民党从期望到 失望从失望到绝望,他便断然不再与军阀国民党为伍,携妻带 女,隐居上海。并从朋友处借贷500元大洋,在交易所开了户 头,靠证券交易所得维持生计。

刘道衡生活虽然并不富裕,但是一直喜欢接近帮助青年人。 他听了关露关于家庭变故、关于去怀安谋事做的情况以后,告诉 关露,北京国民军正在交火。兵荒马乱,一个女孩子家独身去千 里之外的陌生异乡求职,且不说怀安,就这一路上的安危,也是 难以预料的。

当刘道衡知道关露很想继续念书,只是因为父母双亡,连生 活都发生困难,根本没有力量去读书时,很觉得惋惜。

“还是不要去怀安当小学教师吧!”刘道衡劝说关露改变主 意,“到上海来念书吧 !”

关露很为难,不当教师吃什么?来上海念书哪有钱?刘道衡 当然明白关露的难处,他说她如果来上海可以住到他家,他还可 以帮助她拿学费。阎佩芬正和二弟阎今使在说括,丽珊正在跟小 姑姑刘文渊玩。

阎佩芬听刘道衡说到这里,便插言道:

“你三哥说得对,兵荒马乱的年代,十几岁的女孩子,容易让坏人给坑害了!”

刘道衡十几岁的小妹妹刘文渊,按照家族排行称呼道衡为三 哥;与她年龄相仿的关露姊妹俩也就随着文渊称道衡为三哥了!

两个失去父母的女孩子,“三哥”“三哥”地一叫,刘道衡更不把她们当外人,更觉得向她们伸出援助之手,是他义不容辞的 责任!当年刘道衡就是因为逃婚才从衡阳老家跑到了长沙。他很 能理解关露此时此刻的心情

关露没有更多的社会经验,也没有多少人生经历,常常分不 清好坏人。但是她对刘道衡夫妇却有一种本能的感觉,觉得他们 非常正派正直,非常诚恳真诚,与人为善,乐于助人。

“假如我住到他们家,依靠他们念书学习,决不会上当!”关露心里这么想。

可她又想,与刘道衡阎佩芬夫妇,毕竟是一面之交,姊妹俩 便要长期住到人家家里,又吃又住,又花人家的钱去念书,这怎 么好呢?即使刘家是真心实意的,她们也不能这样做呀!

关露和妹妹绣枫一商量,她是坚决不再去怀安当小学教师 了,可是她能再回南京吗?再回去,封建婚姻的樊笼不是正在等 着她吗?她是一心一意想进学校去念书。

绣枫别看人小,虑事可周全。姐妹俩要是都念书,钱从哪 来?既然姐姐一心只想念书,那她只好当小学教师,来维持生计 啦。可是关露自己留在上海,让一个十六七岁的妹妹回南京,让 她一个人去谋生去静饭吃,关露终究还是放心不下!

关露左右为难!

可绣枫很明事理,她觉得外婆姨母是爱她们姐妹的,她们是 为姐姐的婚事着急!绣枫回南京,她们不会拿她怎么样的。于 是,胡绣枫回到南京,然后去了武汉。

姐姐关露留在上海刘道衡家求学读书。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