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人能一帆风顺
也没有人可以永远躲在保护伞下
皇冠越美,越耀眼,就越沉重
所以不用羡慕钻石的耀眼
因为它经过了上百万次的打磨和切割
“青年人是行业的新引擎,也是中国电影的未来和希望。”近日CCTV《焦点访谈》提及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影片《热烈》。电影节闭幕当日剧组街舞秀青春逼人,而主演王一博刚刚在“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初试锋芒,荣膺“最受传媒关注男主角”。
建言犹在耳,“期待王一博创作出更多富有烟火气的新形象”。语毕,小人物陈烁应声而至!浪漫高贵的英雄叙事令人高山仰止,但市井叙事的烟火气却更具感召力。以青春之我,成青春之国。献礼片《热烈》与王一博为亚运文化带货,正当其时。


“少年强则国强”,自梁启超以如椽巨笔写下《少年中国说》,此篇已成青年激励千古雄文。而2023年6月17日,人民网发布重磅制作的正能量宣传视频《光,有你》。视频呼吁网络文明褒扬时代优秀青年,王一博作为唯一的演员代表位列其间。
“长空万里,热血逐梦!王一博以脚踏实地的拼搏,勇敢亮出青年姿态!”从《少年中国说》到《光,有你》,从“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到“少年之我,无负大国之荣光”,激励语百年继承演变,但“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的语境却一脉相承。


流媒体场景下的多元时代,网络下沉与资本造星共谋导致系列娱圈乱象。2021清朗出台缓解文娱流量掣肘,促使行业价值理性回归。流量祛魅是娱圈“去流量化”大势,但基于传播特性,有流量加持却不囿于流量的优质偶像仍具正面示范价值。
让流量配得上正能量,王一博正是这样存在。五年来,因流量提携登顶却凭业务实力留在巅峰,脚踏实地转型历历在目,票房号召力真金白银清晰可鉴:
█《无名》国内票房9.31亿人民币,观影人次1775万;
█《长空之王》(在映) 国内票房8.41亿人民币,观影人次2008万;
█《热烈》(待映)全网想看指数近80万,票房预测最高30亿人民币。


要命的是,这三部作品的类型跨度岂止于大!文艺谍战、军事动作、青春励志,驾驭调性大相径庭、气质天差地别的影片,是对演员表演维度的极致考验,更是对演员观众缘的全盘认证。毕竟每类作品核心受众不同,对演员认知与包容度也不同。
不是纯粹技术问题,也不是纯粹业务问题,它是个涵容演技、人气与玄学,涉及文化、技术与市场的系统工程。风格切换需要多元气质基底,造型百变需要形象可塑性,人物底蕴需要内在精神适配,而完成这一切离不开演员强大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高低决定人选择任务的难度。演员选择类型化发展,路径固然稍嫌狭窄但程式化表演学习成本更低。而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商业片,大多只需要类型化演员的程式化表演就够用。市场和观众畸高的容忍度,进一步鼓励了演员不思进取。
但文艺片则不同。比起商业类型片,艺术电影更有观点、温度与情绪,每一部都是一种独特的人生境界和哲学思辨。譬如,王一博的潮酷形象天然有时尚气息,但他可塑性极强。电影《无名》中的叶先生,甚至能呈现不逊于梁朝伟的优雅怀旧。


程耳如是说:“当然我们有非常好的造型师,会让他的发型、整个服饰甚至每一条皮带,像从那个年代里走出来的一样。他的优雅、他的力量感以及他偶尔展现的一点点脆弱,让我们看了都觉得,他就是那个时期的人,就属于那个年代的上海。”
可是,跨越时空的旧上海腔调,并非凭空得来的。程耳也说妆造加持是一部分,也只是一部分。更大的一部分靠演员的自我修养:“声台形表”缺一不可。





这对于田园派演员当然是难度倍加!好在王一博的应对与稻盛和夫的思想不谋而合:“觉得难的东西一定不要躲,先搞明白然后慢慢精湛,你就比别人优秀了!” 世人大部分避难就易,不舍得花时间钻研,所以你拔丁抽楔的努力就占了绝对先机。
“最受传媒关注男主角”荣誉就深刻揭示了他的演员魅力:“表演充满内在的澎湃激情和万千思绪……给观众既清晰又神秘的矛盾感受,糅合着浪漫而高贵的个人气质。”这评价,对于时刻处于流量巅峰、曝光度不由得自己的演员来说,多么难得!
清朗来了,流量收敛。内娱注水时代翻篇,虚假繁荣退场,唯独那浮华三千的漩涡里犹能慎独的异类仍在巅峰。过去是话题,现在是话题,以后还是话题,他就是内娱暴风眼,也拥有暴风眼的平静:没有年少成名的浮躁,只有赤子本色的内心。
青春鼎盛、颜值当打都有保质期。王一博在最好芳华遇见最登对角色,实乃大幸。但幸运从不光临无准备的头脑,一路遇贵人,因为他本身就是贵子啊。


谁不爱风华正茂?谁不爱孺子可教?谁不爱抱素怀朴?谁不爱少年奋烈?一个人的贵人缘多半源于他自己的贵气,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投射人内涵、气场和魅力的气质。因为人们只帮助值得帮助的人。因为真正高级的人脉不靠追求靠吸引。
真正的强者不会把心思花在取悦和亲附他人。资源是附属,重要的是自身价值,其他皆可水道渠成——这既是王一博“忠于自我,不取悦他人”的底气,是黄渤出圈金句“出名之后遇见的都是好人”的理论依据,更是“马太福音”强者恒强的底层逻辑。
就说当下,王一博与导演程耳、刘晓世和大鹏的因缘际会。载誉而归的《无名》《长空之王》,首映获业界首肯的《热烈》,以及能打破“程耳电影周期律”的将开机的《人鱼》……新晋电影人王一博,代表着中国电影势如破竹、势不可挡的青春力量。


人生在世,有人白首如新,有人倾盖如故。必定是灵魂共鸣才能跨越代沟、填平认知,在平等高度畅谈。演员承蒙导演青睐自然很幸运,但这种幸运是以实力为底色的。他和他仨表面多少不同款,其实内心却一样有成人世界稀罕的赤诚与纯粹。
人与人结缘,从来讲究的就是一个“你是谁,吸引谁”。犟驴子吸引犟驴子,熏猴子吸引熏猴子。你我何尝不是?我们欣赏的人身上最吸引我们的,要么是相投的志趣,要么恰好是调动我们隐匿的欲望以填补内在的匮乏。两者有时也会同时存在。
在这样的吸引里,刘晓世主打“守正”,程耳主打“出奇”,大鹏主打“行稳”,王一博主打“致远”,四人恰好凑成一联知行合一的千古箴言:守正出奇,行稳致远。

势是一个哲学概念,出自《道德经》,通常表示事物的演变趋向。势字,古作“埶”,字形从“坴”从“丸”,“坴”为高土墩,“丸”为圆球,字面意象是圆球处于土墩的斜面,即将滚落的情形。《孙子兵法》中,“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就是“势”的意象。
可以说,社会就是环境要素点线面组合的事态。势就是推动事态演变的加速度,通过角度、深度和广度作用于事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人物浮沉,无一不是势的产物。王一博的成长,就是一个电影新人势能应用的典范。

首先是高度“造势”。《无名》给了他国民认知度的高点起势。“博尔赫斯”组合完成了艺术与商业的价值平衡,其身正则影直,这就使黑水沦为尬黑,反而为影片逆向造势。观众觉醒并发声,路人成为《无名》护盘主力,成就了票房奇迹与影响力。
这相遇是艺术与商业的双剑合璧。“你的钟声只有在齐鸣时才能听见,在单独鸣响时只会淹没在那些旧钟的一片响声里。”极致考究的学院派导演,遇见野蛮生长的田园派演员,小众的艺术腔调,第一次得到大众化的精致解读,双双破茧重生。
程耳在电影界的高度,托举起王一博起步的段位。正所谓,道得酒中,仙遇花里,虽雅不能离俗。程耳原本孤高独步,孤高则阳春白雪。但王一博却自带流量,流量则下里巴人。两者偏偏合拍,简直是平衡哲学的天命有归,幸哉,善哉,妙哉。



其次是合作“借势”。《长空之王》给了他扶摇之势。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没有某某的时代,只有时代的某某。如果说程耳走的是电影的第三条路,那么刘晓世走的就是主旋律中正之道。首映式导演团建就是证明:此路通,则一顺百顺。
这相遇是能量与流量的强强联合。主旋律要吸引年轻受众,就必须去标签化、去政治化。刘晓世相中他当然不仅是技术原因,也是对主旋律原有话语体系解构重构。而王一博借力主旋律,不仅实现了表演类型的突破,也巩固了向实力转型的势。
以《长空之王》为起点,王一博实际构建了“以更大系统状态参量为坐标轴”的演艺发展空间。家国情怀的磅礴之力,行业发展的趋势加持,是影片拿下“第20届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大满贯,新血王一博跳过新人奖直接斩获男主奖的气势后盾。


然后是随缘“顺势”。《热烈》给了他顺水推舟之势。尽管本人或许并不确切明晰脚下每一步的意义,但依然是那句话“舞者的节奏感是天生的”。取势于中国电影复苏大势,借势于蓬勃的文化软实力输出,他终将以《热烈》拉开王一博生态大幕。
这相遇是天意与人为的因缘际会。第十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8年度表彰盛典,大鹏听他说“可能和世界上大多数的人一样,主角根本没我的份”;2022年微博电影之夜,大鹏昭告世界“电影为一博量身定做!有他才有了热烈”。时间是魔术师。
为跳舞而立志出道,失去舞台而影视转型,以舞者本色演绎人生,舞者王一博与演员王一博,宛如“放与收、疾与缓、立与破”的量子纠缠。不坠少年志,顺势舞翩迁——那颗遵循“韵律、节奏、秩序、理性”的舞者之心,始终是王一博的力量源泉。


但以上都离不开“蓄势”。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质变就是量变默默蓄势的临界效应。“越努力越幸运”是王一博的成功秘籍。如果没有时间换空间的韧性,没有无边界行走的破局,很多人或许永远无缘与他鲜活的灵魂相遇,这就是“破圈”的意义。
从尔冬升到刘伟强,从陈铭章到傅东育,从程耳到刘晓世,从大鹏到关锦鹏……酷盖王一博为何如此招人爱?这就得说到与人合作的最高境界,令人放心。世界级企业咨询专家大卫·梅斯特提出过一个信任公式,我们大可沿着该公式举一反三:
信任 =(可信度+可靠度+亲近度)/自我导向
可信度最直接的表达,是“我相信他所说的话”
可靠度最直接的表达,是“我相信他会采取行动”
亲近感最直接的表达,是“和他合作让我感觉自在”
自我导向最直接表达,是“我能看到他的利益诉求”


有时人们相信你专业但怀疑你动机,或者喜你的才华却不喜你待人方式,四要素兼具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可信赖。王一博的热度会为合作带来变数,与他合作甚至也算是赌注,但你知道他有原则、有标准、有执行力且愿意给出最有风度的利益分配。
大环境越诡谲越需要小气候精准,于是跟他合作你手里有致胜底牌,这就是王一博与合作者的默契与福报吧。而最好的合作莫过于传承。影视投资当然希望看到硬通货,譬如票房。然而消费主义以外,成名电影人看到更多的或许还有传承的价值。
有人说教育像“慢性炎症”:学生一届比一届佛,就像滥用抗生素,幼时的“温室教育”成年后结下“胸无大志”的果;有人说文化面临“价值危机”:青年受小众文化与消费欲怂恿,面对社会价值观庞杂与价值标准失范,互联网语境下遍地文化撕裂感。


中国电影崛起靠什么?观众!第七代导演崛起,新生代演员出圈,无不在争取年轻观众!从妈咪掌握票房到Z世代入场,市场在微妙嬗变。日韩动漫与美式英雄仍强势,好莱坞制作迷信仍在,国产电影要弯道超车,需要中国叙事与青春在场感。
重整山河待后生。梅西来华,一场与中国足球无关的赛事,中国球迷少年奋勇出圈。出格的显眼包,轻狂的少年气,让憋屈多年的中国球迷展颜,也戳中教育与文化软肋。勾起多少后悔不迭的中国式父母,对教育慢性炎症下平庸之痛的倾诉欲。
少年强则国强,天下是年轻人的天下!“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这或许就是所有发现、承认并栽培王一博的导演,最真的初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