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王一博的票房号召力

观云聊娱乐 2023-09-26 03:55:02

人人都想成为格兰芬多

但绝大多数人终究是斯莱特林

懂得明哲保身作壁上观

但真正骑士精神依然备受推崇赞誉

毕竟,人总要追求正能量

无论是巫师还是麻瓜

我们内心都有光明和黑暗两面

重要的是我们以何种面貌付诸行动

戳前情

戳前情

魁地奇是魔法世界最重要的运动。魁地奇是一种以飞天扫帚为载体的对抗性球类运动。在魁地奇运动中,巫师们分为两队对抗,双方通过鬼飞球、游走球、金色飞贼三种球类的综合较量来角逐分数,最终赛事结束时,分数高的一方为胜者。

“金色飞贼”是魁地奇比赛中最关键的标识道具,也是比赛中最受关注的球。胡桃大小的金属球长着银翅膀,像闪电一样快,找球手的工作就是抓住它。当 “金色飞贼”被擒的时候,抓住它的那队获得150分,一场魁地奇比赛就正式宣告结束。

魔法世界人人都爱魁地奇。魁地奇比赛,危险而又激动人心。小孩子们在家里的花园骑飞天扫帚玩魁地奇;霍格沃茨会组织学生球队打魁地奇赛;魁地奇运动员甚至以此为职业。魁地奇甚至还有世界杯, 而魁地奇世界杯也不乏犯规手段。

如果电影票房是魔法世界的“魁地奇”,那“排片率”就是人人追逐的“金飞贼”。但这种价值取向并不是电影的本质特征,而是电影产业商业化的结果。

人人都爱钱︱比票房吗注水的那种

灯塔数据截至9月7日,2023年度电影票房突破433亿,累计观影人次10.18亿超2022全年。据国家电影专资办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暑期档票房近206.2亿元,观影人次超5.04亿人次,创中国影史暑期档票房新高、观影人次新高。

2023在中国电影史上是重振旗鼓的价值高地,但与票房成对比的,却是影片评论两极分化现象和排片的马太效应。高口碑拿不到高排片,高排片未必高口碑。而“上座率”从排片调节器彻底沦为摆设,上座率低却稳坐钓鱼台的才是当下爆款。

你甚至还不能质疑不正常,因为人家的“自来水儿”清一色统一了口径:“不赚钱影院为啥要排片,你当影院脑残嘞?”、“小众烂片当然排片低,否则人家有钱不赚?”多少有点“撇开事实不谈,你票房差自己就没错吗?”的仙女做派,就很无奈。

还记得魁地奇吗?打进鬼飞球按规则得分,而抓住“金色飞贼”爆涨150分。那么麻瓜问题来了:“金色飞贼”保赢系数这么大,为啥要费劲去打鬼飞球?

麻瓜:听说曾经有一场比赛,因为没抓住“金色飞贼”,打了好久好久……

巫师:没错,魁地奇比赛没有时间限制,一场魁地奇比赛的告终以一方的找球手抓住金色飞贼或双方队长协商比赛终止为结束。有记录以来最长的一场魁地奇比赛持续了六个月。

麻瓜:那捉住“金色飞贼”就一定会赢咯?

巫师:也不是。1994年魁地奇世界杯决赛,爱尔兰170:160赢保加利亚,但是保加利亚队抓住了“金色飞贼”。两队追球手实力悬殊,抓住“金色飞贼”比赛终止前,爱尔兰170:10打保加利亚。显然,传统强队爱尔兰队以追球手为主,而保加利亚队全靠找球手。”

麻瓜:所以啊,爱尔兰队也可以直接去捉“金色飞贼”啊。

巫师:额,可作为竞技比赛,鬼飞球进洞才是游戏本体,“金色飞贼”加分只是陪衬啊!!!

懂?有些影片像爱尔兰队,遵守传统游戏规则下的“质量王道”,有艺术操守享受过程,不追求性情绪价值,难大爆但会长尾;而有些影片像保加利亚队,靠找球手出奇制胜结果至上,不走寻常路的“流量王道”容易爆,也容易沦为爆米花。

魁地奇话语体系里站爱尔兰很简单,保加利亚队抓住“金色飞贼”但到底输了比赛。票房话语体系里站谁就两难,爆米花带动票房经济,但票房之外电影更应坚定自己的价值取向。既要,又要?那只能等程耳导演矢志不渝走出“第三条路” 。

那么,票房作为衡量电影人气系数和质量系数的一种指标,啥时开始变得如此强势,乃至大有一票否决的话语权?大概是从有了“票补”这种事物开始。

如今,在线购票特价越来越少近乎绝迹,是互联网产品停止烧钱培养用户习惯的行情。“票补” ,曾是片方降价酬宾锁定票房,引自来水大造声势的利器。也是票务平台通过简单粗暴烧钱圈地,短时间大规模吸引用户,谋求长远发展的工具。

而票补最大辅助优势就是管理观众期待值。低廉票价更多吸引价格敏感型客户,这部分客户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电影爱好者。票价低廉,人们对电影的期待值也会降低。影片质量超过预期就有赚到的感觉,口碑上来了票房上涨趋势就建立了。

票补“注水”刺激电影消费、提升了产业热度,但其背后的巨大泡沫超乎想象。这就给某些黑钱留下了洗白空间。电影洗钱能在江湖有一席之地,是因为量大管饱、不易监管且可持续。这可能就是某些电影拍得很难评,但票房却畸高的内因。

假设咱投资1亿拍电影,质量凑合点没关系,重要的是把N个亿非法收入拆变成票房和宣发费。电影上映就制造海量票房涌入,最好豆瓣开分前就把观众骗进影院。譬如大规模点映,即使作品平平也无妨,自控天量票房足以帮你锁住评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国人爱凑热闹,大流量必然点燃市场。好看分享,吐槽助燃,高频刺激总有水自来,没有咱就自己开闸泄洪。总之,拿钱砸!

上映前三天票房决定后续排片。前期花钱买票房排片自然多,排片多看的人自然多。这逻辑、这闭环,妥妥莫比乌斯环!媒体影评人为何有时也怼某些爆片午夜幽灵场?无非,人家都给了就是落下我伤自尊,要不就太有底线实在看不过眼。

票补政策的温床,造就了大批“假票房俱乐部”成员。而在台面上给票补造假终结一刀的是《叶问3》。2016年,《叶问3》因票房造假被媒体曝光,快鹿集团陷入舆论漩涡和兑付危机最终“爆雷”。史称,被一张电影票掀翻的400亿金融巨骗。

一部《叶问3》,票房关联了三家上市公司股价。幽灵场和买票房败露导致监管彻查。受曝光掣肘,《叶问3》后期票房未达预期,投资者挤兑金鹿财行旗下产品,导致片方实际关联企业快鹿非法集资案发,出品和发行团队皆受到重罚和牵连。

再有人问票房造假有啥用?就把《叶问3》甩上!该事件后“票补”被重点整治,逐渐退出市场。而中国影史典型负面案例,值得永远钉死在耻辱柱上!

最近导演高群书谈《奥本海默》观影,“当音乐骤停,灯亮起,我被震得坐在原地久久不能动。”在他看来这是部伟大的电影,“仅仅需要三个小时,就可以走完奥本海默最辉煌也最痛苦的数十年。每一秒都激情澎湃,值得每一个读书人去看”。

事实上,他发布在自己社交账号上的一句话简评分量更重:“如果中国任何一个导演说面对《奥本海默》说不羞愧,那就是傻*”。当然,可以想见的是评论区被民粹主义者攻击。高导该庆幸《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尚且在征求意见中。

真正的电影观众会理解并认同高导。艺术无国界,这正是泱泱大国坦荡荡文化输入输出的原因。可打开灯塔数据,看看那些票房飞升的今夏爆款,再看看那些在边缘化排片中努力挣扎的佳作……哎一古,高导您还得庆幸那只是征求意见稿。

电影百年,世界艺术长河中不乏经典,但能打破文化差异,令环球同此凉热的佳作却少。国产片与世界影坛的差距客观存在,不以民粹主义而转移。

人人都有病︱等退潮吧看谁在裸泳

想在魁地奇比赛中抓住“金色飞贼”,就需要了解比赛和 “金色飞贼”。想赢得票房大战,就需要了解观众与市场。捕获金色飞贼几乎决定比赛结果,但150分几乎稳操胜券也架不住实力实在太过悬殊。所以,高票房并不意味电影的绝对胜利。

2023暑假档轰轰烈烈过去,又双叒叕多部电影写进中国电影排行百强,so nice!可谁也不会去比较,在1982年的电影《少林寺》以一毛钱票价创造一个亿神话,与今夏爆款电影以40-70元票价创造几十亿浪花之间,有什么具体关联。

如果只看数据,那排行榜永远只会被新来的覆盖,因为票价会越来越高!如果票房简单等同品质,那么真能仅凭票房书写中国影史?数据就是数据,终究是粗陋的,虚假繁荣终将被风吹浪打去。商业的归商业,被时间磨砻淬砺的才归艺术!

但票房是只增不减的数字,不像股价还有回落调节。均值回归的只能是评分。So,神作在创造历史性票房后口碑是否迅速逆转、评分下滑,就是真相。

电影票房的随机性其实非常大。就像股评家纵然有全身解数诠释股市的短时表现,事实上多半是无的放矢。人的行为影响市场,而市场表现反过来影响人的行为。也别把这评分、那评分当成圭臬,评分也不过是少部分愿意发声的人的意见。

所以,当电影“票补”上瘾,2017年~2022五年即便没有疫情,中国电影也必然迎来戒断后遗症。但疫情三年院线系统近乎崩溃,《叶问3》本该带来的警诫效应让位于生存困境。在温饱是否是谈道德的前提里,票房必然成为自救的路径依赖。

而评分其实也未必均值回归。事实上要弄清票房真相,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受众与观众。因为新媒体传播与短视频刺激在下沉市场带来了新变数,当原来不看电影的受众被笼络,他们的感观和反应,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决定了电影评论的品格。

他们可能并不那么爱电影,不了解电影艺术与语言,看的频次稀少。选择电影打发时间,除了消费随机,更多是宣发高频轰炸功劳。他们也许根本没有评分意识,或者评分也不证明深刻思考,但他们是大众,是“口红效应”波及最广的群体。

经典有经典拥趸,畅销品也有畅销品粉丝,哪怕不那么忠实。“乌合之众”的群体,存在时就有着情绪化、低思考特征。他们也许根本不在意票房结果,但他们的行为对票房具有实际影响,这种实际影响会造就令理性分析者失能的魔性票房。

话题回到王一博。双标怪在“票房论”上如何双标?很简单,装睡的人叫不醒。《奥本海默》有句台词非常应景,“对于你们这类人而言,优秀不算优点。”

是,对王一博而言优秀的确不算优点。毕竟能力越大责任越重,粉丝都没黑子有胆对王一博殷殷期待:“票房不过50亿,统统算砸穿底盘”、“三部电影没一部过10亿,王一博也就这样了”、“王一博进入电影圈8个月,怎么还拿不了影帝”……

好吧,科普下10亿票房分量。灯塔数据,2014年以来国内电影总票房榜,《功夫熊猫3》10.01亿排TOP104。即10亿规模约等于能列十年票房总榜百强,也即每年仅有10部左右电影能跻身10亿级票房。而《无名》以9.31亿排行TOP113。

而《无名》是王一博的第一部电影作品。“2014年以来国内电影总票房榜”,王一博三部作品在列:《无名》9.31,TOP113;《长空之王》8.51亿,TOP128;《热烈》(在映)票房9.08亿,暂居TOP116。PS:这是10年来全部国内上映成果。

如果目光仅锁定中国制造呢?很好,剔除“2014年以来国内电影总票房榜”TOP128之前41部进口影片,那么新的序列如下:《无名》TOP70;《长空之王》TOP80;《热烈》(在映)暂居TOP73。这就是电影新人之于中国电影十年的业绩KPI。

还记得那位“多考一分,干掉千人”的衡水学霸吗?咱推算一下,2014年以来国内上映电影共计多少?中国青年报2015年01月03日刊发,业内统计数据跟电影局数据高度吻合,2014年上映电影323部,2012年310部,2013年293部。

以官媒公布为准,简单参照年平均上映300部标准,虽然实际更多。10年,3000部妥妥。这账小学生都会算吧?票房多赚一亿,同样干掉千军!

10年,3000部,票房真正上亿的才多少?发表“票房不过50亿算扑”高论的老兄,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目前总榜票房50亿是《哪吒之魔童降世》,TOP4。票房没到50亿算扑街,意思差不多就是团灭。所以,承认王一博的业绩并不难。

票房重要吗?当然重要。票房对制片方、影院、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电影业繁荣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还推动文化输出和国家形象塑造。但票房不是衡量影片质量的唯一标准。唯票房、唯流量、唯奖项,都有失偏颇。

魔法体育运动司罗列了七百种魁地奇犯规手段,担心巫师看到清单会获得启发而未公开。显然,只要不许使用魔杖执行到位就能杜绝90%犯规。那么保障这条很难吗?倒也不是。或许,水至清则无鱼也算是“维护大家纵情狂欢的权利”吧。

然而行业必须清醒认识到,“票补”、“保排片”等等都是一时救急,非长久之计。好电影,需要在一个为票房可以将就的世界里,坚定自己的不将就。

7 阅读:606
评论列表
  • 2023-09-27 15:50

    王一博很好,程耳很好,期待人鱼🐟

  • 2023-09-28 13:32

    说的太好了!给小编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 2023-10-01 00:02

    诚然票房很重要,但是票房也不是唯一,而且现当下zb对票房的把控很厉害。过年的时候,眼睁睁看着球2在预售跟第一天上座率都高的情况下,被压排片,最需要imax的电影却被抢imax,还出现了一堆恶评,还是跟电影剧情无关的东西,当然球2还是靠着过硬的质量取得了不错的票房,但是本应该不止

  • 2023-09-29 15:47

    没有一部过10亿

    用户17xxx39 回复:
    10亿耶,感觉你说起来像10块一样简单[裂开][裂开]
  • 2023-10-09 16:47

    最近看了满江红,现在就比较庆幸当时春节档看了无名,至少不是烂片。[吃瓜]

  • 2023-10-09 16:44

    三部题材都选得不错,小众,看了两部,还是热烈好看,不费脑,做到了娱乐大众。[吃瓜]

  • 2023-09-26 09:49

    票房是评判影片质量的硬性标准,就像升学率体现学校的优劣一样

    151 回复:
    关键是人家票房口碑都不错。一个新入电影圈的人,三部片各个破8亿+,你渊源还想怎样?票房不好,就不会凭《无名 长空》颁给他上影节电影频道单元媒体最关注男主角奖,长影节就不会凭《热烈》提名他金鹿最佳男演员奖:制片人、监制、大咖导演黄建新曾在在中国电影大数据盛典谈到《无名》作为一部艺术性见长的电影,票房表现非常突出;演员影帝张译观看《热烈》激动地写下小作文,感慨看完热烈后觉得非常震撼,才知自己青春尚在,观影过程中自己竟跟着舞动起来。大鹏导演叙事精妙,渤哥把背后的心酸演绝了,一博把善良和执着演绝了,岳岳把蜡像演绝了;电影《长空之王》在北美上映时,被美国专业电影网站 Movie Web 评选为 2023 年迄今为止发布的 10 部最佳国际电影榜单中的第一名,被金球影评人称为军事电影新标杆,并受邀参加了戛纳电影节…这也是此小编写这篇文章的一个原因吧,给该小编点赞👍🏻👍🏻

观云聊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