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跟他讲价值,他跟你谈颜值
你跟他谈颜值,他跟你讲流量
你跟他讲流量,他跟你耍流氓
你跟他耍流氓,他跟你讲价值
有人说,这世界不得不承认的真相,有“三千万”:千万不可忽视政治的残酷;千万不可不防文人的无耻;千万不可不知大众的愚昧。在2023电影圈走一遭就尽收眼底。而你我能否做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023电影产业实打实共襄盛世。据灯塔数据,截至8月18日9时31分,2023年度中国电影票房突破400亿,其中国产电影票房占比超85%。累计观影人次9.4亿超2022年全年。大盘单日票房连续58天破亿,暑期档票房超178亿。

而电影人互相包场蔚然成风,甚至同档期竞品演员也会投桃报李。春节档《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虽撤档,但邓超和孙俪却云包场热门电影以飨观众。《保你平安》上映,沈腾、陈思诚、刘昊然组团力挺大鹏,吴京、徐峥、张静初化身影迷。
共同参演《无名》的王一博王传君,“阿瓜阿呆”相互为对方暑期档新作《热烈》《孤注一掷》包场;而同档期的《热烈》大鹏导演为《封神》包场,《封神》导演乌尔善亦为《热烈》包场……故交新知同台竞技,体现出君子之风,竞合之道。


不仅演员为演员的电影作品站台包场,导演与演员也有联动。譬如,春节档《无名》导演程耳,为《无名》主演王一博的五一档新作《长空之王》包场,而《长空之王》导演刘晓世,为《长空之王》主演王一博的暑期档新作《热烈》包场。
制片与制片、导演与导演、演员与演员,互动生生不息。电影人之间以这种真金白银的行动表达善意,彰显彼此的惺惺相惜,也展现了共赢的胸襟格局。

内娱活了,看上去真美!但事物总有两面性。当“抱团取暖”、“守望相助”成为电影宣发手段和模式,内卷和恶性竞争也无孔不入。2023电影圈的“他人即地狱”从春节档始。《满江红》《无名》俩春节档显眼包,承包全档期话题热度。
一部国师操刀、红人扛鼎,江湖拥趸无数。一部天才出品、顶流出征,备受各界期待。先是《无名》遭遇大规模恶评。电影刚开画,海外IP地址一星恶评早产。批量恶评与影片档期不配,评价率与购票数不成正比。空洞恶评充满人身攻击。
尔后《满江红》疑似危机公关,舆论甩锅。“绝望的文盲”一词,起因于网友批判《满江红》剧组官博用典错误,用以指称其2023年1月26日发文:“不忘靖‘康耻’,忠义‘犹未’尽”,是为不理解《满江红》原文,应属文盲行为。
加之《满江红》剧组因类似失误频上热搜,致使该标签出圈。但旋即该标签就被 “乾坤大挪移”同档期《无名》主演,指称路演时应对提问“不得当”,缺乏文化素养。断章取义的失实报道,因大量营销号一时霸屏而三人成虎,显然颇蹊跷。


恶评谁都不想沾身,其情可宥。但甩锅金蝉脱壳,其行亦不可原。无意控诉,莫须有,咱不屑。但两作同为红黑两极,表现堪称镜像,公道自在人心。
未播先红者,票房大力出奇迹而口碑了了。未播先黑者,黑水滔天靠长尾致胜口碑炸裂。上述一切,当然不排除是网络戾气、饭圈恶臭自发所为。毕竟,渣浪、渣瓣、渣人,集齐召唤神龙。但中国电影始终无法回避这痼疾,电影评价机制。
电影数据分析权威和基于用户关系的头部社交媒体,越来越受控于“钞能力”,成了电影吹鼓手与生杀器。民间电影评价指标含金量大幅滑坡时,大众能相信的唯有真金白银的票房。执着于票房,是因为我们对电影缺乏更有效的衡量标准。


而票房是可以被操纵的!当作品曝光、票房排行、影评口碑等衡量指标,允许用金钱兑换、加热、推流,票房都是靠观众用脚投票,也就成了政治正确的表面文章。没错,决定你想去影院看什么,大抵取决于营销号刷屏和抖音流量投放。
而走进影院最终决定你能看什么的,还有排片率和黄金场。而影响关键,表面看是电影口碑和上座率,其实更重要的是保排片费。等不急口碑长尾效应的,买路钱能迅速砸开市场。毕竟,影院现售仍是主流,排片多、黄金场,才是王道。
终究是日均40%排片的头部电影,高居中国影史累计票房纪录。但当影片下映宣发退潮,观众终会为谁后悔不迭,又为谁意犹未尽,欠谁一张电影票?

接棒春节档的是五一档。据灯塔数据,2023五一档票房同比增410.9%,是2019、2021后,中国影史票房第三高五一档。票房高自然好,但不受监督的权力贻害无穷。五一档与春节档市场生态残酷度不相上下,最无语的竟是“偷票房”!
《长空之王》史上最刚没有之一。预售票房遥遥领先,上映却被《人生路不熟》反超,热度票房不成正比。果然!片方曝光了19家违规影院。观众举报、片方抽查、官方巡检,层层监督啊。这顶风作案动机,难不成是三年亏损一次回本?
被曝光的影院19家,未曝光的有多少?涉事影院偷漏瞒报的票房究竟多少?这些或许永远没有数据可循了。但整个事件中受损的难道只是《长空之王》的票房?不,同时被损害的还有中国电影对院线的信任,以及整个行业的形象和声誉。
虚报票房逐利显然并非个体偶发行为,为何只有《长空之王》正面刚?这说明行为之泛滥已近乎潜规则。其他人不是不想刚,是没有刚的资本与底气。



然后就是这个热烈的影史之夏!历史数据显示,2018年暑期档总票房为173.77亿元,2019年总票房为177.78亿元,2023暑期档票房继2019年再次重回170亿。暑期档影片类型丰富,看点热点目不暇接。暑期档卷的,是电影宣发:
《消失的她》《孤注一掷》都通过短视频高频营销赢得下沉市场。《消》以性别议题点燃女权情绪,《孤》凭反诈营销激发安全焦虑,均以小博大票房惊人。社会热点、国民痛点、纪实猎奇共冶一炉,确与某些曾霸屏的百万+爆款文如出一辙。
虽说电影工具理性强过价值理性,票房价值大于艺术价值,但只要价值观端正,押中观众情绪、踩中流量密码并非原罪。暑期档真正的争议与槽点是《八角笼中》《孤注一掷》大面积超前点映。争议在于,是否扰乱市场秩序,打压其他影片?
《八角笼中》《孤注一掷》正式上映前均进行了超大规模的排片点映,通过点映均轻松获得约5亿票房,刷新各种点映记录。支持者认为存在即合理,符合市场需求与运营逻辑;反对者认为点映成上映扰乱市场秩序,挤压在映影片生存空间。


点映是常规宣发手段,但今夏点映之凶猛是影史头一遭。《孤注一掷》定档8月11日,8月8日提档上映,8月6日单日票房2.2亿,刷新单日点映票房纪录;而定档7月6日的《八角笼中》6月22日就开启点映,亦刷新了超长点映纪录。
《八角笼中》点映最高排片率21.4%,《孤注一掷》是24.5%,已远超很多正在公映而口碑刚刚发酵的影片。如此高排片的点映与正式上映有何区别?
支持者认为法无禁止即可为,毕竟国内点映制度和规范无明文,而观众对此也无所谓。但更多业内人士支持尊重档期概念。此外,大多影片点映期间豆瓣不开分,片方口碑舆论风险小,这也是《孤注一掷》被吐槽“深得诈骗精髓”的原因。
大规模点映,打乱了影院按档期排片宣传的规律。档期给影片竞争留出缓冲带,是种行业默契。业内指出,一般提前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定档,大家互相看下自我掂量,看是同台竞技还是分流上映。后来受疫情影响,说提档就提档,说撤就撤。


譬如8月4日《巨齿鲨》上映这周,《热烈》上映未几,口碑正在发酵。《封神》口碑发酵正热,势能当打。《长安三万里》等影片也长尾向好,但《孤注一掷》来了,影院负荷过载!都是重头戏神仙打架,就像下馆子点多了菜,也只能浪费。
被浪费的《热烈》,点映口碑超好以至票房期待很高,但上映撞上台风排片整体萎缩。《巨齿鲨》《孤注一掷》双至,本不富裕的排片雪上加霜:首周日均25%,上座率逆跌守稳,但次周降至10%,第三周跌至个位数。口碑到底抵不过排片!
空间折叠,奈何!档期紊乱的电影市场,同档鏖战,难以错峰。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影院影片双输。潘多拉的盒子打开,所有人都会因无序竞争受伤。

2023的电影圈不仅票房喜人,票房之外的表现也不啻给电影业服定心丸,打强心针:题材类型丰富、各类爆款频现、票房逆跌常态化、传统文化回潮、国产电影雄起,叠加观众积蓄已久的文化娱乐需求,足见中国电影站在了复苏新起点。
诚然,对于沉寂三年的产业而言,有声量比没声量好,有争议比没关注强。因此,回暖的电影市场虽暴露着机制漏洞与缺陷,业内却多在默许观望。但点映规模、票房算计、排片容量等技术性问题之外,电影圈泛饭圈化的趋势却必须警惕。
被批宣发用力过猛的《封神》恰在这雷点上蹦迪。如果影片有人格,那么《封神》的宣发表现出一种过度自我中心。强调自己努力优秀没错,但通过贬低他人彰显自己优越,恰恰是饭圈文化特征。君不见,这个夏天的舆论场遍地道德绑架:


“不看不是中国人”、“票房没30亿是中国电影耻辱”、“《封神》亏是中国电影的悲哀”、“不看《封神》以后只配看低成本烂片!”当影迷悖逆影视鉴赏初心,公共舆论场所谓“自来水”式涌动的赞美与诋毁、推崇与拉踩,都是饭圈投名状。
强大靠实力而非声量。高成本不等于佳作,小成本也不等于烂片。当支持票房被升华成中国电影生死存亡战,无异于对观众心理催眠,“说好看的是家人,说不好看是黑”。是不是跟饭圈语录“哥哥只有我们了”,不说相似,简直一模一样?
各家影迷都把资本防爆论挂嘴边,可有人三部电影30亿,有人800营销事件兜底。试问谁家没有资本投入,何必一边金主加持一边骂资本霸凌?今夏头部电影排片实在够意思,上映月余仍近20%,这叫资本迫害?资本会说我真的会谢。


饭圈式拉踩一般志在高远,颇有一种“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说在座各位都是垃圾”的蜜汁自信与傲娇气场。往往自家发言正襟危坐,狠批流量当道,惟独对自家“不是已经成为流量,就是正往流量狂奔”是一声不吭。即所谓真•驰名双标!
拉踩友商“那啥,票房也配恁高?观众就爱低成本烂片!”睥睨天下“那啥英票房咋恁高?观众就爱低成本烂片!”“那啥麻花票房咋恁高?观众就爱低成本烂片!”是是是,全世界都超爱低成本烂片,除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某某自来水儿。
强话题影片票房绝尘,高品质良心作没埋没,国产口碑日趋坚挺,暑期档走出“黑马带动市场整体激活”的上升曲线。但宣发急功近利、影迷夹枪带棒迹象,也初露中国电影泛饭圈化风气端倪。中国电影需要话题流量,但不需要乌烟瘴气。
电影不是仅有票房价值,电影尽头也不是饭圈。守正创新才是王道:内容与机制建设同频,谨防过度包装过度营销,勿让初心错付,拒绝虚假繁荣!




《封神》有视听魅力,《热烈》有纯粹力量,《消失的她》有情绪价值,《孤注一掷》有精准打击,各美其美,审美不应狭隘。一家独大其他皆炮灰,于产业无益,小智者抢占市场,中智者发现市场,大智者创造市场。可以共赢,何必零和博弈。
从产业复苏来看,中国电影的格局,不该囿于内卷与存量博奕的低阶努力,而应立足国内、影响全球,把文化输出的蛋糕做大;
从艺术表达来看,中国电影的情怀,可以容雷霆万钧、繁花似锦。更应容文火慢炖、计白当黑,允许消费浅爽,更鼓励价值深耕;
从社会价值来看,中国电影的崛起,不应当靠死磕票房。抵制饭圈习气同时,要学会欣赏并承认流量的价值,让流量承载正能量;
从文化传承来看,中国电影的赓续,靠戏骨老骥伏枥,更靠青年继往开来。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现在这炉子里需要添新柴。
“杂念没了,就什么都有了。”中国电影接下来需要的,不是虚火过盛的高热,是回归初心的新常态。正如《热烈》中丁雷的自省,“我向街舞要名,要利,要生活”,用头脑“计算街舞,也算计街舞”,却忘记了,热爱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