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愿相信自己是麻瓜,也不相信没魔法
本篇献给全世界的巫师及麻瓜
如果您从未接触魔法世界
对霍格沃兹、狮院、蛇院,一无所知
那么请在阅读前寻找门钥匙
J.K.罗琳女士的《哈利波特》
请自行预习或管他三七二十一一起来
狮院的正义从来令人向往!哈利成为对抗伏地魔的救世主,罗恩甘愿为此做自我牺牲的骑士,而纳威拔出格兰芬多宝剑斩杀纳吉尼……可英雄学院也曾出现小矮星彼得,他背叛、告密害死詹姆莉莉,使哈利成为孤儿,推动所有人的命运罗盘。
而大名鼎鼎的斯莱特林,太多不好惹角色济济一堂。他们大多野心勃勃具有大反派基因。最突出的莫过于“优秀”学长汤姆·里德尔,简直就是黑巫师界筛选食死徒的招生卖点。但这里却诞生了敢于被全世界误解,誓死保护哈利的斯内普教授。
“分院帽”听出了哈利拼命拒绝斯莱特林的心声,狮院从而揽得猛将。而内娱按头王一博,没有“分院帽”也没仪式,蛇院添丁,他直接就成了“内娱恶童” 。

相对于狮院人间正道是沧桑,集满满正能量大成,蛇院显然更为自我,展示自我更当代的说法是be real。现实中审视格兰芬多的“勇敢”,或许是因为世上并没有一个伏地魔大boss要去对抗,客观上,并没有“勇气比雄心更重要”的文化土壤。
是的,没人能因一件事定义你,没人能在你身上贴标签。So,格兰芬多可以有阴沟里的老鼠,斯菜特林也可以有最勇敢的人。但内娱若是霍格沃兹,那么几乎所有人都争抢着想要分到格兰芬多。毕竟,格兰芬多更符合主流文化基调与偏好。
而要理解“斯莱特林的格兰芬多奋斗史”这个复杂设定,我们甚至需要稍稍科普下关于“麻瓜与巫师”。毕竟,无论是如假包换的“麻瓜”还是魔法世界中的“哑炮”,想理解上述你都必须知道,身为娱乐圈明星,王一博要面对的是怎样的文化环境。


众所周知,麻瓜对巫师的恨意由来已久。人们曾经将超自然力量,包括科技无法解释的现象统统归类于魔法,而擅用魔法的巫师则被视为与邪灵勾结的恶人。一旦被冠以巫师的名头,不管是纯血巫师还是真麻瓜,等待他们的几乎都是火刑。
这很像娱乐圈在社会生态中的现状。娱乐至死年代,娱乐圈是我们最大的情感消费现场。那里充斥颜值、才华,以及常人穷极一生难以企及的名利与荣光。更甭提那些畸形的贵圈特供计量单位:208万一爽;13.41亿一薇;8.84亿一冰……
经济下行,娱乐至死。作为口红效应延伸,电影业在经济衰退中受益已数次被历史验证,包括2023电影票房的逆周期行情。而明星,一方面作为心理安慰剂为大众提供情绪价值受人追捧,一方面又因娱乐圈奢靡的消费特征令人眼红抓狂。
圈外人对圈内人的羡慕嫉妒恨,犹如麻瓜对巫师的恨意:恐惧魔法,但渴望魔法;恐惧巫师,但渴望巫术。现实越苟且,世人的“猎巫运动”越是狂热。

针对娱乐圈的这场猎巫运动,所有罪名都映射着猎巫者的心魔:无法逃脱当下困境的归因甩锅,为掩饰自己的脆弱无能而自我蒙蔽,以实现精神压力的发泄、释放与转移。而其中,明星是最大受害者,是为这种无知行径买单的最大群体。
譬如2020年2月27日的“数字事件”。讨伐者打着 “粉丝行为偶像买单”口号,祭出“族刑连坐”罪罚,荒谬得险令律法倒退百年。当事明星被网暴,事业停滞声誉诋毁,差点红黑俱灭。最终为乖戾气所累的,是媒体公信力和娱乐圈行业形象。
而王一博此前就已是“猎巫”受害者!2019年8月11日至18日,正值“陈情令蓝忘机真香”和“珠海摩托赛85号夺冠”,兔区、豆瓣、微博三区联动黑帖屠版,营销号全方位造谣全网抹黑,王一博负面话题大规模发酵上热搜,史称“8天8夜”。
匪夷所思的是,性质同样是针对娱乐新人崛起的两起防爆事件,居然在魑魅魍魉别有用心之下,通过联想、影射、洗脑与浑水摸鱼刻意交织。一句“最大受益者就是幕后黑手”就完成纵横捭阖,将合作爆红的两位顶流从粉圈意义上割袍断义。


两家粉丝立此存照的血泪贴与澄清楼,至今犹斥对方为真凶,而彼此承受Call Out般精准的戾气输出与谩骂。而与此同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真正始作俑者,早已全身而退或化身看客煽风点火。借刀杀人,大抵是“猎巫”的最高境界!
正因猎巫事件背后多少有娱乐业咎由自取的因果,这就使针对性发难,往往以猎巫之名行网暴之实,以靖难之义行祸乱之实。而媒体自媒体为攫取流量,又往往大肆鼓励大众“猎巫”,从而更助长了群体偏见、非理性的道德恐慌和歇斯底里。
“巫”是种可怕叙事。当猎巫变得猖獗,为铲除异己而捏造故事就顺理成章。当竞争与公共舆论利益链接,“搞不死就搞臭”为屠龙者反成恶龙开通了ETC。

君不见,今夏影视暑期档新流量吃相简直不能再难看!拉踩stIye抒发着 “饭圈苦顶流固粉久矣,资本苦未轮流坐庄久矣,业内苦流量断层久矣”的怨艾。显然不满“8天8夜”与“数字事件”轮番洗劫,都未打破《陈情令》双顶流两分天下的格局。
为何王一博路演期正常采访表达,屡屡被断章取义按头“不知所云”、“剧组内讧”?甚至被煞费苦心刻意标签污名化?福柯说,“人们常常会通过细微行为,而给某人冠上一个污名或者让人唾弃的身份。”因为污名极具破坏性、污染快且难以消除。
春节档《无名》被防爆未播先黑,五一档《长空之王》被吹毛求疵,暑期档《热烈》被边缘化排片,都离不开被污名化的负效应。譬如流量成见,他若不是顶流,仅2023电影成绩便足以封神。然而他是,那就势必承受社会文化偏见苛待。


而类似“流量成见”、“学历成见”这种社会刻板印象,之所以被用来充当“猎巫”的首选借口,正是因为很难用任何力量来有力辩护,能消解它的唯有“实力”与“实绩”,而这两者都需要时间催化。So,利用成见与污名化来抹黑的,总是在打时间差。
猎巫,本质是极端化社会排斥。世人乐看明星“塌房”,热衷娱乐“猎巫”,与流量标签化、饭圈污名化,社会文化泛饭圈化及粉丝群体极化,息息相关。
简言之,“粉丝经济”和“饭圈文化”,以爱之名分化了追星人群,绑架了追星初心,圈内各明星势力之间存在相互抹黑的动机;而社会多元化过程中,价值混乱与缺失造成了社会大众的价值冲突,饭圈文化与其他亚文化之间也存在倾轧的动机。

而我们甚至还没谈及,无论基于“人性自私论”或是“生存竞争说”,当新闻范畴和生活范畴交错,文化意识与政治意识博弈抗衡,社会制度和文化熏陶辩证统一,莫谈国是的土壤里,娱乐圈原本就是社会戾气的宣泄地与转移社会矛盾的替罪羊。
以“8天8夜”与“数字事件”为代表的猎巫行动,无一不有媒体失格、监管失察、职场失声、文化失范、民众失智迹象。可资本导向的行业格局、流量导向的运营基调、利益导向的职业风气,难道是娱圈独有?首创?不过是文娱产业买单罢了。
OK,到这里我们已懂得,无论你是一位“斯莱特林”或“格兰芬多”,之于羡慕嫉妒恨的麻瓜而言,都属于被“猎巫”的对象。而同时,一旦这种“猎巫”掺杂着竞争因素和外部诱因,那么其真相或许是,魔法世界的“哑炮”化身为黑暗力量 “默默然”!

1.如果是你,你希望被分院帽选择分到“格兰芬多”,还是“斯莱特林”呢?
2.你是否了解,巫师选择成为“狮院”和“蛇院”一员的真正意义?
3.你知道在“勇气”与“野心”之间的选择与被选择,对成长意味什么吗?
4.从王一博身上,你是否形象理解了娱乐黑魔法与黑魔法防御术?
5.如果你是王一博,在对角巷打开魔法世界会展开怎样的奇妙之旅?
6. 独角兽毛、龙之心弦、凤凰尾羽,王一博选择了哪一种魔杖芯?
7.你难道不好奇王一博的“呼神护卫”,召唤的守护神是牝鹿还是牡鹿吗?
8. 你认为,从麻瓜到巫师,王一博是否实现了自我认知的拓展与重塑?
9. 猜猜看,王一博的成长为什么会是《一个斯莱特林的格兰芬多奋斗史》?
10. 想不想亲自参与王一博的巫师手札,《唱唱反调》的编撰工程?
那就让我们来关注王一博,一个额头没有“闪电伤疤”的男孩,如何在娱乐圈,一步步赢得魁地奇世界杯、闯过三强争霸赛,直至抵达霍格沃兹保卫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