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唐玄宗不干涉,任由哥舒翰固守,唐军能在潼关挡住安禄山吗?

笼碧树影斜 2025-01-20 14:11:37

前言

哥舒翰,一个出身西域的异族将领,在唐朝安史之乱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他的一生,堪称传奇!公元746年,他遇到了人生第一个重大转折点。

哥舒翰究竟是何方神圣?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到固守潼关这个位置的?

当时的河西节度使王忠嗣成为了他的顶头上司。王忠嗣何许人也?

此人乃是唐玄宗的干儿子,少年时与几位皇子一起在宫中长大,深得唐玄宗信任。

短短几年,王忠嗣就兼任了四镇节度使,掌控了唐朝一半的军权。

哥舒翰见到这尊大佛,立刻心悦诚服,成为了王忠嗣的心腹。正所谓"天不生夫子,万古如长夜",若非遇到王忠嗣提拔,哥舒翰这个出身不好又没后台的异族将领,很难在唐朝权力核心立足。

然而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公元752年,王忠嗣被权臣李林甫陷害,惨遭废黜。哥舒翰也因为左右为难,不得不在皇帝和恩主之间做出抉择。

最终,哥舒翰还是选择了效忠唐玄宗。他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上书为王忠嗣申冤。虽然无法改变王忠嗣的悲惨命运,但哥舒翰的忠义之举,却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

公元756年,安禄山叛乱爆发。关中告急,潼关告急!唐玄宗忽然想起了这位西域将领。他紧急召见哥舒翰,命其率河西、陇右两镇近20万大军,星夜驰援潼关。

就这样,时年56岁的哥舒翰,再次来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他能否守住潼关,阻挡叛军的铁蹄,系于唐室社稷安危,今日之天下尽在他一念之间!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人的命运,往往取决于他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了怎样的选择。"此时此刻,哥舒翰做出了他的选择,但这个选择,究竟是祸是福,谁也说不清楚……

这个故事的结局如何?哥舒翰能否守住潼关?他与唐玄宗之间,又有怎样的恩怨情仇?

若唐玄宗不干预,以哥舒翰的能力真能守住潼关吗?叛军当时的真实处境如何?

公元756年,哥舒翰率领近20万大军,星夜兼程赶到潼关。此时叛军主力已经兵临城下,只待一举拿下这最后的关隘,长安就在眼前!然而,叛军统帅安禄山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在这里碰了一鼻子灰。

原来,潼关易守难攻,地势险要。加上哥舒翰人多势众,足足有20万大军镇守关口。

反观安禄山,虽然兵马足有20余万,但疲于奔命,又缺乏攻城器械,一时难以攻克潼关。双方就这样在潼关僵持了下来。

更让安禄山头疼的是,在其他战场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南线,睢阳太守张巡以寡敌众,坚守睢阳城58天之久,叛军死伤惨重,始终无法南下。

北线,郭子仪率朔方军直扑幽州,接连攻克瓦桥、易州等地,直逼范阳。加上叛军肆意烧杀抢掠,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个个恨之入骨。补给越来越困难,叛军士气一落千丈。

安禄山骑虎难下,进退维谷。他狠狠地瞪着潼关城头的大唐旗帜,咬牙切齿道:"且看我怎么收拾你!"

然而哥舒翰岿然不动,只是淡淡一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你想打,那就尽管来吧。"

林肯曾经说过:"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此时此刻,哥舒翰正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的真谛。

只要他率军固守潼关,不出三个月,叛军就将全线崩溃。这场叛乱,势必很快就能平息。

然而,历史的脚步岂是常人能预料的?就在哥舒翰准备背水一战,力挽狂澜之时,长安城中却风云突变。

皇帝唐玄宗竟然下令,命哥舒翰放弃潼关,率军西撤!此诏一出,举朝震惊。

这是为何?难道唐玄宗昏聩已极,完全看不清局势吗?

事实上,唐玄宗这样做,是有他自己的考虑的。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卷轴,看看这位昔日的一代明君,究竟是怎么想的……

安禄山迅速战败,对唐朝来说未必是好事——藩镇割据与农民起义的隐患

若是放眼天下,安禄山之乱迅速平息,大唐江山或可迅速恢复稳定。但在皇帝唐玄宗眼里,这场胜利的代价恐怕难以承受。

原来,哥舒翰镇守潼关期间,曾有部下进言:"不如留下三万兵马守关,其余大军直捣黄龙,先拿下长安,再图恢复天下!"

此话一出,勾起了唐玄宗心中最大的恐惧。若是叛乱平息,以哥舒翰的威望,手握重兵,再掌控长安,岂不是易如反掌?

到时候,先拿下杨国忠,再架空皇帝,这剧本你我都心知肚明。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难道还少见?

更何况,哥舒翰虽为大唐将领,却并非中原人士。西域将领禄山造反,他还能保证不会吗?

毕竟,被唐朝统治的西域各族,大多对中原王朝心存不满。现在时机正好,正可借平叛之机,另立新君,重振河西!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这句话一点都不假。罗马史学家塔西佗说过:"没有什么叛乱能无坦克的支持。"而此时的哥舒翰,正是手握重兵,掌控着唐朝命脉潼关的一方诸侯。若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啊!

即便哥舒翰本人并无二心,唐朝的统治根基,也已经动摇了。长期的统治,必然导致统治阶级腐化堕落,各地官员苛捐杂税,百姓怨声载道。

若是叛乱迅速被平定,反而会让统治者更加猖狂,埋下更大的祸根。不出二三十年,农民揭竿而起,必将反抗到底!

所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唐玄宗别无选择。他只能铤而走险,宁可眼睁睁看着潼关失守,叛军攻入长安,也不能让哥舒翰的势力坐大。

正所谓"与其鸠占鹊巢,不如拆了这个鸟窝",唐玄宗就是要做这个拆鸟窝的人。

有人说,历史没有如果。但从哥舒翰守潼关的这个故事来看,若是唐玄宗当机立断,放手让他固守,说不定真的可以改写历史。

然而面对眼前的困局,唐玄宗迟疑不决,终究是错失了挽救大唐的最后机会。

这场惊心动魄的叛乱,究竟谁是幕后黑手?历史的转折点在哪里?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位昔日的一代明君身上,看看他在这场历史大戏中,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悲情角色……

安史之乱:一场注定会爆发的叛乱?唐玄宗在这场历史悲剧中难辞其咎

公元755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长安城东宫灯火通明。皇帝唐玄宗和宰相杨国忠正在密谋一件大事。

杨国忠说:"陛下,安禄山野心勃勃,必须除之而后快!"

唐玄宗点点头:"此人确实不简单,他在河北经营多年,已经拥兵自重。如今正是动手的好时机!"

就在此时,另一个声音插了进来:"陛下,安禄山虽然势大,但尚无异心。若是贸然动手,恐怕会激起更大的祸端。不如退一步,暗中防范,伺机而动。"说话的正是当朝宰相李林甫。

唐玄宗面露难色,左右为难。在位多年,他深知安禄山的强大。若是轻举妄动,难保不会引火烧身。可是,这头狼真的能养在身边吗?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唐玄宗心里始终忐忑不安。

其实,安禄山之所以敢公然造反,并非一朝一夕。早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的统治就已经露出了疲态。

统治阶级腐化堕落,官员贪赃枉法,百姓民不聊生。再加上连年征战,国库空虚,军费不足。种种矛盾,早就积累到了一个临界点。

更关键的是,唐玄宗在位后期,沉溺酒色,荒于政事。宦官当道,权臣专权。尤其是杨国忠,仗着皇帝宠信,为所欲为。

他与安禄山本是死对头,却反过来拉拢哥舒翰,妄图对付老对手。种种错误决策,让本就千疮百孔的大唐,再也承受不住叛乱的冲击。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一个文明的兴衰,取决于其对内外挑战的回应。"唐玄宗虽然是一代明君,但在安史之乱中,他显然没能做出正确的回应。

他优柔寡断,听信谗言,错失了平叛的大好时机。最终,酿成了大唐难以承受之重。

回望历史,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当初唐玄宗能听从哥舒翰的建议,坚守潼关,是否就能改写历史?

如果杨国忠没有专权,唐朝的统治是否就不会走向衰败?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安史之乱的爆发,或许早就注定了。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戏中,每个人都难辞其咎。无论是唐玄宗,还是安禄山,亦或是哥舒翰,他们都是时代的产物,也注定要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正如莎士比亚所言:"生命不过是一场梦,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小丑。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去。"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