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七旬老汉来到部队,报告首长:已经完成战斗任务,请指示

笼碧树影斜 2025-03-24 17:09:13

“任务没搞定,谁也别想撤!你们到底行不行?”当然可以!“头儿,咱啥时候能撤?”"一旦听到号角声,就说明任务完成,你们可以撤退了!"常孟兰和七名士兵通过简短的交流,从连长何有海那里接到了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艰巨使命。明知敌众我寡,这几乎是送死的差事。可他们是军人,守护家园、抗击侵略,天经地义。这个简单的命令,成了常孟兰一辈子的牵挂,成了他解不开的心结。他一直在找连长,就想问问军号到底吹没吹,还想为那些战死的兄弟讨个公道。他这一找就是48年。到了1996年,他才终于打听到晋察冀军区四纵十旅三十团的消息。71岁的常孟兰,依旧一身军装,不顾儿子劝阻,在过年期间踏上了去辽宁本溪的路。他打听到,自己要找的团就在那里。到了本溪才发现,部队已经搬到桥头镇了。大年三十这天,路上车少得可怜,他费了好大劲才搭到车去镇上。到站后,他冒着风雪走了几公里,终于到了营房。尽管他年事已高,身体虚弱,但还是在军营门口晕倒了。幸亏部队的补给车及时发现了他,这才救了他一命。当他醒来,确认这就是他寻找了48年的老部队后,老人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

那时,团长年纪不大,但对团史里那场惨烈的阻击战印象很深。通过老人们的回忆和团荣誉室的照片,他认出了常孟兰。接下来的场景让人感动,得知年轻人是团长后,常孟兰马上站起来,立正敬礼,大声说道:“报告团长!我是常孟兰,之前是晋察冀军区四纵十旅三十团三营八连二排的排长。1948年11月19日,我带着五班的七名战士在延庆县桑园镇执行阻击任务,掩护全团撤退。我们按命令坚持到了最后,但战斗中我和部队走散了,两名战士牺牲,其他人到现在还没消息……请团长指示!”团长看着眼前71岁的老兵,眼中闪着激动的光,郑重地回了个军礼,大声说道:“你们打得漂亮,任务完成得没话说!”这一老一少互敬军礼的瞬间,军人的形象仿佛被镀上了一层更耀眼的光辉,那种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荣耀感,显得格外鲜明。1944年,常孟兰决定入伍当兵。到了第二年,他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四纵十旅三十团三营八连,负责操作机枪。常孟兰在战场上表现英勇,加上他读过几年书,识得不少字,深得连长和指导员的赏识。没过多久,他就被提拔为机枪班的班长。

1947年秋天,清风店战役打得正激烈,机枪手常孟兰干了一件让大伙儿都竖大拇指的事儿。他居然用机枪把敌人的飞机给打下来了,这本事可真是绝了。聂荣臻知道后,专门给十旅发了贺电。常孟兰因此立了个特等功,还升了排长。在石家庄解放战役中,常孟兰带领突击二排攻占了城市外围的关键高地,为战斗胜利立下大功。朱德总司令特别表扬了常孟兰所在的八连,称他们在云盘山战斗中展现了非凡的英勇。就在这个时间点,《晋察冀日报》的记者杨朔抓拍到了常孟兰和三十团其他英雄的瞬间。这张照片后来被三十团放大,挂在团部的荣誉墙上展示。但打仗就像高手对决,一个不留神就可能陷入危险。1948年,三十团准备向关外转移时,在北京延庆桑园镇的古城村意外碰上了国民党暂三军的主力。国民党暂三军兵力远胜三十团,正面硬拼必败无疑。好在对方摸不清我军底细,暂时只忙着部署兵力。对三十团来说,撤退是最明智的选择。不过撤退也得讲究策略,要是慌不择路,很可能被对方追上全歼。团长决定让八连负责掩护撤退,连长何有海则把最危险的前线任务交给了常孟兰。

常孟兰打仗特别猛,这就是原因。任务一分配下来,常孟兰立刻和七个战士抢占有利地形,找好掩体藏身。为了听清号令,他们摘下了棉帽。敌人摆好阵势后,立刻发起猛攻。面对潮水般的敌军,常孟兰带着战士们用机枪和手榴弹顽强抵抗,但谁都清楚,这仗根本没法打——八个人对一整个军!打了二十多分钟,有个小战士忍不住想撤,常孟兰却一口回绝。“没听到撤退信号,谁都不准走,违令的当场处理!”八名战士连续三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不过,他们的弹药已经所剩无几,体力也快撑不住了,还有几个人受了伤。然而,他们期盼的号角声始终没有响起。常孟兰盯着阵地前的敌军,猜测连长可能已经和他们交上手了。他清楚,自己必须拖住敌人,给部队争取时间。还没等他继续战斗,敌人又发起了第四次冲锋,这次还打出了照明弹。在刺眼的光芒下,常孟兰和战友们无处藏身,敌人的炮弹紧跟着砸了过来,转眼间就有两名战士倒下。眼看敌人逼近,大家只能各自应战。常孟兰抓起一挺轻机枪,疯狂扫射,最终幸运地冲出了包围圈。

常孟兰逃出来后,一边养伤一边四处打听部队的下落。但那时候仗打得乱,队伍经常调动,根本找不到确切消息。他自己也受了重伤,行动不便。没办法,他只好回老家养伤,身体慢慢好了起来。可常孟兰心里一直放不下那声军号——就因为号声没响,战友们全牺牲了;他们8个人打的这场阻击战,到结束也没听到号声,他也没能归队复命。必须尽快归队,完成任务!常孟兰万万没想到,这一等竟然等了48年!这些年,他跑过北京,专门找过负责收容失散人员的部门,虽然确认了自己的身份,但老部队的消息一点都没打听到。他还去过战友的老家找过,可那5个人还是音讯全无。

尽管困难重重,常孟兰始终没有放弃寻找老部队的念头。1984年,这位老人在某军事学院的训练场边烧水边工作,平时靠捡废品攒钱,一次次踏上寻访之路。他的坚持打动了王定庆将军,将军承诺帮他打听部队的消息。经过多年努力,1996年,王定庆终于为常孟兰找到了线索:驻扎在辽宁本溪的一个地炮团,正是老晋察冀军区四纵十旅三十团。因此,故事一开始的那一幕就这样出现了。部队领导确认了常孟兰的身份后,提议他去荣军院养老。但这位为了一个号角声坚守了48年的老人,坚决地回绝了这个建议。“我来是为了完成任务,不是来争福利的!”常孟兰老人一直有个心结,那就是连长何有海至今音讯全无。更让他想不通的是,当时军号为什么没响,这个疑问在他心里始终没有答案。退伍后,常孟兰本可以享受老兵福利,但他拒绝了。平时没事的时候,他经常到附近的军营搭把手。

2004年,常孟兰老人去世,享年79岁。四年后,电影《集结号》和《东方时空》播放了关于他的采访视频,这才让何有海连长得知了消息。真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何有海连长其实姓“和”,难怪常孟兰一直找不到他。当问到是否吹了军号,和有海连长坦言没有,这是为了隐蔽行踪。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成功完成了掩护任务,和有海无疑是个出色的士兵和排长。这一年,常孟兰的两个儿子专程赶到鞍山,拜访了和有海,替去世的父亲了却了心愿。让我们向那些真正的军人表达最高的敬意!也别忘了那些默默无闻、被历史遗忘的无名英雄们!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