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如果授衔你适合啥军衔?耿飚:其他不敢说,肯定在你前面

史在没有弦 2024-10-01 05:35:5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1949年冬季,周恩来向毛主席汇报新中国的外交计划,明确表示要与国民党的屈辱外交决裂,成立全新的外交团队。在这个历史时刻,许多曾在战场上历经磨难的军官,如耿飚,面临着转型的挑战。作为新中国首批驻外大使之一,耿飚从军旅生涯跨入外交领域,尽管对新角色感到不安,但在周恩来的鼓励下,他满怀激情地投身于这项全新的事业。

此时的他既要承载国家的期望,又要应对自身的不安。这场转变关乎个人命运,更影响着新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地位。面对未知的外交世界,他能否顺利适应并发挥出色?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耿飚的童年正值国家动乱,家人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虽然不明白国家动荡的原因,却始终伴随着枪声、匆匆而过的长辈和父母愁苦的脸庞,伴随着永远填不饱的肚子。这些记忆像是烙印,深深刻在他心中。

13岁时,耿飚为了补贴家用,被迫来到当地的铅锌矿做童工。在矿井里他亲眼目睹了地主和资本家的残酷剥削,这种剥削带来的是身体上的疲惫,更是精神上的压迫。他的内心燃起了反抗的火焰,尽管身处艰难的环境,他暗自发誓:“总有一天,我要把这些家伙都打倒!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机会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中共湘区委员会在水口山开展工人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耿飚很快意识到这正是他所渴望追求的理念。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积极参与罢工运动。

在这段时间里他的认识逐渐加深,对革命的信念愈发坚定。在不到18岁的年纪,耿飚组建起一支有模有样的农民赤卫队,还当上了游击队队长,带领大家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开展一系列群众运动,如打土豪、分田地、禁赌、禁烟和破除封建迷信等,极大地鼓舞了身边的百姓。

1928年,凭借着长期以来的奉献与英勇作战,耿飚顺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一次反围剿战斗中,耿飚所率领的红军遭遇了敌人的猛烈进攻。战斗的激烈让他的热血沸腾,他亲自带领两个连与敌人拼杀,直至最终取得胜利。

在那场战斗中,他发现自己的大腿上全是鲜血,惊呼:“这是谁的血!伤得这么重,快去找医生!”旁边的警卫员立刻冲上前,将他抱起,急忙前往医务室。这时,耿飚才意识到原来是自己受了重伤,腿中弹了,难怪战斗中感觉到些许吃力。

幸好耿飚身体素质过人,经过手术后恢复得很快,这让他成功保住了这条腿。在随后的岁月中,耿飚在无数次的实战中愈战愈勇,逐渐成为了战场上令人闻风丧胆的“耿猛子”。

耿飚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南拳、气功等多种武术,并掌握了出色的棍法。耿飚的武艺在军中小有名气,许世友也以“打虎将军”的名号著称。他在八岁时便进入嵩山少林寺习武,掌握了十八般武艺,并在一次事件中意外杀死恶霸,因而投身于革命事业。对于耿飚的威名,许世友早有耳闻,内心对这位将军充满敬仰。

1935年,耿飚进入红军大学学习。为了增强部队的团结,耿飚被调离了原部队,前往红四方面军担任参谋长,而许世友正是红四方面军的老兵。性格耿直的许世友主动向耿飚请教比武,想一较高下,耿飚并没有接受挑战,而是风趣地说:“不用比,你打不过我。”这激发了许世友的胜负欲,他坚决要求比试。

经过一番思考,耿飚最终答应了,但他提议不如各自表演一套拳法,先行观摩。许世友对此表示赞同,于是他开始展示自己的少林拳法。耿飚看得热血沸腾,情不自禁地鼓掌喝彩。尽管没有进行正面较量,但两位武术高手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此后两人无论见面都欢声笑语,互相打趣,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1944年9月,耿飚作为晋察冀军区的副参谋长,负责护送美军观察组考察根据地。途中他们接近黄河时,突然被日军战斗机袭击。对于久经战阵的八路军而言,面对敌机的袭击早已屡见不鲜,耿飚只需一声令下,所有士兵便会迅速找到掩体。然而美军观察组的成员们在听到轰鸣声后,惊慌失措,队伍瞬间乱作一团,军大衣、干粮纷纷丢弃。

眼看事态失控,耿飚心中暗自焦急,但他很快镇定下来,向美军观察组的负责人德穆克走去。面对德穆克的暴躁,他沉声说道:“将军阁下。”但德穆克却不以为然,愤怒地反问:“什么将军阁下,有事快说!”此时,耿飚也不再客气,指挥道:“要想活命,就必须听我指挥!”他的坚定态度瞬间让美国人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立刻被迫服从。

耿飚随即整顿队伍,向观察组详细讲解了以往不听指挥、导致伤亡的案例。在他的领导下,队伍最终安全通过了日军的封锁线。事后周总理亲自致电表彰耿飚的果敢与能力,这一经历进一步坚定了周总理对他外交才能的信心。

抗战胜利后,耿飚在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担任中共代表团的副参谋长,并兼任交通处处长。在与国民党进行复杂斗争的过程中,耿飚凭借机智和勇气成功瓦解了对他进行监视的特务,还展现出出色的外交手腕,给周总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外人面前总是从容淡定,而在军队内部,则注重团结与合作。

1949年冬季,开国大典已经过去两个月,周总理依旧忙碌于政务院的日常事务,同时还要应对日益繁重的外交工作。随着东欧国家陆续与中国建交,他逐渐感到力不从心,面对日益繁重的任务,周总理意识到是时候为自己“减负”,建立一支专业的外交队伍。经过思考,他决定从军队中挑选一些高级将领担任驻外大使。

在1950年,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19兵团副司令的耿飚,突然接到中央的紧急调令,要求他立刻前往北京,接受外交部的任命。当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外交人员极其短缺,周总理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从军队中挑选优秀干部,担任驻外公使和大使。由于国际形势日趋紧张,军人作为经过考验的能干之士,自然成为值得信赖的候选人。

周总理向毛主席建议抽调军队人选,毛主席表示同意,周总理于是挑选了16位干部,耿飚便是其中之一。他的选择并非偶然,周总理深知耿飚的性格,刚直不阿且处理事务游刃有余,既能维护国家尊严,又能灵活应对外部关系。

在处理重大外交事务时,耿飚从不含糊。1969年,他出任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那时正值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高潮,阿方对于援助物资的浪费行为让耿飚感到无比痛心。他认为,中国人民节衣缩食地提供援助,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既对国内人民不负责任,也无助于阿尔巴尼亚经济的发展。于是,他毅然写下一封长信,直接寄给负责外交工作的副部长乔冠华,建议暂停对阿援助。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种直言不讳的做法极为冒险,轻则被免职,重则可能受到审查。乔冠华在权衡之后,决定请示周总理,周总理对此事非常重视,并将意见上报给毛主席。令人欣慰的是,毛主席没有责备耿飚,反而在周总理面前称赞他:“耿飚敢说真话,是个好大使!”这让耿飚感到无比振奋,也更加坚定了他在外交岗位上为国家利益发声的决心。

1980年随着许世友成为中央军委常委并赴京任职,耿飚与他的交流也随之增多。在一次闲聊中,耿飚和许世友回忆起1955年授衔的往事,耿飚不禁表达了未获军衔的遗憾。许世友好奇地问:“如果授衔的话,你觉得适合什么军衔?”耿飚笑着回答:“其他不敢说,肯定在你前面。

进入1980年,人民解放军为适应新时期的国防建设,面临着新的裁军任务。军委向邓小平提交了裁军方案。6月5日,邓小平在审阅《中央军委关于精简整编的方案》后表示:“我同意这个方案,铁道、工程部队必须大幅减少,这点我之前也提过,请常委在讨论时注意。”虽然方案顺利通过,但执行过程却充满挑战。

当时,各级领导中,正职通常要搭档十几名副职,造成严重的人员冗余。这些问题需要耿飚等人共同努力来解决。在他们的推动下,精简整编的计划逐步实施,最终将人民解放军的总人数从600万精简到400多万,减少了100多万的官兵。

耿飚还提出对转业复员的官兵进行预备役登记。他以《花木兰》的故事为例,强调了在国家紧急情况下,士兵们应当迅速反应,随时待命。耿飚的这一举措,旨在增强国家的应急能力,未雨绸缪。

1981年,耿飚出任国防部长,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没有军衔的国防部长。当这个消息传出时,不少人对他的身份产生疑问,甚至当面询问:“你这个国防部长怎么连个军衔都没有?”耿飚对此坦然应对,解释道:“个人的得失在国家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外交事业比军衔重要得多。”虽然没有军衔让他感到些许遗憾,但他作为军人的职责在于国家何处需要,便毫不犹豫地前往。

耿飚在个人事业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他的子女们也各自展现出色的才能。虽然长子不幸早逝,次子曾在军队服役,退伍后选择投身商界,努力创造自己的事业。而他的两个女儿则分别在医疗和教育领域奉献着,一个成为了医生,另一个则成为了敬业的老师。他们都秉承着耿飚的家风,未曾从政,体现了耿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对社会责任的理解,显示出一种低调而坚定的人生观。

进入21世纪,2000年,这位经历丰富、充满传奇色彩的革命先驱与世长辞,享年91岁。耿飚的一生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发展与变革,在无数历史瞬间中,他始终坚定地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为中国的未来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勇气。

0 阅读:11

史在没有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